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文安洼老房子

本文选自陈有柱乡情摄影集《我的文安洼》

老房子

小时候,农村老家的房子多是青砖房,只有里外两间,大致格局是这样的:里屋居东,是卧室兼客厅,靠南边是贯通东西的一条大炕,我们一家7口人,父母、我和4个姐姐都睡在这条土炕上。后来我们这些孩子渐渐长大,一条炕实在睡不下这么多人,父亲就又在外屋盘了一条土炕,以解拥挤之困。靠近北墙山摆放着两个紫红色的躺柜,里面可以放好多东西,换季的衣服和被子都放在里面。两个躺柜也是一个平台,上面摆放一些日用杂物。在躺柜旁边有一个黄色的一米见方的小木柜,比一般椅子稍高,平常就是坐人,里面也可以放东西。东墙山上有一个假窗户,那是属于我的私人空间,我的玩具、书本等等都放在那里面。

老房子全景

陡砖墙面

土坯墙面

大门

院子通向屋内的门,外面加了风门

卧室门内侧

压碱:为防止潮气侵蚀,在砌墙高出地面一定高度,在墙里铺上苇子、油毡等物。在家乡农村,压碱还有一层意思:由于旧时生活困难,建房是个十分了不起的大事,都是由乡亲们助工来完成,主家要管饭,乡亲近邻都要送些粉条、豆腐和烟酒等物,表示资助和祝贺,也称压碱。

  外间屋主要是厨房,存放东西。一东一西两个锅台用来做饭。东边的锅台上有个碗橱,俗称碗架子。大灶上架一口锅,所有的饭食都在里面完成。大灶多用,冬天烧火做饭的同时还能烧炕,冬天取暖全靠一天3顿饭烧火的余热。每家都有个饽饽篮子,为防老鼠偷吃,篮子都要挂得很高。我对它印象最深,小时候跑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踮着脚找吃的。掰一块饼子夹上点儿咸菜,如果再倒上点酱油就更是美味了。

陈氏宗祠(西码头村)

寿字瓦

苇笆内顶

砖墁内顶

假窗户

天堂儿

饽饽篮子

村里老房子的格局都差不多。除了我们这样两间的,也有三间的,还有的更狭窄,只有一间屋,就是这一间屋,也要分出睡觉和做饭的区域,空间很是局促。细看内里,能看出老房子的建筑非常讲究:从门到窗、从墙到屋顶,结构都很严谨,有些地方甚至精雕细琢。由于建自不同的时期,便具备了当时那个时代的特点和印迹。不同年代建造的房子会有一些材料结构的变化,但建筑材料的短缺、单调,使当时的老房子形成了统一的、简洁而精巧的美感。

婆婆眼

老房子里的家具陈设

那时对青砖房的印象就是老、旧、破、窄。因此,特别羡慕别家新建的红砖房,宽敞明亮,院子也大。后来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家也盖起了新的红砖房,老房子便没人居住,年久失修,透风漏雨,到后来屋顶塌下来一块,更加破烂不堪,最后出让给了我的同宗二哥,他连同自家的两间房一起翻盖成了四间红砖瓦房。大多数的青砖房也是同样的命运,不是被几家合为一家翻盖,就是任其在风雨中渐渐老化,以致残垣断壁。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老房子即将慢慢消失,它们承载着历史,却即将完成自己的使命。我走遍了文安的大小村落,拍摄了许多青砖房。每当我走近它们,游走在残垣断壁之中,心里便会泛起波澜。

本摄影集所有照片均拍摄于文安县境内。

版权页

本书集陈有柱30多年摄影创作,经一年多的认真筛选、写作、编辑、设计,得以正式出版发行。本书是记录家乡歌颂家乡的情感之作,也是多年对摄影艺术追求的心血结晶。摄影集集中展现了文安洼近三十年来的历史变迁、村居文化、风土人情等内容。作者以赤子的情怀和独特的视角将自己的生活感悟以文字的形式融入其中,使整本摄影集观赏性和可读性大大提高。加之精美的版面设计和高标准的印刷质量,使该摄影集具备了较高的收藏价值。本书定价52元。文安新华书店、博为数码(文安县水务局西侧)有售。









































北京看白癜风医院哪里好
白癜风能光疗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wenanzx.com/wawh/48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