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安古八景你知道几个

胜水荷香

今霸州市胜芳镇原属文安县,南临洼淀,北望燕山,既是商贾云集的水旱码头,又是碧波万顷的鱼米之乡。战国称武平,北齐改渭水,北宋嘉佑年间,因“胜水荷香”跻身“文安八景”,故名胜芳。清代为“直隶六大名镇”之一。

隔岸万荷香胜芳西南的大水没了,当地人仍然念叨乾隆的故事。据说,皇帝南下时总要在霸州歇脚儿,他曾御笔亲题“胜水荷香,万世流芳”其实,早在八旗入关之前,胜芳就已是名重天下的大码头了。

  胜芳廊檐下,水光潋滟,菱藕万顷。东淀里成船成船地载出白鸭黄蟹当地人衔着纸烟、哼着小曲就能过消停日子,哪怕借着残月繁星下淀,也能一网扯来欢蹦乱跳的鱼虾。

镇子西北,半天脚程就是杨柳青。虽说在天津卫做买卖更能做大,但那些贩鱼盐、走山货的老客,却不忘扬帆西去。“南苏杭,北胜芳”,在这个码头耍不开,便休想发大财。   清末民初,镇上著名的土财主号称胜芳“八大家”,比如吉庆堂蔡家、师竹堂王家、笃庆堂杨家、聚兴堂张家……这些商号几乎同时发迹于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它们囊括了钱粮、绸缎、医药、餐饮诸业。   发达的商业催生出钱庄、票号之类的民间银行。胜芳蔡家,早在乾隆年间就挂起了“立祥号”钱庄的招牌。道光年间,万盛、广义等钱庄也纷纷成立。民国初年,蒋介石的姻亲“哈哈孔(孔祥熙)”还特地从山西老家派来了“天成银号”。百年前,壳牌石油、美洲烟草、东洋肥田粉和法国化妆品就已在古镇街头亮相。   水光中的胜芳,流金淌银、灯红酒绿。到了津沪两大经济重镇平分秋色的时代,这里的脉搏也保持同步律动。据老胜芳们回忆:新货上市,天津商铺头天上柜,胜芳镇次日凌晨便满街叫卖了。   从东淀大堤向北,街道并不宽绰。曾几何时,四五百家铺面死死地挤在这里。南腔北调的客商在随风飘摆的酒旗、店幌之下穿梭。钱款、货物便成了经年不绝的流水,顺着湿漉漉的桨声,划向内陆的角角落落。   毕竟是“一线城市”,凡事都要占个先。乾隆时代,镇上就开辟了80吨级的驳船码头;晚清,又开设了直隶最早的邮电局;至于公共浴池、照相馆、西方传教士之类的洋玩意儿,早争先恐后地赶来抢滩了。清末民初,古镇成了热闹无比的“销金锅子”,占去了京津之间的大片风光。   要说风光,当属“胜芳八大家”的私宅。隔着狭窄的中山大街,路南,一片精致的古典院落,磨砖对缝,斗拱飞檐———是聚兴堂的张家老宅。路北,弥漫着奢华的欧洲风格,穹门朱漆,围廊彩绘———是王子坚的府第。岁月沉浮,上年纪的街道和宅院已经拆得差不多了,仅凭这些散碎的土木遗存,仍可领略镇上“大宅门”的昔日繁华。   胜芳人懂得享受,也善于育人。镇上的经济暴发户对“耕读继世,诗书传家”的信条一往情深,他们舍得花银子叫后辈读书。光绪三十二年(年),本地乡绅筹款两万吊,兴建了新式的“北学堂”。在中国教育史上,这也算开风气之先了吧。   流水响、金银响,市声喧哗、书声琅琅……胜芳镇,且俗且雅,爱恨交织,很少有人能摸得透它的脾气。这边说,胜芳人懒散,就是拉棍儿要饭,也不肯背井离乡;那边说,胜芳人鬼精,小算盘打得噼啪乱响,经商做官多半能发迹,纵是说书唱戏、画画写字,也可以成就半吊子艺术家。其实,几句臧否根本无法概括这方水土、这方人。   据镇政府的人介绍,本地财政收入已突破3个亿,比50万人的大县还牛———凭什么?是地利之便,还是祖上的阴德?拿不出更合理的解释。胜芳人依旧风风火火地跑生意,开工厂,挣大钱……   镇上人笑呵呵地说:“家家没闲人,户户有买卖。”尽管东淀的水退了,大片的荷香蛙鸣都躲进了线装书,胜芳这条满载财富的古船,却始终保持着与时代同步的航线。

文谭灏影

文谭灏影在文安县城北偏西8公里,急流口乡急流回村的北急流口(自然村)西北边。其地古临漳水,系河道决口急流冲积而成的深水大坑。澄波浩渺,古岸萦回,天光倒垂,日影在下,人游览于岸边自有一番乐趣。因年代久远,现仅存二三百平米面积。原有石桥一座,名为“文济”,清代咸丰九年曾经重修过,今已不存。潭本名“文安潭”,相传大禹治水的时候曾经到过这里,说文安潭的名字是禹王给留下的。

汉桧凌霄

灵集寺内有的两棵高大的桧树。桧树是叶子如柏树、枝干像松树的一种常绿乔木。这两棵树相传是汉代建寺时栽植的。过去十年九涝,洪水频仍,文安洼的树特别少,尤其是桧树在这里更不常见。物以稀为贵,每当秋收之后,地净场光,登高远望,百里大洼一览无余,两棵古偿苍劲挺拔,参天并立于高冈之上,确实很壮观。

唐碑吐雾

唐碑为古石碑,位于文安县城西北2.5公里处。座落在相公庄北米处。因建于唐朝故名唐碑,是省文物保护单位。

碑由三部分组成,下部龟座长2.55米,碑身由上下两块组成,高3.85米,宽1.43米,厚0.53米。碑首雕刻蟠龙,首中篆书是:“大唐故赠工部尚书张公神道碑”。碑体庞大,石质为汉白玉。碑座下原凿深井一眼,水汽从石龟咀中冒出。《宝刻丛编》记述:“雾露之晨隐然有人马麾盖之状”。因景色壮观列为文安八景之一——唐碑吐雾。

相传,唐朝时候,国家强盛,百姓富足。外国人看着眼红啦,就在边界捣乱,有时还越过国界来抢东西,皇帝就带着兵马去和外国人打仗。这一天,队伍来到相公庄村头,天就黑了。皇帝命令宿营,前头的立刻不走了,后边的加紧往前奔,工夫不大,村里洼里便都是兵了,人们安营下寨,打灶做饭。

就在这时,相公庄村里走出一个白胡子老头儿,见了皇上开口就问:“万岁爷,你带这些兵马去干啥呀?”

皇帝爱理不理地说:“去跟外国人打仗!

“为啥去和外国人打仗呀?”

“他们在边界捣乱,抢咱的东西!”

老头一听可高兴了:“那可是好事呀!这样吧,我说皇上,就别安锅造饭啦,我管这三军一顿肉丸饺子吃吧!”

皇上可不相信,他想,就凭这么个小村子,能管得起我十万大军一顿饺子吃?他冲老头儿把脸一沉:“军中无戏言!”

老头儿看透了皇上的心思,就说:“万岁爷请放心,只消半个时辰就开饭,误了开饭,你砍我脑袋!”如今的年轻人不知道时辰是咋回事,那工夫没钟表,大约两个钟头算一个时辰。老头儿说完就去准备了。果不其然,工夫不大,老头儿就招呼大军开饭。人马三军全吃上了香喷喷的肉丸饺子,一咬嘴角直流油。大军吃了个酒足饭饱,皇帝别提多高兴了。

第二天,大军起营拔寨,说来也真怪,兵马觉着劲头特别足,走起路来也觉得特别快。不几天就到了边界,一连气打了好几个大胜仗,把外国人全赶跑了。

皇上班师回朝,他嘉奖完了有功将帅,又想起了那位老头儿。就下令派人带着金子银子去奖励老头儿。这事叫西宫娘娘知道了,就找到皇上说:“陛下,那老头儿有什么功劳呀?”

皇上说:“功劳可大啦,管了咱们三军一顿肉丸饺子吃!”

娘娘说:“那就该杀他满门!”

皇帝一听好纳闷:“怎么倒该杀呢?”

娘娘眼球一转,说:“陛下你想.他能管十万大军一顿饺子吃,能有多少厨师,多少钱粮?他们人多,天天吃饺子,力大无穷,要是造反来攻打京城,你可怎么抵挡得了哇?到那时天下可就是他的啦!”

皇帝一听,吓了一跳,立刻点齐了兵马,日夜兼程来到相公庄。见人就杀,见房就烧,那个老头儿也被杀了。这工夫,出现了一件怪事,有一所房子就是点不着火,并且火一离房子近了就往四外喷,烧伤了好多兵马。那房门紧锁着怎么也打不开。皇上派人找来个没被杀死的老百姓,问他:“谁拿着钥匙啦?”

“当家的呗!”

“当家的上哪儿去啦?”

“洗澡去啦!”

“快去把他找来!”

那人不敢怠慢,工夫不大,就见一个十来岁的小小子,撒丫子跑来,只见他光身戴一个红兜肚,脖子里挂一串亮晶晶的钥匙,一跑还哗啦啦的响呢!小小子一见人都死啦,房也烧了,就哭着找皇帝讲理:“皇上,你怎么把俺家的人都杀啦?”

皇上生气地说:“你家犯了死罪!”

“我家犯了什么死罪呀?”

皇上一听,答不上来,就说:“你讲实话,你们是怎么管我人马三军一顿饺子吃的?”

小小子一听:就为这个呀!他就说来了:“我爷爷象我这么大点的时候,到洼里割草,有一片草长的最强,割完了一眨眼就又长出来。我爷爷可高兴啦,天天去割。后来就想,把它搬到家来,栽在院里,那有多好!他就挖那一片草。这一挖不要紧,就挖出个小铁锅来。原来那小铁锅是个宝贝,包一个饺子放下去,就捞也捞不完。我爷爷就用它管穷人饭吃,你那人马三军,就是吃的那锅里的饺子。”

皇上一听,有点不信:“那小铁锅在哪里呢?”

小小子一指:“就在这屋里锁着呢。”

皇上命令小小子打开房门。忽然,里边霹雳般一声巨响,只见一只铁祸飞出房门,直上云端。那个白胡子老头坐在锅内,手指皇帝,横眉立目,转眼之间,就不见了。

皇帝吓出一身冷汗,他这才相信小小子的话。可有一件事还挺纳闷,就问:“小小子,怎么你当家呀?”

“你问这个呀!原先我们是大人当家,可大人爱听媳妇的话,遇见个好媳妇,还算没事,遇见个坏媳妇,就常出坏主意。我爷爷就想了个法儿,净叫小小子当家,娶了媳妇就换人!”

皇帝一听,不由打了个冷战。自己的人马吃了人家的饺子,还恩将仇报,杀人满门,不也是听媳妇的话嘛?于是,他立刻命令好好装敛尸首,并在村头立了一个王八驮石碑,那石碑老大老大的,几里之外都看得见。据说,那些年,每天早晨,石碑四周雾气迷漫,隐约之中,好象有千军万马一样。所以被称做“唐碑吐雾”。后来,被列为文安八景之一。

九川雪浪

为文安遭受洪水灾害的境况一说是在县城东南角眺望城南洼的景象;一说是在曲堤店东南,原大宁桥一带。古代在河间府境内有黄龙淀,自锁井口开凿,至文安县玳瑁口(在城东南二十五里),通深水(此河清代已湮废),经火烧淀(在李庄、南各庄、马武营一带)转流入海。当时曲堤店为众水所汇之区,洪水泛监时一片汪洋。

万柳金堤

这是大清河南堤,又称千里堤。因为沿堤栽植柳树,长堤横亘,高柳参天,碧水东流,渔舟荡漾,宛然一幅美丽的图画。大堤有柳树的护卫,取固若金汤之意,所以称为万柳金堤。沿河之堤传自秦汉始修,宋明以后不断重修,明隆庆五年(公元)知县史天佑创修大堤,自县西南大、小王东起往北往东,又往东南至王李坟止,全长一百五十里,高大坚固,多少年来成为防洪屏障。据县志记载,此为千里堤的创始。至清朝廷修,上接保定县(个新镇原为旧保定县城)官堤,下至富管营。明万历四年(公元)知县王湘令百姓沿堤栽植柳树。数年之后,树长至合抱不拢。每逢汛期,伐干为桩,把技权砍下来可用做下桩后填充的软料,间或有短缺则及时栽补。还制定了严厉的禁令,有私自砍伐者严惩不贷。清康熙十一年(公元)知县崔启元有诗赞曰:“史公堤上万株杨,不数当年召父棠。为语居人匆剪伐,秋时犹记怒涛狂。”告诫人们说,史县令为人民办事,沿堤栽柳,意义深远,要爱护柳树,不要砍伐,要看到它防洪固堤减少洪水灾害的重要作用。其成为文安一景是当之无愧的。

苏公胜迹

在县城北20公里苏桥镇,北临大清河与霸州相望。因宋代苏洵曾授霸州文安县主簿,故该县曾建桥及苏公祠,祠在河北,清代已废。虽云苏公胜迹,其实苏洵并未到县任职。

《读史方舆纪要》:苏家桥在县东二十里(原文如此),当往来孔道,靖难初,燕王自固安渡拒马河驻师苏家桥即此。朱彝尊原按:苏桥,县志谓苏明允(苏河字)故迹,载诗云:苏公曾接文安簿,河上苏桥自昔传。然明允为文安主簿以修礼书授秩,未尝赴州也。

清乾隆三十二年御制苏桥杂咏四首之一:修礼予之主簿禄,几曾赴任柳河厅?长桥却说老苏建,未读欧阳墓志铭。三十五年御制题苏桥二首之一:姚癖陈州洵霸州,太常因革礼同修。了知食禄弗任事,宋史删文本细求。

欧阳修《故文安主簿苏公墓志铭》:初,修为上其书,召试紫微阁,辞不至,逐除试秘书省校书郎。会太常修篡建隆以来礼书,乃以为霸州文安县主簿,使食其禄,与陈州项城县令姚辟同修礼书,为《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方奏未报,而君以疾卒。实治平三年四月戊申也,享年五十有八。由此可见,苏洵被礼部抽调纂修《太常因革礼》,因为这不是常设机构,工资无处开销,就把他的职衔转到霸州文安县,按县主簿待遇领工资。礼书修成之后,呈奏朝廷,未等批复下来,他就病故了,当时是宋英宗治平三年(公元年),他活了五十八岁。说明苏洵并未到过文安。

孟母高台

位于大柳河镇东一公里,富各庄村北。原来有一高大的土台,台下有洞,深广莫测,相传为宋将孟良藏母处,台下有碑,题日孟母之墓。清朝末年碑已不存。年前还有不太高的土台,方圆十几米。

据传说宋将孟良出身贫苦,幼年丧父,由寡母抚养成人。幼年鲁莽,好打抱不平,经常与人打架斗殴,不听劝解,可是他母亲到场,一句话他就立刻停手。长大之后虽然粗直豪爽,但忠勇过人。杨延昭任保州(保定)知府时,屡败北国(契丹)入侵兵将,威震三关,在任二十多年,北国人都称他为杨六郎而不敢叫他的名字。孟良深得杨延昭信任,虽为主从,情同手足。三关口在宋朝是幽蓟二州的边防重地:益津关就在21世纪初的霸州市;瓦桥关在今雄县南的河沿上,这条河古称易水,又叫拒马河,就因为河水浅不可渡船,深不能跑马,能阻挡北国骑兵;高阳关也叫草桥关,在高阳县。当时战事频繁,边境很不安定,孟良对母亲特别孝敬,伺候母亲的事都要自己做。可是母亲年纪大了,惟恐为国家尽忠之日长,为母亲尽孝之日短,所以不论转战到什么地方,都用车拉着老母随军,以便早晚侍奉,二十余年如一日。后来老母病故于益津关,孟良痛不欲生,因为连年争战,烽烟不息,没时间把灵枢运回故乡,就由杨六郎百般劝解,后来决定暂埋葬在靠近边关的后方,距离屯集大军粮草重地广陵城不远的大柳河,可以趁押运粮草之机顺便祭扫。为怕年长日久被湮没,就在坟上积土建成高台,希图永远流传。这个传说虽然有些附会,但宋朝杨延昭镇守边关的三关确实是在这一带。

本文由燕赵微视角整理编辑,转载请标明出处

单击左下“阅读原文”







































北京中医医院看白癜风
北京治白癜风最好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wenanzx.com/wajj/10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