看完龙马负图寺,已经人困马乏,搭乘一陌生驴友的自驾车去拜谒王铎故居。车上有导航,没费事就到了王铎故居大门前。
仰望故居正门上方,见有"太保府"三个蓝底金字,为康熙皇帝御笔亲赐,足见王铎当时地位的尊崇。
王铎,字觉斯,号嵩樵,出生于明万历二十年,即公元年,病逝于清顺治九年,即公元年。王铎,不仅在艺术上卓有成就,是明末清初诗、书、画的集大成者;同时也是当时的朝廷要员,曾任明次辅、户部尚书,明清两朝礼部尚书,清太子太保。正是缘于王铎曾担任清太子太保这一职务,才会有康熙皇帝为他的老宅御笔亲题"太保府"。
穿过门廊,迎面照壁上是王铎亲笔题写的"福"字,它与四周的四只小蝙蝠共同构成了"五福临门图",寓意福、寿、康、宁和吉祥如意。
首先进入前厅。前厅是当时王家的仆人居住的房间,厅中间是故居的主人王铎的自画像。
出前厅,往东跨过月亮门,是建于三百年前的王家老祠堂。梁上透雕工艺精美生动,形神兼备。
祠堂中存放的是王铎最为著名的碑帖作品——《拟山园帖石刻》。"拟山园贴"是王铎书法作品的代表作,奇丽精妙,神采飞扬。数百年来,帖以园名、园以帖显,不断有四方书法名人和游客前来研究观摩和欣赏。祠堂门前的石碑是王铎家庙碑,高2.7米,碑额刻篆"大清"二字,首行刻"王太保文安公家庙碑",碑文详细记述了王铎的品貌、学识、行迹和功德,为王铎的第三子王无回所写。
王铎故居的宅院由五进院落组成,从结构上看,具有典型的明清穿堂式建筑风格,圆熟典丽,端庄凝重。明清建筑的门坎十分宽敞,门上的雕花精细。无论是花草,还是鸟兽,都栩栩如生地展现在眼前,反映了主人反朴归真的心境。家中的陈设清新自然,院子里的景色怡人,使人神清气爽。院子的四周有不同的房子,根据不同的年龄,不同的身份,各自拥有一个舒适的环境。置身其中,感受明清建筑的神韵,仿佛让我们穿越了时空隧道,回到了主人生活的那个年代。
东厢房主要展出历代名人名家对王铎书法的评价。吴昌硕大师称王铎"有明书法推第一";沙梦海先生称王铎是"明季书法界的中兴之主";林散之先生说王铎是:"自唐怀素后第一人";中国书法家协会原主席沈鹏先生更是指出:"时人甚至提出后王胜前王的艺术论断"。
厢房右侧是一块皇亲亲赐的圣旨碑,这块圣旨碑原置于王家大门前,有"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之说,是王家地位和权利的象征。
客厅门额上"神笔王铎"四个大字由沈鹏先生题写,笔势圆转,字体飘逸,盈盈若舞,灵动传神,不禁让人想起"吴带当风"这句成语。
客厅里面陈列的,是王铎的行书作品。铎之行书,苍老劲健、纵横跌宕,如作品《青圃通临巷》,是王铎的自作诗,笔法转折分明,气势雄强豪迈,单字中轴线左右振荡,顾盼呼应,参差有致,表现出王铎驾驭笔力的高超技艺和胆识。
第三进院东厢房陈列的,是王铎的隶书作品。王铎的隶书灵润潇洒,清丽刚健,端庄秀雅,字的构体方正,笔画瘦劲,舒展流畅,姿态优美。清人翁方刚称其"自有拔俗之气",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西厢房陈列的是王铎的楷书作品。王铎的楷书既学颜楷之筋,又求其骨,得肥劲之美,又自出胸臆,于丰韵中洋溢出一种清刚雅正之气,于雄厚中显现出一种淡古自然之韵,是楷书中不可多得的极品。
中堂陈列的,是王铎的行草与草书作品。
草书是王铎书法艺术中的至高点,也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至高点,其特点是雄浑大气,笔性老辣,章法跌宕,结体险峻。比如王铎临写王羲之的《不审清和帖》,以排山倒海之力,横扫千军之势,独树风标,令人叹为观止。因其气势连绵不断被称之为"连绵草",又因从上到下几乎一笔所书,又被称之为"一笔书"。
西厢房陈列的,是王铎的画作,多为写意画,以山水为主。王铎擅长梅、兰、竹、菊,意境清幽淡雅。正如他自己所言,纯粹是为了修身养性。
后堂中间是客厅,西侧是书房,东侧是卧室。
客厅摆放清朝家具,墙上对联为王铎手书"醉吟心映群花下,闲卧情游古史前"。
东卧室放置一张清朝的顶子床,内外两面,共有五十二幅雕刻,人物活灵活现,维妙维肖,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西侧书房陈列书柜、书橱、书案、木刻四扇屏等,古香古色。
五进院,与前四进院落俱不相连,东西绣阁为王铎女儿居住。在这里,王家的小姐除了像父亲一样练练字,还多了抚琴弄曲的雅兴。如今,当我们看到这架古筝,仿佛听到了铮铮然的乐曲,从琴弦上流淌而出,让我们产生了无尽的遐思,也为我们的游览凭添了生趣。
花香蝶自来。王铎故居以其深厚的文化积淀、优美的自然景观,吸引了众多游人慕名前来,观光游览;一些知名的书法家、画家也到此挥豪拔墨,展示翰墨风流。
书画作为中国人文精神的一种载体,它既承载着传统,又托举着明天。王铎书画正是立足传统之中又能变化出新,才终于汇成江流,蔚为大观,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只有弘扬民族精神,我们的民族文化发展才更有前途,王铎书画的人文价值也正在于此。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