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面的蓝字 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15岁时来到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直至年10月。这组采访实录共采访了29人,其中既有同他一起插队的北京知青,又有同他朝夕相处的当地村民,还有当年同他相知相交的各方面人士。这些受访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用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这部书,是当代青年树立正确人生观、励志成才的鲜活教材,是党员干部锤炼党性、提升素质的生动范本,也是国际社会全面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珍贵历史资料。
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从15岁到22岁,正是从少年到青年确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重要的时期。从进村一开始的迷惘、彷徨到离开梁家河时的目标坚定、充满自信,采访实录用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是怎样“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透过这组采访实录,人们看到了一位吃苦耐劳、踏实干事的青年习近平,看到了一位勤奋好学、志存高远的青年习近平,看到了一位一心为民、重情重义的青年习近平,看到了一位意志坚定、敢于担当的青年习近平。
这组采访实录告诉人们,七年知青岁月的艰辛、砥砺,磨练了青年习近平的意志品格和奋斗精神。他真正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是群众”“共产党干部应该怎么样”这样一些基本观念,真正理解了老百姓、了解了社会,由此把“为人民办实事”“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作为追求的目标,对党对国家对人民忠诚热爱的情感得到升华、负责担当的情怀清晰而强烈。梁家河的艰苦生活,培养了青年习近平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也引发了他对中国社会一些现实问题的思考。党的十八大以来这五年,党和国家事业之所以能够实现历史性变革,最根本的是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有习近平总书记这样雄才大略的政治领袖掌舵和指引。而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的历练,无疑对习近平总书记后来的成长乃至整个人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七年知青岁月“让我时刻牢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要将人民群众的衣食冷暖放在心上,使我拥有了脚踏实地、自强不息的品格。脚踏在大地上,身置于群众中,会使我感到非常踏实,非常有力量。”正是在那段岁月,青年习近平与群众一起放羊、铡草、挑粪、拉煤、拦河、打坝,什么活都干、什么苦都吃。当了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以后,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处事公道,工作扎实,办沼气、打水井、办铁业社、办缝纫社、办磨坊、办代销点、种烤烟、打“水坠坝”,还搞河桥治理,为村里做了很多实事,给梁家河带来很大变化。他把延川县奖励他个人的一辆三轮摩托车,换成了手扶拖拉机和磨面机等农机具给村里使用。这样的好干部,当然深受百姓拥戴。他上大学离开的时候,群众都舍不得他走,十多位村民一直送他到延川县城,依依惜别。习近平总书记后来在不同场合讲过这样一些掷地有声的话:“要牢记政府前面的‘人民’二字”“群众在党员干部心里的分量有多重,党员干部在群众心里的分量就有多重。”“心中没有群众,就不配再做共产党员。”
正是这组采访实录中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一个个具体的细节、一个个生动的场景以及蕴含其中的精神和道义的力量,深深吸引了读者、感染了读者、教育了读者。
现在,这组采访实录结集并配以76幅历史图片正式出版。这不仅为广大青年树立正确人生观、励志成才提供了鲜活教材,为党员干部加强党性锻炼、提升政治素质提供了生动范本,也为国际社会全面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提供了珍贵历史资料,可喜可贺。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图片选登
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中,穿插选用了76幅图片,包括习近平总书记当年与其他人的合影17幅、知青生产生活场景21幅、实物和文献图片30幅、其他知青图片8幅。这些发黄的保留着时代印记的图片,与书中的采访文字相互印证、相得益彰,图文并茂地展示了习近平总书记少小离家来到陕北“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7年磨炼经历,从而强化了这部书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这里选登其中12幅图片,主要来自采访对象的个人珍藏,绝大部分是第一次公开发表。
年,习近平和延川县北京知青雷平生(左一)、陶海粟(右二)、雷榕生(右一)在延川。
年8月16日,延川县委在第8期《延川情况》上,通报表彰了习近平和他所领导的梁家河大队党支部(局部内容)。
习近平去插队时,母亲齐心给他做的针线包,上面绣着“娘的心”三个字。
年,共青团延川县委9号文件,号召团员们在大办沼气运动中以习近平为学习榜样,争当先锋(局部内容)。
年12月,延川县召开第四次团代会。习近平(后排右四)与文安驿公社参加团代会的全体代表合影留念。
年6月,习近平和延川县北京知青雷榕生(前排左一)、雷平生(前排右一)、文安驿公社干部杨世忠(后排右)、刘明升(后排左)合影。
年8月,习近平和延川县北京知青雷榕生,同劳动英雄杨步浩(中)在延安王家坪合影。
年8月,习近平和延川县北京知青雷榕生在延安宝塔山。
年,时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习近平(后排右三)和北京及本地知青20余人,出席延安地区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农业学大寨先进代表大会。习近平被评为先进个人并受到表彰。
年10月,习近平离开梁家河去清华大学上学,10多位村民一直送他到延川县城。这是他们在县城的合影。年9月,习近平回梁家河看望乡亲们。
年9月,习近平回梁家河看望乡亲们。
年2月13日,习近平回到梁家河看望乡亲,在当年带领村民建设的陕西第一口沼气池旁。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文字选登
其他学校的知青同乘一趟知青专列奔赴陕北延安农村,开始了上山下乡的艰苦历程。
年底我们办理去陕西延川县插队手续时,按规定需要先到学校提出申请,携带学校证明去家庭居住地派出所把自己的北京户口注销,然后再回到学校凭户口注销证明领取北京市革委会发给我们几十元钱插队购置费。这个钱并没有完全发到我们手里。学校同行的有一部分知青家里比较困难,学校革委会就扣出一部分钱集中给他们买东西。
按实际年龄,近平那一年还不满16岁,还没有到该去插队的年龄。他是年6月出生的。我们初67届的同学,大多都是年出生。近平比我小两岁,但因为早上一年学,只比我低一个年级,是68届初中生。
我办离京手续时遇到了近平。当时,我到八一学校革委会办事组办公室,把注销户口的证明交上去,负责人齐荣先老师很快把我的各种手续办好了。这时,近平走进来,说他也要报名去插队。齐荣先老师看上去有些吃惊,问道:“习近平,你怎么也走啊?”近平回答说是想走。齐老师说:“你还不到去插队的年龄嘛,你应该明年走,而且明年可能有留京当工人的名额。”那时谁都知道,留在北京生活上肯定要比去穷乡僻壤的陕北插队好得多,近平如果拖一拖,第二年再走,很有可能就留在北京了。但近平表示坚决要走,要离开北京。
出发那天,我们兄弟两个是自己背着简单的行李到北京火车站的,没让家人来送。近平也是独自一人到的车站,也没想到家里会有人来送他,他径直上了火车,和我们坐在一起。这时候有同学喊他:“习近平,你姐姐来送你了!”我们一看,是近平的姐姐桥桥来了。当时,火车站上到处是人,有送人的,有被送的,一片嘈杂。近平站在车厢中,桥桥大姐在车下隔着车窗望着弟弟。当时那种情况下,姐弟俩应该是百感交集,离别的心情可想而知。桥桥大姐把一包水果交给近平,嘱咐他一路小心,到了那边注意搞好生活,自己多照顾自己。近平点头答应着,但没有说太多的话。他站在车厢里,没有流泪,只是长时间凝视着他的姐姐。几十年过去了,桥桥大姐与我谈起当时的情景,近平在火车上的动作、眼神,她至今记忆犹新。
——雷榕生、雷平生
《“近平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
近平给我们村做了很多事情。我就讲一讲我印象最深刻的几件事吧。
第一件事,近平在报纸上看到四川绵阳办沼气,他觉得我们可以借鉴过来,解决农村烧柴的老大难问题。近平就跟大家探讨这个事情,给我们讲办沼气有几大好处:一是能解决社员点灯问题;二是能做饭;三是沼气池里的废料还可以给庄稼做肥料。后来,近平他们到四川去学习沼气技术,学了大半个月的时间,回来就动员社员开会,组织了一个办沼气的施工队。近平在四川学了不少技术,还从四川带回来一个技术员,在他们两个人的指导下,我们就建起了沼气池。当时我也和大家一起修建沼气池,带着一些人负责打石头、接石板,石板接起来套出沼气池的原型来。沼气池一修好,就解决了我们的燃料问题。沼气可以点灯,可以做饭,社员们都很高兴。以前做饭就要打柴,社员又要劳动,还要打柴。有了沼气,就不用费那么多力气去砍柴了,社员高兴极了,都说:这沼气可算是解决了咱祖祖辈辈烧柴的大难题啦。后来,省里在我们梁家河村开了一个沼气现场会,在全省推广。很快,沼气就普及到了全省,给全省很多地方的农民都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和便利。这是近平办的一件大事情。
第二件事,近平还带领我们村民打了一口井,解决了我们全村的吃水问题。以前我们村里吃水困难,就是在河里挖个渗水坑,拿个瓢,舀到桶里,担回去吃水,那个水很浑,远没有井水好吃,也不卫生。在那个年代,近平带我们挖井可没有现在这些机械,都是人工挖。挖井的人在下面用?头挖出泥土、石块,再装到筐子里,井口处安一个辘轳,把筐筐吊出来。人工挖井是有很大风险的,往外拉泥土和石块时,稍有不慎,掉下来一个小石块就可能给下面的人带来生命危险。那个时候是冬天,打了很深,才开始见水,那水冰凉刺骨,近平下到井里,两条腿都踩在泥水里,挖下面的泥土和石头,一干就是挺长时间,实在撑不住了再换人。打这口井的时候,近平的腿冻得落下了毛病,冬天的时候就容易腿疼。这口井挖了半个月左右的时间,我们村现在还在吃这口井里的水。
第三件事,近平给村里办了一个铁业社。铁业社可以制造和修理割草的镰刀、挖土的铁锨、锄地的锄头、砍柴的?头,解决社员劳动工具的需求。铁业社当时生产的工具很多,剩余用不完的,就卖给我们县的供销社,给村里增加收入。
近平还带领我们打坝地。打坝如果全靠人力,效率就比较低。那时候没有柴油机,我们就贷款买了一个柴油机,搞水打坝,用管子接上起坝机,一截四米长,起坝机拉到山上,把山上的土打松,再用柴油机带上水,用水把土冲到山下,形成平整的土地,这叫“水坠坝”。这种坝打起来很结实。像这样的坝地,近平领着我们一共打了5大块,给村里增加了几十亩的耕地。
另外,近平从四川回来的时候,还带来了种植烤烟的技术,在我们村种植成功了;他还办了一个代销店,方便村里人购买日用品;还办了一个缝纫社,解放妇女劳力。近平当书记不到两年时间,办沼气、打井、办铁业社、种烤烟、办代销店,还搞河桥治理,打了5大块坝地,给我们村里带来了很大的变化,直到今天,我们村里人还在受益。
——梁玉明
《“近平敢说敢做敢担当”》
转载:天津党建
征稿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