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海游人京喜题
年第82期
总第二一四期
大学士文安之遗篇辑注
(此系清康熙年间《文门谱略》(手抄本)复印件。谱本由文安之十四世孙裔斌宜收藏。)
督师诏
按:据清康熙年间夷陵《文氏宗谱》(手抄本)所载,《文门谱略》的世序之前即收录文安之十四任职官表及部分诏书等文字。其中一则“文渊阁大学士太子太师经略川秦燕晋楚豫调度督勋恢剿各路兵马钱粮赐尚方剑便宜行事特赐蟒玉金章吏兵二部尚书文安之”较详尽且载出处。文安之宦海沉浮,原本无意再官,《明史》本传称“安之敦雅操,素淡宦情,遭国变,绝意用世,至是见国势愈危,慨然思起扶之,乃就职”。永历四年()六月,文安之才在梧州(今广西梧州)谒见永历帝而正式拜相,任东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入阁办事不久,遂“屡请督师川楚”(《岭表纪年》)。《永历实录·卷一·大行皇帝纪》中谓文安之在拜相后就“请敕往荆、夔号召王光兴、刘体淳等,诏从之”;《小腆纪传·永历(中)》则称“我大清顺治八年(辛卯一六五一)春正月(明永历四年十二月)己酉朔,加大学士文安之太子太保兼吏、兵二部尚书,总督川、湖军务;齐敕进王光兴等十六营爵皆公侯”;《南明史·永历帝进入安龙》中也具体点明:“永历四年十月二十一日首席大学士文安之自请往四川督师,以太子太保兼吏、兵二部尚书,赐尚方剑节制以原大顺军为主体的川中诸将。”《明史》本传载:“安之念川中诸镇兵尚强,欲结之,共奖王室,乃自请督师,加诸镇封爵。王从之,加安之太子太保兼吏、兵二部尚书,总督川湖诸处军务,赐剑,便宜从事。”要说督师,顾名思义就是监督指挥军队,明朝设置为统率指挥军队的大将,非常时期作为钦差大臣出任,便是监军的最高军事统帅。文安之怀抱匡扶明室之心,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尽管年已花甲,仍请愿督师,希冀“收蜀以迎跸”,徐图中兴。文安之点翰林后就是庶吉士,既是记事修史的太史,也是负责起草诏书的近臣。在江山动荡、行在不定的时局中,文安之自己起草督师诏书,师出有名,既驾轻就熟,也情理之中,而从字里行间的内容与风格来看,亦可谓出之其手,故以“督师诏”列目于此。
文渊阁大学士太子太师经略川秦燕晋楚豫,调度督勋恢剿各路兵马钱粮,赐尚方剑,便宜行事,特赐蟒玉金章,吏兵二部尚书文安之①
朕惟军国重务赖有平章旄钺②,耑征授隆师保③时,当其亟任厥惟艰④。故诸葛亮以丞相行军,重光炎鼎⑤;谢安石以骠骑秉政,再奠江东⑥。朕鑽承大统即遘艰难⑦,痛孝陵⑧无泪可挥,幸桂江有甲可洗⑨,敷天宏左袒求勃安刘⑩,一旅决中兴有仍光夏?。事惟其人,功乃克举?。咨卿先代仪型举朝师表?,读书中秘领文章经济之源?,侍讲熙朝弘启沃格心之效?,顷者邦家多难?。卿乃鸿冥?,江湖未远常怀捧日之心?,衡泌虽迟素洒忧天之涕?。褫王朗于夔万,不殊张卫公身镇平江?;扼兀术于归巴,直如虞允文亲临采石(21)。豕蛇销焰,蜀楚改观(22)。朕既三征(23),卿及入见,陈千万里情形于纸上,聚米为山(24),科数十年劲寇于掌中,挥麈力贼(25),方领纶阁之班(26),遽请拆冲之任(27),惓卿忠奋,特允兹行(28)。特晋卿以文渊阁大学士太子太师督师经略川秦楚豫,调度督勋恢剿各路兵马钱粮,赐尚方剑,便宜行事,特赐蟒玉金章,吏兵二部尚书。念夔巴数百里连营皆卿部曲,知中原几千万豪杰待卿鞭箠(29)。卿其肃穆纪纲,搜讨军实,檄传巴蜀,电扫湘沅,静扼关中,澄清陇右(30)。震榆林九边之势,慰彼思汉人心;洗汾临燕蓟之膻,达我眷明天命(31)。朕方率诸勋,东卷吴会,北定幽燕,瞻孝陵于钟阜再见郁葱,返旧鼎于金台乐观师济(32);卿整旅之日(33),告庙册勋李卫国肃清江汉迓以前,两部鼓吹郭子仪绥靖朔方推日中(34)。书令上考,带砺永盟(35)。朕岂有受钦哉!
特敕(36)。
戊午年正月望后一日(37),门人涪州西蜀乡官旧行在大理寺少卿任盛伟号孟楫(38)。录于彝陵紫阳茔中(39)。
①文渊阁大学士,明朝的殿阁大学士有中极、建极、文华、武英等殿大学士和文渊阁、东阁等大学士。大学士皆以殿阁名入衔。尚书、侍郎入阁办事,兼大学士,加官至于一品,乃成为事实上的宰相,称辅臣,居首者为首辅。
太子太师,古代官职,多为虚衔无实职。明代“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并从一品掌以道德辅导太子,而谨护翼之”。
经略,古代官名。明朝有战事时方设,权在总督之上。经略,亦指策划、处理(军政要事)。
尚方剑,即尚方宝剑,也作上方宝剑。本义是指古代皇帝收藏在“尚方”的剑,在汉代称“尚方斩马剑”,至明代称“尚方剑”,即皇帝御用的宝剑。持有尚方宝剑的大臣,具有先斩后奏等代表皇权的权力。
蟒玉金章,指官服官印。蟒玉,即蟒衣玉带,意思是绣有大蟒的长袍,饰有玉石的腰带。古代贵官的服饰。金章,即金质的官印。一说铜印。因以指代官宦仕途。出自南朝宋·鲍照《建除》诗:“开壤袭朱绂,左右佩金章。”也指古代高级官员的官服。如唐·苏鹗《杜阳杂编》卷上:“(鱼朝恩)翌日于上前奏曰:‘臣幼男令徽位处众僚之下,愿陛下特赐金章以超其等。’上未及语,而朝恩已令所司捧紫衣而至,令徽即谢于殿前。上虽知不可,强谓朝恩曰:‘卿儿着章服大宜称也。’”
尚书,古代官名。从隋唐开始,中央行政机构中设置有“六部”,即吏、户、礼、兵、刑、工各部的总称。各部长官为尚书。明朝废丞相制后,六部尚书地位升高,为正二品,常加大学士衔,入内阁主政。
②平章,原意为商量处理。后为官名,同参国事,金元时位次丞相。南朝梁·周兴嗣《千字文》:“坐朝问道,垂拱平章。”大意是君主坐朝临政,与群臣共商国是,垂衣拱手,无为而治,天下太平,政绩彰明。
旄钺,白旄和黄钺。借指军权。《书·牧誓》:“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麾。”南宋蔡沉集传:“钺,斧也,以黄金为饰……旄,军中指麾,白则见远。”如《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以厉三军。”
③耑征,受命自主征伐。耑,古同“专”。汉?班固《白虎通·考黜》:“好恶无私,执义不倾,赐以弓矢,使得专征。”明?甄敬《出塞曲》其一:“汉家推轂重专征,天子亲劳细柳营。”明·张家玉《伤我明所用不得人致有今日之祸》其三:“防边岁岁事耑征,不见颠连九庙惊。”
师保,古时任辅弼帝王和教导王室子弟的官,有师有保,统称“师保”。《易·系辞下传》第二十章:“又明于忧患与故,无有师保,如临父母。”后亦泛指老师。
④厥惟艰,犹言只有艰难。厥,文言副词,乃,才。惟,只有,惟有。《书·周书·君牙》:“厥惟艰哉!思其艰以图其易,民乃宁。”
⑤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自南阳出山后,辅佐刘备匡复汉室,形成天下“三家鼎立”之势;刘备去世后,又主持朝政,曾前后五次北伐中原,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境内)。据夷陵文氏旧谱所载,文安之去世后,其三女婿毛寿登所撰的墓志铭文中有云:“呜乎!国多虞中湘丧元,义兴虞山继逝,公复星陨五丈原之事,天乎命也,岂不惜哉。”
行军,指军队进行训练或执行任务时从一个地点走到另一个地点。古代泛指用兵。《管子·小问》:“桓公曰:‘吾已知战胜之器,攻取之数矣,请问行军袭邑,举错而知先后,不失地利,若何?’”
重光,光复,表示再次见到光明。此处指光复明室。本义为比喻累世盛德,辉光相承。《书·顾命》:“昔君文王、武王,宣重光。”孔传:“言昔先君文武,布其重光累圣之德。”
炎鼎,犹言以薪助火使鼎炽热腾沸。炎,火光上升,由焚烧引申为热。鼎,本意是一种煮食物的器具。在古代,鼎不仅是用来烹煮食物,也是放在宗庙里祭祀用的一种礼器。《易·鼎》彖辞曰:“鼎象也,以木巽火,烹饪也。”象辞又曰:“木上有火,鼎;君子以正位凝命。”鼎,常用于比喻王位和帝业,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如《左传·宣公三年》:“鼎迁于商,载祀六百。”“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文安之在《易傭》鼎卦中有云:“火至木稍则为华实,象有鼎气之上蒸也。”“木本是助火者,只一‘巽’字便成妙用。今耳目聪明之士,加以意气,便是以薪助火。”
⑥谢安石,指谢安,字安石,东晋时期政治家、名士。谢安出身陈郡谢氏,自少以清谈知名,屡辞辟命,隐居会稽郡山阴县之东山,后才东山再起,历任征西大将军司马、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职。简文帝逝后,谢安与王坦之挫败桓温篡位意图,更与王彪之等共同辅政。在淝水之战中,谢安作为东晋一方的总指挥,以八万兵力打败了号称百万的前秦军队,使晋室得以存续。他治国以儒道互补,作为高门士族,能顾全大局,齐人王俭称其为“江左风流宰相”。
骠骑,飞骑;也用作古代将军的名号。《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元狩二年春,以冠军侯去病为骠骑将军。”
秉政,执政,掌握政权。《史记·太史公自序》:“春秋之后,陪臣秉政。”
再奠江东,指谢安挥师抵御前秦大军南下并乘机北伐收复失地终成东晋一统。江东,指长江以东地区,又称江左。因长江在九江以下是江南地区的东部,故所指区域为长江下游江南一带。古人地理左东右西,晋、南朝之时,又常称江东为“江左”。唐朝开元年间设江南东道于江东地区,因此开始称江东为“江南”。如唐白居易有《忆江南》词;宋李清照有《夏日绝句》诗云“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⑦鑽承大统,指即位皇帝。鑽承,犹继承。大统,指帝业;帝位。《书·武成》:“我文考文王克成厥勋,诞膺天命以抚方夏,大邦畏其力,小邦怀其德,惟九年大统未集。”孔传:“九年而卒,故大业未就。”
永历皇帝朱由榔于天启三年()十月在京城出生,天启七年秋,其父朱常瀛(桂王)到衡州(今湖南衡阳)就藩,他跟随父亲到达衡州,崇祯六年()被封为永明王,隆武称帝后又被封为桂王。隆武二年(),隆武帝朱聿键在福建被清军俘虏遇害。按照明朝当时的继承制,皇位应该由明神宗的直系男性后裔继承。而当时明神宗的直系男性后裔只剩下朱由榔一人,于是在两广总督丁魁楚、广西巡抚瞿式耜等推举下由桂王朱由榔监国,同年十一月在广东肇庆即皇帝位,改元永历。而此时绍宗弟朱聿粤称帝于广州,拟建元绍武。南移明室内部依旧矛盾重重,各派政治势力互相攻讦,而清军一路南下不止,攻城陷地进日迫。是谓之“即遘艰难”。即,就;就是。遘,相遇;碰上。姤卦之姤,即遘。
⑧孝陵,即明孝陵。位于南京紫金山(钟山)南麓,是明太祖朱元璋与其皇后的合葬陵寝。因皇后马氏谥号“孝慈高皇后”,又因奉行孝治天下,故名“孝陵”。明孝陵系明清皇陵之首,也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帝王陵寝之一。
⑨桂江,河川名。此处指广西,简称“桂”。南宋·王正功《鹿鸣宴劝驾诗》有云:“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罗青意可参。”从此桂林便有“山水甲天下”的美誉。永历帝有永明王和桂王的封号,称帝之时,拥有广东广西诸地。故以“有甲”喻有半壁河山。
⑩敷天,普天下。敷,通“溥”,读为普。《诗·周颂·般》:“敷天之下,裒时之对,时周之命。”《诗·小雅·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左袒,脱左袖,露出左臂。本为古代仪礼。此处指拥护。典出《史记·吕太后本纪》: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擅政,培植吕姓势力。吕后死,太尉周勃谋诛诸吕,对军队发令说:“拥护吕氏的右袒,拥护刘氏的左袒。”军中都左袒拥护刘氏。后因以“左袒”谓偏护一方。
勃安刘,犹谓周勃使刘家天下平安稳定。宋·敖陶孙《代刘漕使寿相君》诗:“未尝示袒勃安刘,亦复和羹商得说。”
?一旅,犹谓一支军队。古时以兵士五百人为一旅。《左传·哀公元年》:“有田一成,有众一旅。”一成一旅,则形容地窄人少,力量单薄。
中兴,犹中道复兴或中途振兴。中,中间;中途。兴,兴起;兴旺。
有仍,古国名,周代称为任。相传唐虞时期的乐正后蘷、夏朝君主夏后相均娶妻于有仍。都城在今山东省济宁市。百度即可知,《左传·哀公元年》《竹书纪年》等文献有载:夏帝相妃后缗为有仍氏女,有穷君浇灭帝相,后缗有孕在身,逃归有仍而生少康。少康,又名杜康,姒姓,是夏朝第六任君王,也是夏朝中兴之主。是谓之“光夏”。
?克举,限期举事。《列子·汤问》:“管仲勉齐桓公,因游辽口,俱之其国,几克举。”
?咨,商量,商议;询问(政事)。
卿,古时君称臣。文门旧谱中此处括注“安之”,系抄者小楷所加,非原诏或碑文中所有。
仪型,意思是做楷模,做典范。《元典章·礼部三·祭祀》:“已上系自古忠义直烈,仪型后世,赞扬风化者,故历代载于祀典。”楷模、典范之义。出自宋·苏轼《滕达道挽词》之二:“肮脏仪型在,惊呼岁月遒。”
师表,谓作表率。《史记·太史公自序》:“国有贤相良将,民之师表也。”
?读书中秘,犹在皇家图书馆读书。中秘,指宫廷珍藏图书文物之所。宋·赵师圣《曾南丰先生文集序》:“予自束发受书,长而策名登朝,海内升平,天下乂安,读书中秘,于今二十有余年。”
文章经济,文章和经世济民之才
?侍讲,古官名,从四品。唐始设,宋后各代皆有翰林侍读学士与侍讲学士。明时翰林院另有侍读、侍讲,合称讲读。有稽可考,文安之在崇祯二年复出后,在南京国子监司业十年的任期内,先后加衔过“右春坊右中允兼侍读”“左春坊左谕德兼侍读”“左春坊左庶子兼侍读掌司经局印”,晋升祭酒不久也加衔过“詹事府协理府少詹事兼侍读学士”。甲申国变后,弘光、隆武诸朝亦诏封过“詹事府协理府少詹事兼侍读学士”“礼部右侍郎兼侍读学士”“礼部左侍郎管史部右侍郎兼侍读学士”等。
熙朝,兴盛的朝代。宋·陈师道《贺翰林曾学士书》:“兄弟相望,乃平世之荣光;鲁卫同升,亦熙朝之故事。”
启沃,竭诚开导、辅佐君王。典出《尚书·商书·说命上》:商王武丁任用傅说为相时,命之曰:“若岁大旱,用汝作霖雨。启乃心,沃朕心,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瘳。”意思是说,就像年岁大旱,要用你作霖雨。敞开你的心泉来灌溉我的心吧!比如药物不猛烈,疾病就不会好。
格心,归正之心。出自《礼记·缁衣》:“子曰:‘夫民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有遁心。’”
?顷者,近来。汉·杨恽《报孙会宗书》:“顷者足下离旧土,临安定。”不久,一会儿。宋·王谠《唐语林·赏誉》:“诚至李氏子书室中,诸子赋诗,諴亦为之。顷者李至,观诸子诗,又见諴所作,称其美。”
邦家,国家。《诗·小雅·南山有台》:“乐只君子,邦家之基。”东汉郑玄笺:“人君既得贤者,置之于位,又尊敬以礼乐,乐则能为国家之本。”
多难,犹多故;多患难。《诗·周颂·小毖》:“未堪家多难。”
?鸿冥,大雁飞向远空。比喻远走避祸。同“鸿飞冥冥”。唐·李白《唐汉东紫阳先生碑铭》:“代业黄老,门清儒素,皆龙脱世网,鸿冥高云。”
?江湖未远,化用宋·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捧日之心,比喻忠心辅佐帝王。“捧日”典出《三国志·魏书·程昱传》。南朝宋·裴松之注引《魏书》:“昱少时常梦上泰山,两手捧日。昱私异之,以语荀彧。及兖州反,赖昱得完三城。于是彧以昱梦白太祖。太祖曰:‘卿当终为吾腹心。’昱本名立,太祖乃加其上‘日’,更名昱也。”大意是说,三国魏程昱少年时曾梦上泰山,两手捧日。有人告诉曹操,操大喜,用程为心腹,又将他原名程立,改为程昱。后遂用为忠于君主之典。如唐代王表《赋得花发上林》诗:“欲托凌云势,先开捧日心。”
“素怀”与对举“素洒”中的“素”,义为平素,一向。
?衡泌虽迟,典出《诗·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泌之洋洋,可以乐饥。”衡泌,谓隐居之地。
忧天,担心天塌下来。喻忧虑国家危亡。典出《列子·天瑞》:“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杞人忧天,本义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褫,本义夺去衣服。剥夺之意。
王朗,本名王严,字景兴,东海郡郯县(今山东郯城县)人,汉末三国经学家、曹魏初期重臣。早年师从太尉杨赐,官拜郎中,后因杨赐去世而弃官为其服丧。徐州刺史陶谦又举其为茂才,拜治中从事,后迁任会稽太守。建安元年(),横扫江东的孙策率兵攻会稽时,王朗举兵抵抵抗,终被擒获,拒绝为孙策效力;后到曹操征辟,辗转数年抵达许都,被拜为谏议大夫、参司空军事;魏王国建立后,以军祭酒领魏郡太守,又任少府、奉常、大理等职;曹丕继王位时,迁御史大夫,封安陵亭侯;曹丕受禅建魏后,王朗改任司空,又进封乐平乡侯;曹叡继位后,迁司徒,进封兰陵侯。太和二年()去世,谥号成。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三回“姜伯约归降孔明,武乡侯骂死王朗”中有王朗,即为其原型。诸葛亮所谓的“骂”语是“吾素知汝所行:世居东海之滨,初举孝廉入仕;理合匡君辅国,安汉兴刘;何期反助逆贼,同谋篡位!”意指王朗曾经是汉朝的大臣,还被汉献帝封为会稽太守,因不敌孙策而投降,后又臣服曹魏,还被封为魏郡太守,实为反助逆贼。
夔万,地名。夔,古夔州,在今重庆奉节一带。万,即万州,明时降州为县,隶属夔州,今为重庆市万州区。
不殊,没有区别;一样。汉·扬雄《解嘲》:“世异事变,人道不殊。”
张卫公,疑指张卫。东汉末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汉留侯张良第十世后人,汉宁太守张鲁弟、南郡太守张愧兄(《汉天师世家》)。张鲁在汉中近三十年,成为汉末一支颇有实力的割据势力。建安二十年(),曹操亲率十万大军西征汉中,抵达阳平关,张鲁欲降,然其弟张卫不肯,率数万人马坚守阳平关,为曹操所破。有称“卫惧,以为大军见掩,遂降”,后被封为昭义将军,因笃信道教,弃官回家,不久卒于家中。又有称“操进攻汉中的时,主张彻底抵抗。后逃往巴中,与许褚交战,被斩。”《三国演义》中如是。
平江,地名。府名,北宋年间升苏州为平江府,治吴县、长洲(今江苏苏州市)。县名,五代后唐时改昌江县为平江县,隶属岳州府(今湖南岳阳市)。
按:此用典中的“平江”与人名“张卫公”不相吻合,尚待考。
(21)扼,扼制,控制。
兀术,一般指金兀术。即完颜宗弼,金太祖第四子,金朝名将,累官太师、都元帅,屡侵宋,尝败于岳飞手下。此处泛指清军首领或将帅。
归巴,地名。归,指秭归,今属宜昌市秭归县。明时由夷陵州升归州,辖兴山、巴东二县。巴,指巴东,今隶属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直如,犹言简直就像。直,表示完全如此。
虞允文,南宋初年名臣。进士出身,累官中书舍人、直学士院。平生有“采石大捷”的功业。采石,地名,今属安徽马鞍山。史籍有载,虞允文在出使金国时,见其大举运粮造船,回朝后便奏请宋廷加强防御。绍兴三十一年(),金帝完颜亮统率金军主力越过淮河,进迫长江,两淮前线宋军溃败,金军如入无人之境。十一月,完颜亮领大军逼近采石。淮西主帅王权获罪免职,由大将李显忠接任,时为督视江淮军马府参谋军事的虞允文则被派往采石犒师。虞允文到采石后,见宋军萎靡不振,形势危急,于是亲自督师,向当时军心散漫的士兵演说:“若金军成功渡江,你们又能逃往哪里?我军控制着大江,若凭藉长江天险,为何不能于死里求生?何况朝廷养兵三十年,为什么诸位不能与敌血战以报效国家?”这番演说成功把士兵团结起来,并大大振奋了军心。他并随即把散处沿江各处无所统辖的军队迅速统合起来,以一万八千人的兵力与十五万金军决战于采石矶,结果大败金军,赢得了著名的“采石大捷”,使“宋事转危为安”。
(22)豕蛇销焰,犹解除敌人的气焰。豕蛇,指封豕长蛇。比喻贪残害人者。语出《左传·定公四年》:“吴为封豕长蛇﹐以荐食上国。”魏晋杜预注:“言吴贪害如蛇豕。”销,除去,解除。焰,气焰,原指开始燃烧、尚未成势的火焰。常以比喻人或其他事物的威风、气势(多含贬义)。
改观,改变原来的样子,出现新的面目。南朝宋·谢灵运《悲哉行》:“幽树虽改观,终始在初生。”
(23)三征,概指三次征召。征,原本繁体“徵”。征召,授予官职。据夷陵文氏宗谱所载,文安之历官十四任,其第十四任正是此督师诏,其前三任则为“礼部坐堂尚书兼侍读学士”“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
(24)聚米为山,指形象地陈述军事形势,险要的地形。出自《后汉书·马援传》:“援因说隗嚣将帅有土崩之埶,兵进有必破之状。又于帝前聚米为山谷,指画形埶,开示众军所从道径往来,分析曲折,昭然可晓。帝曰:‘虏在吾目中矣。’明旦,遂进军至第一,嚣众大溃。”大意是说,东汉马援堆米成山,以代地形模型,给皇帝分析军事形势、进军计划,讲得十分明了,挥师进取也取胜了。
(25)挥麈,指挥动麈尾。晋人清谈时,常挥动麈尾以为谈助,后因称谈论为挥麈。出自《晋书·王戎列传·王衍》:“妙善玄言,唯谈老庄为事。每捉玉柄麈尾,与手同色。义理有所不安,随即改更,世号‘口中雌黄’。”力寇,犹言力敌贼寇。麈,古同“尘”。贼尘,指有害的灰尘。比喻欺君罔上者。亦喻贼寇的踪影。唐·皮日休《心箴》:“君为秽壤,臣为贼尘,未及于斯,良可自勤。”
(26)领纶阁之班,指出任内阁首辅。纶阁,中书省的代称。为代皇帝撰拟制诰之处。《晋书·王湛王承等传论》:“或寄重文昌,允釐于衮职;或任华纶阁,密勿于王言。”
(27)请拆冲之任,指自请督师。冲,冲车。战车的一种。拆冲,使敌人的战车后撤。意思是制敌取胜。《吕氏春秋·召类》:“夫修之于庙堂之上,而折冲乎千里之外者,其司城子罕之谓乎?”
(28)兹行,犹此行。兹,现在;此。宋·楼钥《送赵子直贰卿帅三山》诗:“兹行岂细事,报政不待朞。”
(29)连营,扎营相连;指连绵不绝的营寨。《三国志·魏志·文帝纪》:“帝闻备兵东下,与权交战,树栅连营七百余里。”
部曲,部属;部下。借指军队。古指军队中的队伍行列。出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睨部曲之进退,览将帅之变态。”
鞭箠,犹鞭策。本义为鞭子。亦用作比喻。比喻督促、勉励;征服,控制。出自《国语·吴语》:“君王不以鞭箠使之,而辱军士使寇令焉。”
(30)肃穆,严肃庄重。《后汉书·乐成靖王党传》:“(刘苌)不惟致敬之节,肃穆之慎,乃敢擅损牺牲,不备苾芬。”
搜讨,谓深入研究探讨。《魏书·李琰之传》:“吾所以好读书,不求身后之名,但异见异闻,心之所愿,是以孜孜搜讨,欲罢不能。”亦指搜寻;访求。《太平广记》引唐·谷神子《博异志·张遵言》:“于时昏晦,默无所睹,忽失捷飞所在。遵言惊叹,命志诚等分头搜讨。”
军实,兵戎之事。《国语·楚语上》:“榭不过讲军实,台不过望氛祥。”三国吴·韦昭注:“军实,戎事也。”
檄传,檄文传达之意。檄,古代用于征召、声讨(敌人)或昭示(百姓)等的官方文书。
电扫,像闪电划过之意。比喻迅速扫荡净尽。唐·元稹《苦雨》诗:“阴沴皆电扫,幽妖亦雷驱。”
湘沅,湘江与沅江的并称。二水皆在今湖南省,又常并称沅湘。汉·东方朔《七谏·沉江》:“赴湘沅之流澌兮,恐逐波而复东。”
关中,古地名,指“四关”之内,即东潼关、西散关(大震关)、南武关(蓝关)、北萧关(金锁关)。现关中地区位于陕西中部。
陇右,古地区名。又称陇西。泛指陇山以西地区。古代以西为右,故名。约今甘肃省陇山、六盘山以西,黄河以东一带。
(31)榆林,位于今陕西省最北部,古属雍州。明永乐六年()在今红山(雄石峡)建榆林寨,榆林之名始见于史。因当地的土壤特别适合种榆树和柳树,故名。明成化七年()在长城一带设置榆林卫。明朝九边重镇中的延绥镇(又称榆林镇)驻地。
九边,又称九镇、明朝九边。是明弘治年间在北部沿长城防线陆续设立的九个军事重镇。即在东起鸭绿江,西抵嘉峪关,绵亘万里的北部边防线上相继设立了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偏头关(也称山西镇或三关镇)、延绥镇(也称榆林镇)、宁夏镇、固原镇(也称陕西镇)、甘肃镇九个边防重镇。嘉靖二十一年()《皇明九边考》称其为“九边重镇”。
思汉之心,犹谓匡扶大明;反清复明。与下句对举的“眷明天命”互文。眷明,犹眷顾明室。天命,犹上天的旨意。即天道的意志。延伸含义就是“天道主宰众生命运”。语出《书·盘庚上》:“先王有服,恪谨天命。”
汾临,位于今山西省西南部。临汾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帝王世纪》称:“尧都平阳”,即今临汾。《禹贡》分天下为九州,平阳为冀州之地。冀州处九州之中央,故称“中国”。“中国”一词由此而来。此处借指中原。
燕蓟,又名幽蓟或幽燕,唐朝、五代时地名,治所在幽都县(今北京市宛平县),为燕蓟节度使辖区,包括燕、蓟等十一州,是防备契丹人的重镇。而据《史记·周本纪》载:周武王封帝尧之后于蓟,封召公奭于燕。又考古证实,燕国都城中都在今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董家林村(琉璃河古城遗址),蓟国的都城蓟城在今北京市区的西南隅。明朝都城北京,迄今北京都城亦谓燕蓟之地。故此处燕蓟,借指京师。
膻,像羊肉的气味。犹膻腥,意思是荤腥。旧时对北方少数民族的风习或其所建立的政权等的蔑称。如元朝末年吴王朱元璋(明太祖)《谕中原檄》(又名奉天讨元北伐檄文,相传由宋濂起草)有云:“檄谕齐鲁河洛燕蓟秦晋之人曰:‘自古帝王临御天下,皆中国居内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国,未闻以夷狄居中国而制天下也。’……‘予恐中土久污膻腥,生民扰扰。故率群雄奋力廓清,志在逐胡虏,除暴乱。使民皆得其所,雪中国之耻,尔民其体之!’”
(32)诸勋,指抗清复明的功勋们。
东卷,犹言席卷东边。对举的“北定”,犹言安定北边。上下互文,犹谓席卷天下,安定人心。
吴会,地名。秦汉会稽郡治在吴县,郡县连称为吴会。东汉分会稽郡为吴郡和会稽郡二郡,两地并称吴会。后亦泛称此两郡故地为吴会。唐以后,俗亦称平江府(今江苏苏州)为吴会。
幽燕,古称今河北北部及辽宁一带。唐以前属幽州,战国时属燕国,故名。
钟阜,指明孝陵所在地钟山。即南京紫金山。唐·唐彦谦《金陵九日》诗:“九重天近瞻钟阜,五色云中望建章。”孝陵参见注⑧。
郁葱,本指树林等茂盛。比喻气盛的样子。宋·无名氏《临江仙》词:“良月露浓仙掌润,郁葱佳气充闾。”
旧鼎,犹还政故宫。鼎是国家政权的象征。
金台,本义为金砌的台;华美的台。引申指古燕都北京。明·沈榜《宛署杂记·铺行》:“当成祖建都金台时,即因居民疏密,编为保甲。”
师济,犹谓班师回朝;凯旋而归。《周易》六十四卦有师卦和既未济卦。师,指军队;战争。《彖》曰:“师,众也;贞,正也。能以众正,可以王矣。”济,指过河;渡过。既济,犹目的已经达到;事情已经结束或成功。未济互综则反之。宋·陆游《一病七十日》诗:“堤全河渐复,师济寇将平。”
(33)整旅,整治军旅。《诗·大雅·皇矣》:“王赫斯怒,爰整其旅。”《左传·昭公二十三年》:“请先者去备薄威,后者敦陈整旅。”军容军纪自古渐然,至清乾隆年间,还兴起“整旅礼”,为命将出师仪制之一。
(34)告庙,古代祭礼之一。古时皇帝及诸侯凡出巡或遇兵戎等重大事件而祭告祖庙,以示孝心和祈求祖先神灵佑护,称“告庙”。出巡返归或大事已毕,也须向祖庙告至,即饮至。《左传·桓公二年》:“凡公行,告于宗庙,反行饮至,舍爵策勋焉,礼也。”
册勋,叙功封赐。《陈书·章昭达传》:“王琳平,昭达册勋第一。”
李卫国,指卫国公李靖,唐代开国功臣,杰出的军事家。李靖,字药师(一称本名药师),雍州三原(今陕西三原县)人,祖籍陇西。初仕隋朝,后效力唐朝,累功拜尚书仆射,成为宰相,获封代国公。贞观九年()以足疾为由告退,同年再获起用,统军西破吐谷浑。后改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贞观十七年()列名“凌烟阁二十四功臣”。贞观二十三年()病逝,册赠司徒、并州都督,谥号景武,陪葬昭陵。唐肃宗时配享武成王庙,位列十哲。李靖文武兼备,著有《六军镜》《卫公兵法》等多部兵书,多已失传。
肃清,指清除;消灭干净。《汉书·韦贤传》:“王朝肃清,唯俊之庭,顾瞻余躬,惧秽此征。”后亦犹清平。多指国家、社会安定太平,法纪严明。
江汉,泛指长江与汉水交织地区。广义上大致为江汉平原一带。
迓,迎接。《书·盘庚》:“子迓续乃命于天。”《尔雅》:“迓,迎也。古本皆作讶。”
两部鼓吹,两部器乐合奏,特指蛙鸣。出自《南齐书·孔稚珪传》:“门庭之内,草莱不剪,中有蛙鸣,或问之曰:欲为陈蕃乎?稚珪笑曰:我以此当两部鼓吹,何必期效仲举。”按:此处原稿“两”为“後”字,概因前字为“前”,前后连贯信笔而书致误。“后部”解释不通。“两部鼓吹”与“告庙册勋”才对举互文。
郭子仪,别名令公,汾阳,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祖籍山西太原,唐代政治家、军事家。其早年以武举高第入仕从军,积功至九原太守,一直未受重用。安史之乱爆发后,任朔方节度,率军勤王,收复河北、河东,拜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又收复两京有功,加司徒,封代国公,进位中书令;后又承担相州兵败之责,失去兵权,处于闲官。宝应元年(),平定河中兵变有功,进封汾阳郡王。次年长安失陷。郭子仪被再度启用,任关内副元帅,再次收复长安。永泰元年(),吐蕃、回纥再度联兵内侵,郭子仪在泾阳单骑说退回纥,并击溃吐蕃,稳住关中。大历十四年(),唐德宗即位后,尊郭子仪为“尚父”,进位太尉兼中书令。建中二年(),郭子仪病逝,获赠太师,谥号忠武,配飨唐代宗庙廷,陪葬于建陵。史称其“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
绥靖,安抚,使保持地方平静。绥,本义是借以登车的绳索,引申为安定、安抚。靖,安定之意。《三国志·吴志·陆逊传》:“君其茂昭明德,修乃懿绩,敬服王命,绥靖四方。”
朔方,北方。《书·尧典》:“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
日中,指日头正当午;中午。《左传·昭公元年》:“叔孙归,曾夭御季孙以劳之。旦及日中不出。”如日中天。中午阳光强烈,比喻事物光明昌盛。汉·焦赣《易林·升之履》:“日中明德,盛兴两国。”
(35)书令,文书,命令。《晋书·儒林传·孔衍》:“(衍)避地江东,元帝引为安东参军,专掌记室。书令殷积,而衍每以称职见知。”
上考,官吏考绩列为上等。《旧唐书·卢迈传》:“转给事中,属校定考课,迈固让,以授官日近,未有政绩,不敢当上考,时人重之。”
带砺永盟,表示所封爵位传之久远。含有江山永固之义。带,衣带;砺,磨刀石;盟,指宣誓缔约。源自“河山带砺”。指汉代封爵之盟誓。谓封爵与国共存,传之无穷。《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封爵之誓曰:‘使河如带,泰山若砺,国以永宁,爱及苗裔。’”成语“砺岳盟河”相同,宋·王禹偁《右卫上将军赠侍中宋公神道碑》:“夷凶戡难,尔既立于殊庸;砺岳盟河,予岂忘于丰报。”
(36)特敕,帝王的特别命令。敕,旧体作“勑”。唐·韩愈《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今年已来,京畿诸县夏逢亢旱,秋又早霜……伏乞特敕京兆府:应今年税钱及草粟等,在百民腹内征未得者,并且停征。”
(37)戊午年,清康熙十七年()。
望后,望日之后。望日,月亮圆的那一天。通常指旧历每月十五日。正月望后一日,即正月十六。
(38)门人,门生;弟子。《礼记·檀弓下》:“子思哭于庙,门人至。”东汉郑玄注:“门人,弟子也。”
涪州,涪陵。明时置涪州,辖武隆、彭水二县,属四川重庆府。
乡官,对基层各级职事人员的统称。本义指治理一乡事务的下级官吏。
旧行在,指永历帝的行在。行在,皇帝出行暂住的地方。旧时帝王巡幸所居之地。《旧唐书·良吏传下·吕諲传》:“肃宗即位于灵武,諲驰赴行在。”
大理寺少卿,官职名。大理寺,官署名,最高审判机关,掌刑狱案件审理,主官为大理寺卿,位九卿之列。明时大理寺少卿正四品。
(39)彝陵,即夷陵。清顺治五年(),改“夷陵”为“彝陵”;雍正十三年(),升彝陵州为宜昌府,并以原夷陵县境立东湖县。是县境江南有紫阳龙洞,系明少宰王篆(俗称王天官)故里。紫阳,位于葛洲坝南岸坝头,今属宜昌市点军区点军街道紫阳村。
紫阳茔,指紫阳的一处坟墓。清夷陵《文门谱略》有载,“诰赠一品夫人左氏相益宜”“庶妣高氏,子鼎吉(行四);徐氏(葬紫阳),子锡吉(行五)”。徐氏盖系紫阳人,故卒葬紫阳。其子文锡吉,谱中世序亦有载:“锡吉,行五,字公纯,生于崇祯七年,官授重庆府知府,卒于康熙壬寅年十一月,葬巴东长丰乡,有碑志。配陈氏,诰赠恭人,子祖玞、祖琦。”
(注:夷陵文安之一支江西始迁祖文显长子一房迁大竹县)
·附录书信点滴
据《南明史》(顾诚著)“钱谦益、姚志卓等人密谋策划会师长江”一节中所云:“钱谦益《后秋兴三之三》诗尾句有自注云:‘夷陵文相国来书云云’。”这说明,永历内阁首辅(相国)文安之当年在督师时曾同钱谦益有书信往来。网载《柳如是》(飘月人)中亦言及道:“如牧斋(即钱谦益)投笑集上‘后秋兴之三’第三首‘须眉男子皆臣子,秦越何人视瘠肥’句,自注云:‘夷陵文相国来书云云。’考牧斋所谓‘夷陵文相国’者,即明史贰柒玖有传之文安之。”
钱谦益与文安之共事翰林院时,是东林党领袖人物,南都失陷时一度降清,不久又投入抗清的洪流中。他的《后秋兴》的第三首是:“北斗垣墙闇赤晖,谁占朱鸟一声微?破除服珥装罗汉,[自注:姚神(一作仁)武有先装五百罗汉之议,内子尽橐以资之,始成一军。]减损齑盐饷佽飞(一作次飞)。娘子绣旗营垒倒,[自注:张定西谓阮姑娘‘吾当派汝捉(一作抱)刀侍柳夫人’。阮喜而受命,舟山之役,中流矢而殒,惜哉!]将军铁矟鼓音违。[自注:乙未八月,神武血战,死崇明城下。]须眉男子皆臣子,秦越何人视瘠肥?[自注:夷陵文相国来书云云。]”
钱谦益(~),字受之,号牧斋,晚号蒙叟,常熟(今江苏)人。明万历三十八年()进士,官至礼部侍郎,因与温体仁争权失败而被革职。在明末他作为东林党首领,颇具影响。马士英、阮大铖在南京拥立福王,钱谦益依附之,为礼部尚书。后降清,仍为礼部侍郎,但很快又告病归,与反清势力保持联系。唐朝诗人杜甫有《秋兴八首》,钱谦益用其题和韵,故名后秋兴。《后秋兴》共首。其诗作于明者收入《初学集》,入清以后的收入《有学集》;另有《投笔集》系晚年之作,多抒发反对清朝、恢复故国的心愿。如《金陵秋兴八首次草堂韵》己亥()七月初一日作;《后秋兴八首之二》;《后秋兴之三》八月初十日,小舟夜渡,惜别而作。从“夷陵文相国来书云云”可知,他与时任相国文安之有书信往来。“须眉男子皆臣子,秦越何人视瘠肥”或系文相之言。
《文安之研究》
投稿邮箱: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