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境内的重点文物概述

文安县位于河北省中部平原,总面积.3平方公里,文安境内纵横交错的河流,孕育了文安最古老的文明。建国后,我县文物部门曾多次对辖区内的文物进行过发掘和考察。根据多年来大量文物标本的采集、收集及遗址、遗迹的考古调查论证,早在多年前的商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在文安大地上创造出多姿多彩的古代文化。小王东遗址的发现和发掘即是证明。然而,这并非是文安历史的发端。年在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发现的太子务新石器时代遗址,将文安的历史向前推进了多年,文安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通过三次文物普查,现有不可移动文物(古墓葬、古遗址、古建筑及各类石刻等)共处,其中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处。现有各类历史时期馆藏文物(总账登记)共件,其中三级文物11件。这些文物遗存基本上代表了文安历史发展的全过程。

文安县已公布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4处)

(一)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

1、姜庄子“唐王墓”

“唐王墓”位于文安县孙氏镇龙街管区姜庄子村南米。墓葬年代为汉代,原年调查档案记载:墓葬东西20米,南北60米,封土高约5米。河北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葬保护范围:东60米,西40米,南北各50米,建设控制地带:(以保护范围外缘为基点向外扩展)东米,南北各50米,年,地区文物普查组与县文化馆同志对“唐王墓”进行了复查,经姜庄子党支部书记靳崇谦同志介绍,年大队经封土中间挖了一条东西方向深沟,在地表不足1米处发现长方形砖室墓,上为拱券顶,顶部南北用大方砖封闭,墓室高近两米,内有约1.5米厚的浮泥,泥内有一座陶楼(当时破坏),高0.6米,长0.7米,宽0.3米,楼椽子上有红色,陶楼前有一陶鼎,楼内有个手持小锤的陶俑,年大队组织在土丘上东部和西部挖了10个山芋窖,当时发现刀币一土筐,因糟朽严重当时已扔掉。年前,封土南侧有清光绪帝二十三年(年)立石碑一块,称之“唐潞墓”。此碑后来遗失。

2、张仁宪神道碑

相公庄张仁宪神道碑位于县城西北相公庄村北米处。此碑始建于唐定宗大中十二年()。碑文刻有:“银青光禄大夫太子中允赠工部尚书张公神道碑并序……李俭撰。”

所谓“神道碑”,就是墓道前记载死者生前生平事迹的石碑,张仁宪碑是由碑额、碑身、龟座三部分用汉白玉雕成,碑首呈半圆形,浮雕蟠龙,两侧龙首下垂,线条流畅,形态生动,篆书题额为“大唐故赠工部尚书清河张公神道之碑”。为唐代幽州节度使张中武祖父张仁宪的神道碑。

传说,该碑龟座下有古井一口,冬日蒸汽上升,如团团雾气,故有“唐碑吐雾”之说,旧称文安八景之一,因年代太远,石碑历经千年风雨,碑额至碑身纵向断裂,字迹不清。年县政府对张仁宪碑进行了修复,将碑立起,并建房保护起来。此神道碑年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小王东“坨子”遗址

遗址位于文安县大留镇镇小王东村西米处,为商代古遗址,地势低洼,其北米为东西向小白河,东米为南北向李村支渠,其南米为通向大王东村的土公路。该遗址为年首次发现,南北米,东西米,现为耕地,地势略高。最高处在遗址东北部,高出地面1米余,高地现存南北米,东西20米,平面呈椭圆形,俗称“坨子地”。“坨子”遗址为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第五批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年11月为配合国家大型工程——西气东输(陕京输气管道二线)工程。受河北省文物局委托,由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廊坊市文物管理处和文安县文物管理所联合组成勘探发掘队,对小王东“坨子”遗址进行了部分发掘工作,发掘区位于遗址东部偏北,共开5m?5m正方向探方6个,出土4座战国墓和2个早商灰坑:①层为耕土层;②层为商代和战国两个时代;③层部分流失推测为冲击所导致;④、⑤层为商代地层,出土有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等在内的大量遗物。见有夹沙双扳素面灰陶罐、羼蚌砂灰褐陶鬲、泥质小平底绳纹灰陶罐、假圈足泥质灰陶碗、泥质灰陶壘、泥质灰陶豆、陶簋、陶盆、陶网坠、陶环、陶珠等。石器有刀、铲、镰、镞等,骨器有锥、笄等,另有大量蚌壳及人骨。灰坑内还出土了大量鳖甲、蚌壳、鱼刺、猪骨、鹿骨、鹿蹄、熊牙和一个完整的人头骨。出土陶片经整理复原有夹砂罐、灰陶碗等。器物含有非常丰富的北方文化因子,吸收了大量夏家店下层文化因素。从地理位置和出土器物分析,该地位于古白洋淀沿岸,生产生活和渔猎密切相关。同时,当地草原森林较现在为多,熊、鹿等动物时有出没,商代中期以后,白洋淀范围缩小,逐渐偏离附近区域。小王东“坨子”遗址的发掘,丰富了文安县商代时期的实物资料。

4、战国燕南长城遗址

“战国长城”即燕国南长城遗址。“战国长城”由保定市雄县张青口村穿大清河,在北舍兴村西北进入廊坊市文安界,在文安县大长田村分为东西两支。并入大城县由刘固献村两支分别与子牙河大堤相接并重合,至东马村长城遗址消失。

文安县战国燕南长城遗址多为堤防(大清河南堤)、土路、废弃堤埝、农田与村舍覆盖。调查过程中发现一处墙体剖面,位于滩里镇赵家营村南,取土坑西壁,露出长城墙体,暴露高度0.76米(未到底),南北长约62米,宽度不详,夯筑,为浅褐色沙胶混合土,夯层厚12—15厘米,未见包含物。墙体之上为废弃的堤埝,暴露的墙体结构紧密坚硬,风干后呈浅黄白色,根据其土质、土色、结构等观察,与原生土和晚期堤埝、淤土有明显区别,当是人工堆垒夯筑而成。由于夯筑方法较为原始,质量差的缘故,致使夯层不甚清晰,夯窝极难辨认,东支长城调查中未有可见剖面。

文安境内战国长城在北舍兴、新镇、鹿疃段称千里堤,鹿疃至苏桥段称官堤,苏桥至左各庄段称千里堤,左各庄龙潭湾、南陶管营、艾头、滩里段称古堤,滩里、赵家营、大长田段称长城堤。东支长城大长田、德归、西柴沟、南三岔口及大城县西子牙段称长城堤。西支长城大长田、司吉城、黄甫、韩村段称老路,韩村至大城段称长城堤。

燕国南长城的修筑时代,一般根据《史记?张仪列传》中提到的“易水长城”一事和燕昭王在武阳建下都加强南部边境防御的史实,认为始建于燕昭王之前,而完成于昭王时期,战国七雄中燕国“最为弱小”,战国中期开始国势渐盛,两支黄河的渐塞和东支黄河入海口的南移,使燕齐两国改为滹沱、易水(滱水)为界,在经历长期与齐国修好之后,随着国力的增强,燕国与齐国的关系也发生变化,两国曾互有征伐。相对于弱势的燕国在疆域之内沿易水(滱水)、滹沱水修筑长城以求自保,应在情理之中,时间可能在燕易王前后,即公元前年至公元前年之间。北舍兴、新镇、苏桥、左各庄、滩里、大长田、德归、南三岔口至大城县刘固献东马村为终点的长城始修在此阶段。沿线战国时期遗存皆位于长城燕国一侧,姜庄子、赵么等遗址、城址均出土有燕明刀币,表明长城属燕国始筑无疑。1年河北省第四批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

1、广陵城遗址

广陵城遗址,又名军粮城。位于广陵城村北,城址呈方形,东西长米,南北宽米,城墙为土结构,夯筑,城基现存较好,城基宽约10米,高2米,城内外现已开垦农田。暴露遗物有绳纹陶片、装饰花纹陶片等。据说在民国初年,城墙较宽,成为当时的马车道。当时村民经常在城址周围发现鸭咀形和三棱形铜镞、人骨架等。根据当地传说和暴露的遗物分析,属战国至宋代古遗址。据史料记载,广陵城是宋积粟之所。这种说法是可信的,因为在城址内没留有居民居住的遗物。至于其他地区战争中囤积粮草的重地一般没有城墙,而广陵城却筑有规模较大、工程浩繁的城墙,并且城墙的土质与其他土质完全不同。由此可推断,此处地势低洼,战时又需要在此囤积粮草,为防水患,而从西部运土修筑这座围墙,这与当地的传说是吻合的。

年河北省古建所调查“燕南长城”时,把广陵城遗址归属于“燕南长城”之附属遗址,其科学价值正在研究当中。

2、赵郭村遗址

遗址位于文安县城西约3公里,北临芦各庄遗址,东南临宋村——缴屯遗址,地势较高,在西北角有一小土丘,西一公里为小堡支渠。遗址南北米,东西米,从暴露遗物分析为商、战国、汉各代遗物都有。在村南、村西、村北地表散布大量泥质灰陶片、夹砂红陶片、夹砂黑陶片,器形有罐、盆、鼎、鬲、筒瓦、板瓦等,纹饰多为绳纹、弦纹、网纹、篦纹及素面。遗址区内因取土形成两处深沟。西部沟较深,文化层厚达3米,据群众反映,沟中曾发现古井,南部沟较浅,但从沟壁遗留的灰土层及遗物看,文化堆积也很丰富。文化层堆积分为两层,土层厚约50至厘米,北部较南部厚,夹杂灰陶罐、夹砂红陶罐、板瓦、筒瓦等残片。上层下面有厚约40厘米的胶土,黄土(质硬),再下即为下层文化堆积,土色呈黑褐色,质松,孔隙大,在这里夹杂的遗物有夹砂黑陶,泥质灰陶等,器形有罐、釜、鬲等。

另据群众介绍,文革前曾确定该址时代为宋,是杨六郎驻兵之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游击队曾在此作战。该遗址西与芦各庄遗址相接。

3、张庄遗址

遗址位于文安县城东约1公里,在张庄村西南米处,遗址南北长米,东西宽米,遗址西取土坑内,发现多座古墓及古井,均已被破坏,发现暴露遗物有夹砂褐陶、绳纹釜、豆等。该遗址文化层厚约1米,年代为商,现为廊坊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处)

1、大王东村西“城子”遗址

遗址位于赵各庄镇大王东村西米,南米为小白河,北5公里为赵王新渠,东米为京九铁路,遗址东西米,南北米,高出地面1米余,平面呈椭圆形岗地,现在四周种植杨树并多为现代坟地。传说此处是宋城,俗称“城子”,杨六郎曾在此驻兵。地表暴露遗物有黑陶片、鬲足、夹砂陶片、灰陶豆盘、豆柄、陶轮、粗绳纹陶片还有大量蚌壳等。可辨器形有罐、碗、盘、豆等。根据地表暴露遗物判断,该遗址年代为战国至宋代,是文安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8月,在“城子”遗址设立文物保护标志。

2、芦各庄遗址

遗址位于赵各庄镇芦各庄村东,紧邻村庄西距小堡支渠米,东侧为赵郭村遗址。遗址东西米,南北米,近年村民建房,使遗址面积缩减,现遗址东西50-米,南北米,均为耕地,地势平坦,地表遗物较少,仅见零星陶片,遗址年代为战国至汉,为文安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8月,芦各庄遗址建立了文物保护标志。

3、文安县“故城”遗址

遗址位于大柳河镇大柳河村东,富各庄村北,以前调查资料中称大柳河村东古城遗址或富各庄村东北古城遗址,实际为一处,统称文安故城遗址。城址南邻东西向王潘支渠,西1米为董西干渠,西临南北向公路,城址现在地势平坦,西南角建有天富公司、板材厂等。遗址东西米,南北米,大部分为耕地,年,因扩建粮站,在粮站北部挖了长50米、宽20米、深约4米的长方形土坑,动土时曾在坑东南部挖出刀币和陶器,都已损坏。坑两侧深3-4米处发现与地平面一个直角的土层,有平行状态的植物质,每层厚约20厘米。层与层之间相隔约30厘米,长约10米,估计可能是建筑物(窖穴)遗迹,原档案记录的老粮站现在已拆毁改建为板材厂。遗址沟壁暴露有文化层,距地表20厘米,厚约3.5米。文化层包含有绳纹砖、绳纹瓦、布纹瓦、布纹砖、泥质灰陶罐残片、泥质灰陶口沿、夹砂陶片等。采集标本有绳纹灰陶片、方格纹灰陶片、薄胎绳纹砖、瓦当、筒瓦、板瓦残片、夹砂红陶器把等。《文安县志》载:“唐书云贞观元年废丰利县移文安於其县”,《后汉书》注:“文安故城在县东北(今柳河故城正当今城北隅)”,以此推断及采集标本特征分析,该城址年代为战国至唐时期。现为文安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8月,文安故城遗址建立文物保护标志。

4、韩村遗址

遗址距大留镇镇韩村(韩留镇)西南20米,西距李村支渠1米,东距彭留路米,遗址北靠韩村村南公路,西靠南北向公路,该地俗称老龙岗,地势现在较平坦,第三次文物复查市普(复)查组调查,遗址东西米,南北米,地表现为耕地,中间有一条韩村通小李村南北走向土路,地表暴露遗物有粗、细绳纹灰陶片,筒瓦残片等。根据地表采集遗物及以往调查资料推断该遗址年代为春秋至汉代,现为文安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8月,韩村遗址建立文物保护标志。

5、赵么村遗址

遗址位于文安镇刘么管区赵么村北米,地势较平坦,西部有赵么支渠从中穿过,东部有大京头村公路从中穿过,南米为文静公路,遗址东西米,南北米,均为耕地,在北侧水沟边有绳纹陶器残片,灰陶器物口沿等遗物,依据采集遗物及第三次文物复查推断,该遗址年代为战国至汉,现为文安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8月,赵么村遗址建立文物保护标志。

6、刘么遗址

该遗址位于文安镇刘么管区刘么村西南米,西米,为赵么支渠,南2公里为任文干渠,北距静王公路米,遗址东靠通村南北向土路,北部有东西向水渠从中穿过,水渠南侧有便道。遗址地势平坦,现为耕地,东西米,南北米,地表遗物较少,暴露遗物主要在北部水渠壁上发现有细绳纹陶片、板瓦,没有发现文化层断面,根据暴露遗物及以往资料推断,该遗址年代为战国时期,现为文安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8月,刘么遗址建立文物保护标志。

7、姜庄子遗址

遗址位于孙氏镇龙街管区姜庄子村南米,东米为叩马干渠,北米为三八渠,北1米为司黄路。遗址西隔通姜庄子村公路为唐王墓,南为耕地,距天德店村西20米。遗址地势平坦,现为耕地,东西米,南北米,地表暴露遗物有绳纹陶片、夹砂陶片、陶罐口沿、鹿角化石等。根据采集标本分析,该遗址年代为战国时期,现为文安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8月,姜庄子遗址建立文物保护标志。

8、太保庄乾隆行宫狮子碑

乾隆行宫碑原位于太保庄村西北米处,年村委会将此碑移至村委会院内。北70米有大清河在该村穿过,南靠村中砖路,西米为村中南北向公路,石碑保存较好,分碑首、碑身、碑座三部分,碑首刻有龙形纹饰,高1.21米,宽0.93米,厚0.43米,碑身高2.1米,宽1.03米,厚0.32米,碑刻造型别致,呈“回”字形浮雕,碑身四面均刻有碑文。四面刻有碑文的石碑在我国属少见。碑身阴面为满、汉两种文字,两侧刻有行书汉字,四边刻有“回”行纹。碑座高0.87米,宽1.5米,厚0.95米,四面刻有花朵浮雕图案,中间是以篆字“寿”,周边为“回”形纹,该碑为汉白玉石质。据调查,乾隆行宫原址位于太保庄小学原殿神庙内,年拆毁,根据碑文记载,该石碑年代为清。(碑文详见《文安文史资料》第三辑第页)原行宫门前有石狮一对,如今保存完好,年将两座石狮运至文安县城北关县光荣院大门两侧。该狮雕刻精细,雄伟高大,由石身、石座两部分组成,通高为2.5米。

9、崔家坊乾隆御制碑

位于该村西北,北靠大清河,南侧为西北、东南方向通村公路。此碑原建有皇恩亭,又名望洼楼。民国二十八年()时倒塌,碑座在文革期间被破坏,石碑为青石质,通高1.92米,宽0.68米,厚0.32米;碑额为二龙戏珠浮雕、并篆刻“御制”二字。碑文用五言诗描述了乾隆皇帝遥望文安洼水患时的心情。碑文系乾隆皇帝御笔,记述了乾隆辛巳年间,乾隆帝南下路过此地,视察水情,即兴赋诗。文末署有“乾隆丁亥仲春作”等字。即乾隆三十二年()(碑文详见《文安县志》艺文志碑铭部分)。现石碑字迹部分风化,有些已无法辨认。年,村党支部、村委会筹资,在村西、大清河南堤重建皇恩亭。并在四周建保护亭进行保护,根据资料记载,该石碑年代为清乾隆时期。此两通碑刻均系乾隆皇帝来文安视察水情留下的,这说明乾隆皇帝对文安的水灾十分重视。这也正是文安籍大学士陈仪(子翙)与怡亲王治水,变水害为水利的时期。当时,文安修六工堤,疏浚下游河道,刈除苲草,使文安的水灾状况大有改善。

10、永济桥碑

此碑原位于苑口村大清河永济桥南侧,现移至村委会院内保护。石碑为青石质,高1.68米,宽0.78米,厚0.26米,碑首篆书“永济桥碑”碑阳为楷书体碑文,记述了建桥年代、过程及理事、监修人姓名。国立师范大学教授、教育部社会司司长高步瀛撰文,甘肃省长、前甘肃布政使司布政使翰林院庶吉士谷葛城潘苓皋书。据该村村民苏纪敏介绍,8年,在修村委会时曾挖出石碑,他与村民吴中选均参与修建并发现石碑,后又填埋,大约在地下30厘米左右。根据原档案记载该石碑年代为民国二十三年,即年。

11、文安城墙

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古代建筑文安城墙坐落在今文安县城内。该城墙为青砖、灰土结构,周长.6米,有5个城门:东曰迎恩、西曰永定、南曰来薰、北曰拱辰、小南门曰作新。城墙外侧均为32?16?8厘米的青砖、白灰浆筑,内坡用三合土板筑。城墙上原建有城堞(齿轮形垛口),各城角中间均建有一炮台。目前城基较完整,城最高处8米,低处4米,护城河均已填平。东门现保存较完整,尚有第二道大门洞,门洞顶部为砖砌拱券形,高5米,宽4.9米,外门洞正上方刻有“文安”两个大字,为建国后修复时刻制。今文安县城创建何时,旧志、史书均不载,据传该城为丰利县治时为土城,后经明正德、明万历、明崇祯、清同治、清光绪年间几次整修,而成为里土外砖城。

12、西码头陈家祠堂

祠堂位于大柳河镇西码头村中心偏西北方向,该村西米为董西干渠,北米为大清河。祠堂南靠村中土路,西北米为西码头变电站。祠堂年用石料整修一次,年村委会又加以整修。祠堂坐落在西码头村内,现今整个院落保存较好,院落由院墙为东西两部分(院墙为后砌),东院落有正殿3间,东西长10米,南北宽6.5米。内存陈家祖先牌位,悬挂陈氏先人画像(近代画),穿堂3间,大小与正殿相同。西厢房5间,建筑面积米,总建筑面积平方米。院内有古槐一棵,主干周长为1.8米,高15米。原祠堂内有古画、玉器工艺品和半副銮驾、雕花木板隔扇等,“文革”期间均被破坏,正殿檐瓦破坏严重,现已修复。前殿院内存放“奉天承运”石碑一通,正面书“奉天承运”,背书“奉旨予祭”字样,该碑建于光绪十二年(),由十二世陈元、陈春,十五世孙陈福等书。现整个院落保存较好,由正殿、中堂及前殿组成。根据资料记载,该祠堂为年建造。

13、大围河清真寺

大围河清真寺位于文安县城西北大围河乡大围河村内偏东南,占地面积东西60米,南北40米,礼拜殿坐西向东,面阔三间,进深六间,主殿为重檐映山式,砖木结构,瓦顶,长方形石基,前廊深3米,前后四棵明柱,北配房七间,为磨砖对缝瓦房,保存完好,现为寺内人员办公、起居场所。年大殿东南建女寺及女浴室,年在大殿西侧建望月楼,现该寺为伊斯兰教活动场所,该寺首建年代为明代,年重修。

14、辛庄天主教堂

辛庄天主教堂位于文安县辛庄乡辛庄村,该村西北1米为任文干渠,东偏北米为小堡支渠,教堂位于村内偏北,北靠村中土路(东北,西南向),南米为村中公路,西南米为辛庄乡政府,四周为民房,教堂院落占地,东西45米,南北58米,院内建有办公楼、教堂、圣丹亭及圣女宿舍等。天主教堂建于年,面积东西10米,南北35米,为法国神父监造,现保存完好,内部为近年新装修,为信徒的诵经活动场地。

15、左各庄烈士祠

烈士祠坐落在左各庄镇左各庄村内,烈士祠北米为大清河,东1米为十马干渠,南米为文胜公路,北靠村中土路,四周为民房。该祠为六角塔形建筑,顶尖缀一红五星,始建于年。砖混结构,每边长3.2米,高约6米,烈士祠坐北朝南。门两侧分别有“生为革命而奋斗、死为革命而献身”,门上部有“永垂不朽”横额。靠近房檐的每面墙上各有一行油漆楷书横幅标语,从南面开始按逆时针方向分别是:(1)革命人生的伟大,死的光荣;(2)为革命赤胆忠心,英勇献身;(3)生为毛主席战斗;(4)死为毛主席献身;(5)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6)为人民英勇杀敌,转战南北。周围有灰质浮雕,浮雕壁画内容为欧阳海舍身救列车、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等。烈士祠内中央立有石碑一通,正面朝南系旧石碑抹灰油平稍加改制而成。碑通高3.2米,宽1米,厚0.33米,碑额书写“生的伟大、死的光荣”8个大字。碑文记载了39名烈士的生平和事迹,用红色油漆写成,现字迹不清,仅存烈士姓名。碑后墙壁上绘有阳光四射图案,下为蓝色大海。8年全国第三次文物复查时,烈士祠因年久失修,自然损坏较严重。

16、文安烈士祠

文安烈士祠始建于年,位于县城西北角古城墙内侧。年迁建于文安县城东南2公里,南靠任文干渠,西米为文大路,东侧紧邻文安县殡仪馆,烈士祠占地东西50米,南北15米,位于文安县烈士陵园内,祠堂内有革命烈士牌位和个骨灰盒,其中有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和建国后为民牺牲的革命烈士,也有年以前病故的本县老干部遗骨。

17、王村烈士纪念碑

纪念碑位于文安县城西北史各庄镇王村,该村村北有西南、东北走向赵王河穿过,东南米为京广中线,纪念碑位于村中心偏北,南北向砖路北头,北侧为该村电塔,四周为民房。由碑额、碑身、碑座三部分组成,通高7.5米,碑身宽1米,碑座宽1.4米,砖混结构,始建于年,正面碑文为“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右侧碑文“为有牺牲多壮志”;左侧碑文“敢叫日月换新天”。碑座正面题“继承先烈志”;右侧碑座题“不忘阶级苦”;左侧碑座题“牢记血泪仇”。碑背面记载了烈士籍贯,年龄、生前所在部队及牺牲年月等情况。

馆藏文物

文物是一定历史时期人类活动的产物,无不具有时代的特点。一切文物都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文物还是古代科学技术遗产的宝库。现将文安县各历史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馆藏文物介绍如下:

刀币:战国。铜质,通高13.5厘米,宽1.5厘米,孤背环手,币正面线纹为“明”字,正背面均为平行线纹。

陶鼎:汉代。陶质,通高19厘米,口径21?15厘米,长方形直口,厚宽沿,深腹,内平底,孤档,四柱足,口沿侧面饰阴刻莲花,四角微圆凸饰阳刻佛教“四宝”图案。

绿油陶楼:汉代。陶质,通高34厘米,共分两层,左侧有一与主体相连的配房,配房左侧有一方形门。第一层正面有两个对称的长方形窗口,右侧有一圆形门。与第二层相接处有围栏,并有一层通向二层的楼梯,二层正面有一窗口,顶部有出檐,中间有脊。配房顶部与主体顶部相同。整个器物除背面外,均施低温绿色铅釉。造型美观,制作精细,胎质较坚硬,釉下为红色胎质。根据器物外形主要特征和两汉时期各阶段出现的器物分析,为东汉晚期贵族和庄园地主生前享用的庭院楼阁明器。

淡黄釉瓷罐:隋代。瓷质,通高12厘米,口径4.5厘米,底径5厘米,圆肩,假圈足肩上有双系,敛口,方唇,长圆腹,矮颈,内壁无釉,外壁腹下无釉。

浅黄釉瓷碗:唐代。瓷质,通高7.5厘米,口径14厘米,底径6.5厘米敞口,尖唇,深腹,假圈足,内凹近底无釉,釉面粗超,沙质。

灰陶塔形执壶:五代。陶质,长颈,通高20.5厘米,顶径6.5厘米,底径6.5厘米,外形为塔形盖与颈部连成一体,颈肩拱形柄,肩部短管状,圆肩鼓腹,平底,底部有一注水孔。

兰釉钧瓷碗:宋代。瓷质,通高9.5厘米,口径20厘米,底径6.5厘米,敛口,圆肩,斜腹,内收,圈足较高,露胎无釉,外壁釉有垂溜现象。

四兽纹铜镜:辽金。铜质,直径13.5厘米,圆方纽座,三角形缘,凸弦纹,背面分为内外区,内区饰四兽和八乳钉,外区铭文锈蚀严重无法辨认,缘厚0.4厘米。

六鋬灰陶釜:辽金。陶质,通高6.5厘米,口径7.5厘米,底径5厘米,敛口,圆唇,折肩,肩部有六鋬曲腹,平底,底部阳线纹。

黄绿釉剑花瓷碗:元代。瓷质,高8.5厘米,口径18.5厘米,底径8厘米,敞口,尖唇,斜壁深腹,圈足较高,黄绿釉,圈足脱釉,外壁剔竖向条纹,内壁剔花卉,底部剔“表”。

桃形圆鋬熨斗:明代。铜质,高4.5厘米,口径13.5厘米,底径8厘米,部分残缺。平面呈桃形,敞口,斜直腹,平底,尾部口径呈半圆形,凸起。四壁饰有花卉图案。

乳钉纹刻铭环嘴钟:明代。铜质。高14.5厘米,口径9厘米,顶径6厘米。圆筒状,平顶,顶部拱形系,椭圆形,口内凹,器身饰三角乳钉纹。

雕龙纹门券:清(乾隆四十二年)。石质,通高38厘米,厚8厘米,孤背呈弯弓形,扁平体,正中雕刻一条工艺精细生动的巨龙,龙四周刻有云纹,器身上下刻有弦纹。

镂空花卉三足温酒炉:清代。铁质。高9厘米,口径8厘米。器身呈圆柱形,圆口,沿面饰三乳钉及缠枝花草纹,沿两侧有对称的三角状耳,炉身内外共分两层,内层为筒形,外层镂空花纹,底部三铲状扁足,年10月被定为国家三级文物。

陶灯:汉代。陶质,通高41.3厘米,灯盘口径8.5厘米,底径6.5厘米,陶灯中间一管状立柱,下部是一个大喇叭状的圈足灯座。自下而上分三层,每层三个灯柱,错落有致,柱头分别托有可活动灯盘,上两层灯柱接插而成,移动时便于安装和拆卸,全灯为九枝灯。

墓龙:唐代。陶质,体呈S形,两端各有一人头,昂首,头戴尖顶护颈帽,长肩细目,前肢平伏,有利爪,卧于中空的底座之上,通长30.5厘米,高18厘米。

镇墓兽:唐代。陶质,缩颈昂首,犬口小耳,牛鼻环眼,体肥硕粗肢利爪,两腿、脊背、四肢刻划鬃毛,形象狰狞,四腿弯曲蹲卧于中空的椭圆形底座上,通身呈淡黄色,身长23厘米,高4厘米。

文吏俑:唐代。陶质,头戴冠,长方形脸,内着长衫,腰束宽带,外穿圆领宽袖黄色短袍,双臂屈于胸前,双手相叠,拇指和食指间有弧形槽,原执有器物,左足方头靴外露,立于圆形矮底座之上,通高32厘米。

女执箕俑:唐代。陶质,束发螺髻,着交领窄袖长袍,腰束带,上身挺直,单腿跪,双手执箕,通身呈淡白色。高17.5厘米。

骆驼:唐代。陶质,呈淡红色,昂首竖耳,四腿弯曲,卷尾状卧,双峰间置鞍,上搭圆角花袋,并置一野猪头,身长24厘米,通高20.5厘米。

民间文物及藏品

目前,社会上散存的文物还有许多,笔者将几件主要的、有代表意义的介绍给读者。

义和团使用过的铜矛:

矛身长13厘米,中脊隆起矛峰,呈三棱形,两刃锋利。骹为圆筒形,中空直达矛峰,长11厘米,骹上刻有对称的蝉形纹饰。木柲长2.37米,截面呈圆形,木质坚硬,富有韧性,表面酱红色,有光泽。通长2.71米。据传说,年山东、河北一带闹义和团时,文安的义和团也风云一时。洋毛子欺压中国人,小务村村民义愤填膺,于是成立了义和团。推举田二顺为大师兄,田麻杆为二师兄。一日,周围几十村的义和团联合攻打任邱八坊天主教堂,八坊的天主教堂被烧毁,洋毛子四处逃窜。小务村义和团参加这次战斗的有50来人。主力团民吕某战斗时用的武器就是现今保存的这杆铜矛。义和团失败后,该铜矛被掩藏在屋顶内部。几经风雨,徐永祥(吕某系徐永祥的外祖父)老人像珍惜自己的生命一样将这件珍贵的遗物保存下来了,现保存在徐永祥之子家中。

井玉树手书对联:

井玉树生活在清朝初期,他的书法炉火纯青,享誉一时。左各庄福新村委会保存着他亲笔书写的一幅对联。这幅对联是乾隆壬寅,即乾隆四十七年()为左各庄重修娘娘庙时书写的。该对联刻制在各长2.6米、宽0.3米,截面半圆形的两块硬木板上。木板上着黑色油漆,手书刻制后涂上金水,上联与下款有3枚朱红印章。其内容为:

上联久荫法云俾火宅以晨凉绿池涨满枝头露

下联重明慧目照青鸳雨夜晓罗树光摇坐下莲

落款邑弟子井玉树沭手敬书

此对联原安在庙中神像前两边的柱子上。庙宇早已无存,但这幅对联却完好无损地保存到如今。

左各庄杆会大杆:

左各庄杆会大杆现保存左各庄镇崇新村,此杆系一根通体青竹制成,通高9.6米,底直径20厘米,顶直径12厘米,每道竹节上部有竹篾编制的箍,杆体呈棕红色,杆的底部木托上刻有“明永乐十三年”字样。左各庄杆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下几件藏品是周锁祥先生提供:

石斧:

两件,完整。Ⅰ型,长9.2厘米、刃宽5.6厘米,厚2.4厘米。石斧黑色,通体磨光,器身扁平,两侧向刃部渐宽,双面弧刃,石斧为石器时代的砍伐工具,据收藏者介绍,此器物年出土于周边埝文安县龙街乡万村北田家疙瘩附近。

Ⅱ型,长13厘米、刃宽10.4厘米、厚1.5厘米,通体磨光,制作精细,双面孤刃。在斧上部中央位置有双向穿孔,孔均口大向中间缩小,穿孔直径0.9厘米,刃部均匀分布两个牙状齿向外突出,整个器物形体较大工艺精细。

石杵:

残长13.9厘米、宽6.1厘米、厚5.7厘米,石质坚硬,器体厚重,通常石杵与石臼合用为农作物加工用具。

抗日战争时期教材《爆炸之研究》:

冀中军区第九军分区游击第四总队训练班编印,时间为年5月1日,土纸,油印本,长宽13.5?18厘米,共50页。教材主要讲述爆炸的各种知识,地雷的原理,制造和埋设,以及子弹、迫击炮、小土炮的维修等内容。目录后面两页是题字:

第一页“李锋同志编著,爆炸之研究”吴立人

第二页“广泛开展爆炸运动,围困缩小敌人之占领地”吴立人,“遍地都是敌人的坟墓”魏震。

这是我冀中军区组织广大军民,坚持敌后战争,开展地道战,地雷战等多种形式有效打击敌人的实物资料。

“惠我良民”银章:

直径3厘米、厚0.2厘米、重14.6克,上有钮痕,原银链缺失。银章正面为“惠我良民”四字隶书,两面是两棵麦穗环绕,背面三竖行楷书“昭和十五年、永清县知事、率绅商民仝赠”(昭和十五年即公元年)。抗日战争时期这种献章媚日,又想见谅于民的做法,是当时汉奸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后来经查因永清县知事作恶多端,八路军借伪军队长之手将其除掉。这枚银章是研究抗日战争时期河北中部地区革命斗争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勿忘九?一八”书夹子:

硬纸壳质地,尺寸长34厘米,宽21.5厘米,正面贴宣传画,两侧正中为“勿忘九?一八”警示联,黑地红字,正面的多个版块有日本帝国主义的陆地大炮,海洋军舰,空中飞机的战斗场景,画面正中偏左是辽、吉、黑三省地图,左上方为国民政府青天白中旗,中有“和平”二字。整个画面直观的反映了日本帝国主义动用海、陆、空侵占我国东北三省事实。

书夹子正下方印有“华北工厂精制”,正上方是一只公鸡及英文商标,根据书夹子东北三省地图等画面推断,制做时间应在年至年间。

宋金磁州窑白底褐彩麋鹿纹四系罐:

口径17厘米,底径14厘米,通高31厘米,直口,短颈,斜直腹,矮圈足,颈上下各有二道弦纹,肩较平窄,下有二道弦纹。颈肩间粘贴有四系,系上点彩,四系间绘有草叶纹,肩下腹稍鼓即渐收,绘有麋鹿和兰草纹,麋鹿先用大写意没骨画法画出褐彩动物形体,然后再用黑色勾勒或点染,线条简洁,刚劲而流畅。这头麋鹿目视前方,双耳直竖,前蹄曲而后蹄蹬,将一个大自然中奔跑的动物描绘的灵动而富有情趣。背面是两丛兰花,用黑褐两色画成,寥寥数笔,兰花已曼妙生动。

此罐胎上施化妆土,罩透明釉,釉不到底,并有原盖。然磁州窖画大写意麋鹿纹者为罕见,实为磁州窖中的佳品。

文物的发掘

近年来为了配合国家大型工程项目和县内城镇建设,在我县境内开展了多次抢救性文物发掘,发掘的主要项目有:

小王东“坨子”遗址:

3年11月,为配合国家大型工程——西气东输(陕京输气管道二线)工程。省、市、县联合考古发掘队,对小王东“坨子”遗址进行了部分发掘工作,遗址的发掘丰富了文安县商代时期的实物资料。

大王东“城子”遗址:

3年12月,为配合国家大型工程——西气东输(陕京输气管道二线)工程。省、市、县联合考古发掘队,对大王东“城子”遗址进行了发掘,遗址的发掘证实了遗址是战国时期的军事城堡,也为战国边境征战提供了直接证据。

孟家务遗址:

8年12月,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在对廊坊高速工程建设,孟家务遗址勘探时基本确定了该遗址的文化内涵及分布范围,年4月21日至5月15日,受河北省文物局委托,河北文物研究所会同廊坊市文物管理处、文安县文物管理所对文安县孟家务遗址进行了为期26天的抢救性考古发掘,完成面积平方米,发现北宋墓葬一处,砖瓦窑6座。

孟家务遗址的发掘按照《田野考古操作规程》的要求进行发掘,所有数据录入电脑建立发掘数据库,有利于今后遗址的保护、复原及科学研究。

曲店遗址:

曲店遗址位于河北省文安县文安镇曲店村与文庄村之间,西距文安县城3公里,分布范围东西米,南北宽米,面积约2万平方米,遗址地势较平坦,北部比南部稍高。年2月23日至4月20日受受河北省文物局委托,河北文物研究所会同廊坊市文物管理处、文安县文物管理所对文安县曲店遗址进行了为期57天的抢救性发掘,完成发掘面积平方米,发掘西汉时期和宋金时期的遗址68处,获得器型件。共开正方向5?5米探方52个,2?5米探沟1条。

西关墓群:

位于文安县城西关第二中学操场,面积东西米,南北米。该墓群发现于年,并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发掘。出土遗物有泥质红陶带盖异形器、泥质红陶罐、白瓷碗、铜镜、铜钱(开元通宝)等。年第三次文物复查时墓群已全部建房,东北部为二中操场,地表无遗迹遗物。根据发掘材料,该墓群年代为唐代。

大庄子明代墓葬:

位于文安镇大庄子村南,5年6月大庄子村修路施工时,在距地表1.2米处发现墓葬一座,墓志铭一合,墓葬为南北向单室土坑竖穴合葬墓,没有发现墓道,修建方法是用石灰糯米汁拌合细土、白沙粒等浇灌铺底,放置棺椁后再用同样的方法将椁棺之间空隙浇灌,墓室北侧发掘出部分陶罐残片,另据该墓北侧约7米处发掘出陶罐一件,铜钱数枚(腐蚀严重面文已不清)陶碗一件,砚台一件。根据出土墓志记载,确定此墓为明代墓葬。

东羊疃古遗址:

位于东羊疃村南米处,长、宽各米,文化层厚度1.2米。该处暴露的陶片较复杂,其中夹蚌陶占多数,也有少量的泥质陶。陶片颜色多数呈桔黄色,另有红褐色、纯红色、纯黑色和灰色。以素面为主,另外有弦纹、戳印纹、蓝纹,可见器形有钵、罐残片及鼎足。暴露遗物还有人骨架、兽骨化石、鹿角化石、野牛头骨化石等,还曾出土过瓮棺。根据暴露遗物分析,此遗址为新石器时代,是本地区较早的文化类型。

宋家牌汉墓群:

位于宋家牌村东南米处,墓群东西长米,南北宽20米,文化层深度4米。年3月在墓群南部中间部位出土过20余件陶器,主要有绿釉陶雄鸡、侍俑、碗、磨盘;红色陶鸭、鸽、俑、灶、灯座;灰色陶猪、井圈、奁、鼎、双耳双足钫、树(叶)等。还从一墓中挖掘出一口井。根据出土器物分析为汉代墓群。

麻各庄唐墓:

位于麻各庄村南。年5月在修筑公路时,发现圆形单室墓一座。墓室直径3.5米,以单面绳纹砖砌就。因当时破坏严重,墓室砌法已不清楚。墓室内出土石墓志一方,陶器有文吏俑、胡人俑、侍俑、仆俑、昆仑奴俑、侏儒俑、伏卧俑、女乐俑、女执箕俑、仪鱼、墓龙、骆驼、野猪、虎形兽、镇墓兽等38件。此墓出土的人物俑神态自然,陶禽兽形象生动,且陶质坚硬,做工精细。据志文记述,墓主人为董满,字士盈,原籍为邢州平乡。唐高宗乾封元年()奉诏版授蒿城县令,咸亨二年()十二月十四日终于家,春秋八十有八。咸亨三年()三月卅日迁窆于文安县北三里之平原。河北省北部以往发现的唐代墓葬较少,且均为随葬品简单的平民墓,有明确记年的墓更少。一般认为是地处北部边陲、唐势力相对薄弱的原故。此墓为圆形单室墓,这与中原地区的唐墓形制不同,随葬品与中原地区唐墓同类器风格相同。此墓的发现为探索北方地区与中原地区唐文化的统一性和差异性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赞赏

长按







































北京白癜风治疗最好的医院是哪个
北京治白癜风哪个医院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wenanzx.com/wawh/1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