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最深的『唐诗宋词共读』计划
目前进度:第?周
?学习材料:小鹿姐姐准备所有的材料!
?共读原则:“定时、定量、循环”的原则,在家学习唐诗宋词!
?目标计划:读完最有影响力的唐诗三百首和宋词!
?本周计划:4首唐诗
回复“诗词计划”至成长说,参与诗词共读计划本周计划
本周要学习的是第二周的4首唐诗,分别是以下:
NO5.《游子吟》孟郊
NO6.《静夜思》李白
NO7.《登鹳雀楼》王之涣(正在学习)
NO8.《登乐游原》李商隐
??点击播放收听《登鹳雀楼》
?Part1
诗词内容
背景故事
最远的瞭望
▼
临近傍晚,夕阳慢慢地依着山沉没渐渐消失,滔滔的黄河水奔着东海而去。
想要看到更远的地方,要想把美景都尽收眼底,那就登上更高的一层楼才能看到更多的风景。
小朋友们,你们有没有去爬山或者登高呀?站在高处欣赏风景可是特别不一样呀,树在脚下,眼前群山缭绕,日落余辉也十分壮观,越往高处走,越能看得远。古代诗人的一次登高,居然“看”到了公里外黄河流入大海的壮丽景象呢!你相信吗?
猜一猜,是哪首诗描写了那么神奇的经历呢?
古诗文
▼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其实呀,鹳雀楼在山西省永济市,虽然在黄河边上,但距离黄河入海口超过公里呢!“黄河入海流”是王之涣自己的想象,不过呢,诗人借由这首诗抒发了他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站得高才能望得远!是不是非常励志呀!
?Part2
创作背景
王之涣在35岁时写下了这首家喻户晓的诗,他早年当官,任职衡水县主簿,主簿是古代官名,是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但是为官没多久,王之涣就遭到了别人的诬陷排挤,心高气傲的王之涣辞去官职回到家乡,在罢官的这段期间他访友漫游,生活散漫而自由,登鹳雀楼就是创作于这段期间。
王之涣在写这首诗的时候在写作技巧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太阳渐渐躲到巍然的山后,动静结合。在鹳雀楼可看不到黄河入海的画面,所以王之涣发挥了想象力,将看到的场景和脑海中的场景进行了完美的结合,画面从近到远,很有诗意呢。
?Part3
诗人介绍
王之涣(—)是盛唐时期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季凌。他早年精于文章,并善于写诗,多引为歌词。他尤其擅长五言诗,以描写边塞风光为胜。
我们在先前的介绍中,知道了王之涣罢官的经历,闲散安逸了15年之后,他的亲朋好友觉得他一直这样消沉下去,不是办法,便劝说他“你再去当官吧”。后来在结交的名人帮助下,补文安郡文安县尉,仍是一不起眼的小职。不过他在职时官风以清白著称,公平对待百姓,颇受当地百姓称道。
谁料,在他即将升任京官时,不幸身染重病,55岁便离开人世。
?Part4
最后,我们连起来,再读一遍: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一起来欣赏《登鹳雀楼》动画版,励志的故事?)
进阶学习?诗词赏析
首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阔、气势雄浑。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
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这首诗,王之涣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我们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注释
①鹳雀楼:古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鹊栖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
②白日:太阳。
③依:依傍。
④尽:消失。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⑤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⑥穷:尽,使达到极点。
⑦千里目:眼界宽阔。
⑧更:再。
????????
如有儿子,盼他学诗;若有女儿,盼她学诗。
每周四首诗,每天十分钟;
报名参加『诗词共读』计划,让孩子边学边玩,爱上诗词和语文!
??
回复关键字“诗词计划”至成长说平台,参与报名!
-END-
延伸阅读(点击可阅读):
?二十多岁出门,八十多岁回来,连家人都不认识了
?很多人只知道锄禾日当午,却不是这首诗也来自《悯农》
?夏天怎么用更美的语言来表达?
?他一生不得志,却是晚唐最著名的诗人
?最伟大的母爱,把牵挂一针一线地缝进了儿子的衣服
?这个人漂泊在外想家了,几世纪的中国人都知道文章
小鹿姐姐
整编
童妈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