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王谅起兵,在裴文安等夺取蒲津的大好形势

引言

在汉王谅处死豆卢毓、皇甫诞的同时,汉王谅所派出的军队,向隋发起了进攻,其中大将綦良攻慈州(治今山西吉县),由于刺史上官政的抵抗,没有攻克,即领兵转攻相州(治今河南安阳市),在此遇到守将薛胄的抵抗,又没有攻克,于是又率军经滏口转攻黎州(治今河南浚县东北)。

大将余公理率军出太行关(一名天井关。在今山西晋城市南)下河内(泛指今山西、河北及河南黄河以北地区),从而形成兵逼东都洛阳之势。至此,隋炀帝感到事态严重,即以右卫将军史祥为行军总管率军驻守河阴(今河南洛阳市东北)以防余公理军渡河。当时,余公理军驻扎河阳(今河南孟州市南),与史祥军隔河对垒。

史祥对左右将士说:“余公理轻而无谋,恃众而骄,不足破也。”于是挑选精锐士兵暗自从下游渡过黄河,准备偷袭余公理军,结果余公理提前得知消息,领军前往抵御,双方交战后,余公理大败,史祥乘胜进攻,东趋黎阳,綦良军不战而溃。当时幽州(治今北京市)总管窦抗暗中支持汉王谅举兵。

之后,李子雄擒窦抗,发幽州兵三万,破井陉关西向进攻晋阳。此时乔钟葵围李景已一月有余,隋炀帝诏朔州刺史杨义臣前往救援。杨义臣受命后率马步兵二万,夜出西陉关(在今山西代县雁门关西雁门山上),直逼乔钟葵军营,乔钟葵闻讯后率全军出营抵御,杨义臣军毫无进展,出战不利。

杨义臣认为自己兵力不足,于是,在军中搜得牛驴数百头,然后令数百士兵,每人持鼓一面,将这些牛驴赶至山谷间藏匿下来。哺(申时,下午3——5时)后,再次引兵与乔钟葵交战,两军刚合,杨义臣命疲匿在山谷间的士兵一面击鼓,一面驱赶牛驴迅速奔跑,一时鼓声大作,尘埃涨天,乔钟葵军不知原因,以为是杨文臣埋伏的军队杀出,顿时乱了阵脚,向后退去,杨义臣见状,乘势挥军奋击,大败乔钟葵军。

再说晋阳以南,隋派大将杨素率大军讨伐汉王谅。汉王谅派部将赵子开拥兵十余万,在今山西临汾地区栅绝一切道路,屯兵高壁坚守布阵达五十里,杨素见状,知不能强攻,即命部将进逼,作出攻打之状,然后亲自引兵潜入霍山,准备从崖谷间北上。当时,杨素扎营于谷口,自己坐于帐外,命人入军营选三百人守营,其余向山谷进军。

当时,士兵畏惧汉王谅军强悍,大都不愿出战,想留下来守营,争抢之间耽误了时间。杨素见军士集体迟缓,找主管军吏追问原因,主管军吏将情况告知了杨素。杨素听后,将所留三百人全部斩首,并再一次选留守军士,至此没有一个愿留下来的。杨素知军心可用,于是领军迅速前进,很快绕到赵子开北面,直扑其军营,鸣鼓纵火,大张声势。

赵子开军无准备,以为是神兵天降,根本来不及抵抗,被杀及受伤者达数万人。败讯传出,介州刺史梁修罗闻风弃城而逃。汉王谅闻听到赵子开军败,非常恐惧,亲率十万大军前往蒿泽(即古昭余祁。在今山西介休、平遥、汾阳、祁县之间)抵御杨素。汉王谅不听,率军退守清源(今山西清徐县)。

至此,汉王谅锐气尽失,杨素率军奋勇进击,大败汉王谅,擒萧摩河,汉王谅退守晋阳城。杨素挥军跟进,将晋阳城围了起来。汉王谅感到计穷力尽,斗志全无,只好向杨素投降,余党也很快被杨素平定。当汉王谅退守清源时,王類曾对其子说:“气候殊不佳,兵必败,汝可随我。”

及汉王谅投降杨素后,王類携其子准备逃往突厥,行至山中,因山路断绝,于是自杀,被埋葬于石窟中。王類死后,其子几天在山中找不到东西吃,由于饥饿难忍,不得已到朋友家讨要点东西,结果被擒获,并获王類尸体,父子俩均枭首于晋阳。汉王谅投降后,削去了王号,绝其属籍,被幽禁起来,不久即死去。

汉王谅起兵仅月余而败,其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逆顺势殊”。

隋文帝统一南北,到隋炀帝即位,天下太平已久,人皆思治不思乱,乱则不得人心。隋炀帝虽然是害死隋文帝而抢夺的皇位,但事出宫闱,外人难知。杨广是以太子的身份登上皇位的,于理名正言顺,而汉王谅以地方镇帅起兵反对隋炀帝,实际就是反对中央朝廷,人皆曰为“叛逆”。

再说,汉王谅在起兵时,明知玺书有违他与文帝的私约,却没敢打出向隋炀帝杨广问罪的旗号,而是以讨杨素为名,缺乏号召力。所以起兵之初,总管府司马皇甫诞在谏阻时说:“窃料大王之兵,非京师之敌。加以君臣位定,逆顺势殊,士马虽精,难以取胜。”

未能抓住战机。

以藩王反对中央,利在速战,因为藩王即使强盛,但在一般情况下,对整个王朝而言,实力还是有限的。时间一长,自己力量不足的弱点,即会日益暴露出来。汉王谅起兵时,王類、裴文安都为其设计好攻取京师的战略。就当时实际情况而言,突袭京师,有利条件颇多:

一是汉王谅所部兵马精良,且有长期准备,而隋炀帝杨广则即位不久,对汉王谅反叛缺乏足够的防备,难以应对突发事件。二是汉王谅所部很多是关内人,其家属多在京城长安,一旦起兵,只有火速夺取长安,才可保家,所以求战心切,但时间拖下去,夜长梦多,军心就不知其可了。

汉王谅正是在裴文安等夺取蒲津的大好形势下,改变战略,图谋断河桥自守,给了隋炀帝杨广以从容调兵遣将反击的机会。

汉王谅优柔寡断,决策不当。

战争的胜负,最高统帅的谋略、决策,往往是取得胜败的关键,而汉王谅在战争的关键时刻,大都存在着决策的失误。先是,汉王谅看出朝廷所发诏书的破绽时,去逼问颁发诏书的使臣屈突通,后来又放了屈突通,实际是把自己的怀疑暴露给了隋炀帝,这必然会增强隋炀帝对他的防范。

不久,汉王谅听从裴文安计而举兵,实际情况是调余公理、綦良、刘建、裴文安等分別向几个方向同时出击,这样没有必要,也分散了兵力。因为当时汉王谅拥有重兵,主要对手是隋炀帝,在两强相争时,有些地方势力虽然反对汉王谅,但未必敢轻易攻打汉王谅。

汉王谅应该具体分析一下,对自己暂时构不成威胁的地方势力,可先不去管他,或只做些适当防备,而集中优势兵力去打隋炀帝,如果隋炀帝被打倒,那些不听命于自己的地方势力,自然就好对付多了。汉王谅决策最失败的是:他听到赵子开军败后非常恐惧,随即就亲率大军进至蒿泽,结果遇雨又迅速返回,把和将士生死攸关的军事行动,当成了一出闹剧。

其后果正如王類所说:“望敌而退,示人以怯沮战士之心,益西军之气。”这样,其最后的战败就成为必然。在战争之初,汉王谅的军队表现是不错的,裴文安拿下蒲州城即是一个很好的战例。蒲州城地近隋都长安,如果裴文安趁势进兵,必然会给隋炀帝造成致命的威胁。

然而这时,汉王谅却下令班师,这不仅失去了一个良好的战机,也极大地损伤了军队的士气,同时也与汉王谅担心裴文安攻下长安自己称帝有关。汉王谅决策的失误是其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或者说是最直接的原因。

对手的凶残善战。汉王谅优柔无谋,但对手杨素却是一代名将,《隋书》卷48《杨素传》称其“少而轻侠,倜傥不羁,兼文武之资,包英奇之略”。可以说,杨素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是有隋代,国家所倚重的名将。本来蒲州失守,隋军土气低落,后来,杨素选军士留营时,还可以看出隋军对汉王谅军队的畏惧。

结语

但杨素率领这支军队缘山谷,出奇兵,直逼汉王谅,轻易取胜,这除了汉王谅的决策失误外,不能不说是和杨素的指挥得当有关。当然,杨素在选军士留营时杀了人,手段是非常残酷的,对此,可当别论。不过,应该指出的是,优柔寡断的汉王谅,面对这样有谋略而强悍的对手,其失败是必然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wenanzx.com/wajj/1316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