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各庄杆会青龙化大杆的传说:
明朝永乐13年(公园年),作为水乡左各庄镇这一年突发大旱。水干了,鱼没了,庄稼不长,蔬菜没了收成,左各庄的老百姓陷入艰难困苦之中。正在人们万般无碍之时,不知从哪里来了一位白发老者,说只要左各庄能够选出十八个强壮的少年,他就可以带领这十八个少年到西北山去求雨。
这件事马上传遍了左各庄的大街小巷,为了能够解除干旱缺水的局面和解决老百姓的生计,马上有十八个少年自告奋勇随老汉去西北山求雨。他们历尽艰辛,爬过了七七四十九道山,渡过了七七四十九条河之后,终于到达西北山。
在西北山的主峰之上,人们远远的看到有一个盛水的玉瓶若隐若现,光芒四射。老者说,我可以化作一条青龙,你们十八个少年伏在我的的身上,到达峰顶之后,你们十八个人只要合力把这只玉瓶搬倒,左各庄就会下雨了。刹那之间,老者已经变作了一条飞舞的青龙,十八少年马上爬到龙身上,有的人抓住龙头,有的人揪住龙背,还有的拽着龙尾。青龙带着这十八少年顷刻就飞上了云霄,到达主峰峰顶。十八少年用劲全身的力气才把那神奇的玉瓶搬倒。这时候,天空中电闪雷鸣,狂风呼啸,左各庄一带瞬时暴雨如注,一下子解决了左各庄附近方圆百里的严重干旱,人们重新开始了正常的生产和生活。
而这十八个求雨的少年也随着狂风暴雨从山顶飞落而下,等他们睁开眼睛已经平稳的回到地面,而那名老者和他变化的青龙也早已不见。只看到一棵高大的竹竿矗立在他们面前。十八少年便把这棵大竹竿运回了左各庄,模仿当时伏在青龙身上飞腾时的动作创立了左各庄杆会,逢年过节到附近的庙会进行表演,用这种方法来报答和纪念那名老者对左各庄的恩情。
后来老人们说,这名造福左各庄的老者是由救苦救难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变化的,这棵高杆也是由观世音菩萨所化,村里的老百姓平时都喜欢来摸摸这根大杆,都说只要摸了这根大杆,就会给自己带来好运。
左各庄杆会到今天已经有整整年的历史,年被国家文化部收录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左各庄镇也被命名为全国三十二个“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之一。张家棣作为杆会的第十六代传承人,为杆会的发展呕心沥血,已经拼搏奉献了六七十年。现在这项宝贵的文化遗产终于在他们这一代人的手中发扬光大,享誉全国。我们衷心的祝愿这项古老的运动能够在他们手中发展和进步,不断为文安县的文化事业增光添彩。
本文根据张家棣口述整理。
左各庄杆会,文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崇新村位于文安县城东北方向左各庄境内,经济的繁荣,百姓的富足,成为崇新村杆会几百年保存延续下来的物质文化基础。
1基本介绍名录名称:左各庄杆会
名录类别:杂技与竞技
申报地区:廊坊文安县
2名录简介关于崇新村杆会从何时创办,又是由谁发起,现今没有文字记载。唯一有文字记载的证物就是今天左各庄镇崇新村保留下来的一棵大杆,杆的底部刻有“明永乐十三年”字样。这棵大杆保留至今也有年的历史了,这一点确凿无疑。
左各庄杆会与其他地区杆会不同,主要使用活杆,可以随时随地树杆进行表演。主要技术动作包括:打挺(单双)、串子、单臂折鱼、抓三叨两、仰丫转、圈上睡觉、挂脚面(单双)、倒脚面、捩脚面、挂脚后跟(单双)、沾糖人、手摆旗、脚摆旗、驴打滚、金鸡独立、耍流星、单横棍。
崇新村杆会从使用器具、演出内容上看,均源自元明时期杂技杆会,尤其是使用活杆这一技巧在全国大多数地区民间早已失传。
崇新村杆会技艺精湛,有着严格的传承方式,在相对封闭的农村保存下来,具有原汁原味的特点,对研究中国古代中国杂技艺术交融演变具有非常高的学术价值。同时杆会以特有的方式在民间传承生存,包含着丰富的民俗信息,成为研究民俗文化的珍贵资料。
杆会现有成员多人,其中演员40人,最小的演员只有12岁。杆会拥有固定的专用训练场地,每年参加全县花会调演及镇政府春节汇演,并深入乡村、企业演出。年赴北京参加了龙谭庙会,获全国花会大赛表演奖。
欢迎提供新闻线索和各种视频、照片等素材广告招商电话
投稿方式:
1、直接将图片和文字发送到本平台。2、邮箱:
.cn3、搜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