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都蓟(今北京城西南)。文安地属幽州燕国。战国时代,韩、赵、魏分晋自立为诸侯国后,文安地属赵国。
秦并六国统一华夏,把全国分成36郡,文安地属巨鹿郡,治所在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
西汉高祖五年(前)置文安县,当时的县治在今大柳河东侧(遗迹已堙没)。属渤海郡(在浮阳,今河北沧县东南)。明代郭子章所撰《郡县释名》载:(文安县)“以文安潭名,潭在县北一十五里。”据《读史方舆纪要》载:大业七年()炀帝征高丽经此,以其地处三河合流之处,诏令割文安、平舒二县置丰利县。县治设在今文安县城,属河间郡(今文安县城战国时已形成村落,名为“太阳”)。
唐贞观元年(),以丰利、文安两县相近,遂省丰利入文安,县治由柳河东侧迁至原丰利县城。此即文安县城之始。从唐朝初期至中华民国时期,虽朝代更替,州、郡有别,文安县治驻地始终未变。
民国元年(),文安县属直隶省顺天府。民国三年,撤消顺天府,置津海道,文安县属直隶省津海道(治所在今天津市)。民国十七年(),直隶省改称河北省,文安县属河北省津海道。
年,抗日战争爆发后,5月文安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
大清河往事
文安城西北40华里史各庄镇,镇西大清河畔有一个地方叫毛儿湾,地方不大,却很有名。过去归属雄县,为雄县东南乡。现在是雄县、文安的交界处。两县地界隔河相望。大清河起源于太行山麓,河道曲曲弯弯,通过白洋淀从西南方向而来,经毛儿湾进入文安县。拐了一个90度的弯,东西走向几百米,然后又拐了一个90度的弯,向东北方向的新镇流出,到新镇后一直往东,经文安重镇苏桥、左各庄等,入天津渤海,实现了“水流千遭归大海”的诺言。
毛儿湾大桥旧址
日本鬼子投降后,河东成了解放区,这里老乡们生活有了新的转机。可河西还驻扎着国民党的军队,他们不断东犯,这一带在解放战争中又成了拉锯地带,当地政府还来不及修桥。过河唯一的途径还是摆渡。当时这个地方叫猫耳湾,渡口就是现猫耳湾桥的桥墩。因这地方两边的大清河西南东北,各拐了一个9O度的弯,只有这个地方东西走向,形似猫耳,故名。另一个说法,因这里茅草多,适合于动物藏身居住,草里有好多猫,狸猫、野猫、家猫都有,混合在一起,嚎叫声吵的人睡不着觉。在这儿住过的人说那时家里院里院外都是猫,它们不怕人,和人抢东西吃,赶都赶不走。前几年张德群、张雨先家承包果园还时不时逮到一两只,但从来不敢吃。在这里搞摆渡的,还是姓张的,先后有南町村的张永田、张德龙、张百新等,后来还有白洋淀边张庄子的张老归。从此,一人,一船,成为两点间的“生命线”。
摆渡是个苦差事,随叫随到,他们不离不弃,一干就是几十年。他们把船当“宝贝疙瘩”,每到冬天大清河封冻,都要想法把船弄上岸来。年闹大水,一天晚上,暴雨如注,河水夹杂着泥沙、树木、牛羊等从上游滚滚而下。木船漏水,渡口不堪重负,摇摇欲坠。危机时刻,张氏兄弟把心一横,在大腿深的水里奔跑如飞,像鲤鱼一般从岸边窜到船上,好几次险些掉进大清河。后来,为了安全起见,他们用搅绳栓在两岸的桥墩上,人们过河可以手拉搅绳,既省劲又安全。落日溶金,暮云合壁。他们最大的快乐就是喜欢独自坐在水边看落日的余辉,说:“这小小的木船就是自己的家,愿永远做大清河的‘摆渡人’。
岁月悠悠,过去的遗迹难寻,只留下大清河北千里堤旁的桥墩,好多老人已经作古,但这段历史是不能忘记的!虽然此地已成了两县的交界之处,但两地百姓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河西北雄县地界还有文安不少可耕地,如南、西、东町,史各庄一、二、三村、北辛庄、上武各庄等地老百姓都要过河种地。河两岸亲戚走动频繁,鸡犬之声相闻。
现今毛儿湾大桥
在外人眼里,它是贫穷的代名词。提起毛儿湾,人们脑海里总会浮现毛草丛生,野兽出没,盐碱遍地的荒凉景象。其实不然,我查阅了大量史料,七进毛儿湾实地考察,弄清了它的来龙去脉,过去这里不但有水有船,历史悠久,曾有过辉煌的昨天。而且风景优美,据说,这里河宽水深,河道弯曲,水流平稳,水质清澈,河中鱼虾肥美,鹅鸭嬉戏,天上群鸟翻飞;北岸是千里大堤,绿柳染烟,稻花飘香;白天帆影绰绰,炊烟袅袅;夜来渔火点点,渔歌互答。风光秀丽,景色优美,这里曾是一个美丽的地方!
作者简介
冯秉顼,学者、作家,年6月出生于河北省文安县。出版专著27部,多篇小说、散文、报告文学、诗歌等发表于全国各级报刊。
往期精彩回顾,点击查看消息原文:
彭德怀的秘书杨凤安
文安携手文安演艺文化名人李水生老师走进中央电视台
文安消失的记忆,千里堤堤埨(lun)四十八村详考
文安消失的村庄,赵王河北岸有个冉家庄,
《直播文安第九期》走进海河明珠胡头村
《直播文安》第八期:走进美丽乡村东羊疃
包罗万象的大柳河卢和安民俗收藏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