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房之部 李厚垣(咏裳)
坤房之部 李厚祯(鸿佑) 谨篡
光迪(祖基) 光枢(祖模)
光遹(祖夔) 光捷(祖莱) 谨校
宗谱摘录
行第(即排行)
百千万亿 元亨利贞 孝友伯仲 庆恺存诚
崇恭安定 修睦和恒 慈仁敬肃 高厚光名
维汝贤士 为守有常 立身道德 经世文章
传家学久 受国恩长 子孙克绍 以其永昌
族有行第所以别尊卑系宗派也旧谱起百千万亿迄修和睦恒凡二十四字嘉庆谱八字仁慈敬肃高厚光名(名原作明避九世祖明善讳改)其後同治谱更辑维汝贤士以下三十二字续之今谱以千字为一世行百字存而不用以合于大衍虚一之义亦理势之不能不然也
(译文)
宗族有排行,才得以分别先后,联系相互间宗派关系。旧谱从“百千万亿”开始,到“修睦和恒”共二十四字。清嘉庆年间,宗谱增编八个字,即:“慈仁敬肃高厚光名”(名原作明,因避九世祖的讳而改为名)。後在同治年间,宗谱又续编,加了:“维汝贤士”以下三十二个字。现在的宗谱以“千”字为第一世排行,“百”字存而不用,以合大衍虚一的道理。(注:大衍即数目很多,指祖宗上代很多,最前面空一位代表更早的祖宗辈。敬明公按排行应该是二十七世,由于以“千”字为第一世开始,因此在本谱上列为第二十六世。排行中第二十八字“肃”改为“承,原因不知)
支 派
胜宗公 第一支 文房
奉宗公 第二支 行房
仕宗公 第三支 忠房
承宗公 第四支 信房
宗族原始
李氏之先出自帝颛顼颛顼之曾孙咎繇为尧理宫子姓理氏传至裔孙利贞避殷荮之难于伊墟食木子得全变姓为李虽其说近于附会要其为神明之胄则无可疑周秦汉魏而後代有闻人故藉荒渺其世系颇难徵信据三江谱南朝刘宋时有李信者刺史元嘉间避兖州兵祸迁会稽之兰溪其望盖出於陇西凡慈之叶家岙奉之江口皆宗之(案兖州与青州同属山东东门谱谓始祖来自青州殆由此误)
信生二子曰恳曰憩叶家岙李氏之後也恳传十余世至杞为唐右散骑常侍朱梁篡唐剪灭宗室因与故相王溥杨涉之子等依王审知于闽号中原七姓常侍居闽之长溪生三子曰诜诜生二子长曰直清以儒名家兼通管郭书来游明州悦奉化同山之姓遂卜居於泉口为明州秉花堂李氏之始祖其时盖在宋兴之初秉花者六世孙礼部公江口故宅之名也(案奉化志秉花堂故址在县北二十五里、江口村内秉志误作笔)
直清公生德兴德兴生二子曰源曰滋源迁居蓝溪至今称望族滋生三子其季曰珂复由泉口徙居江口赠秉义郎乐善好施乡称长者生三子长曰佾官修武郎尝与金兵捍卫乡邑子九人其四充庭赠通直郎通直公生六子长曰元白元白得广平舒文靖之传官至礼部郎官礼部公生五子长以称与礼部同年登第官秘书正字于是父子兄弟相继掇巍科登上舍者无虚岁自秉义而下功勋在竹帛德泽在闾阊故门第鼎盛蔚为世家人皆知有江口李氏
明元以後稍稍退落矣江口故居迭经焚毁高堂列宇不可仿佛与从曩昔日之遗址访明德之後人盖无复存者考古者往往唏嘘感叹而叹盛德之不足恃又乌知子孙分散四方光远有耀顾如今日耶今即明州之李氏言之如奉之东门横里牌岭东岙下田阪鄞之仲夏江东三江口镇海之崇邱约计其数无虑万家然後知山川之精华有时而衰歇功德之流衍固历世而弥新也
崇邱李氏始迁祖曰信之乃秘书君之孙嘉定
君之子也秘书君生二子季曰明善官嘉定县称嘉定君生六子即信之公官总辖时当宋之叔季其迁崇邱新堰头殆抱黍离之感蹈处海滨公盖宋之遗民欤计始迁至今有阅六百余年传二十世矣绳绳济济源源流长非祖宗积累之深能有是之引伸弗替也哉诗曰绳其祖武书曰绍闻衣德言是不无望与後人之人
(译文)
李氏祖先出自上古帝王颛顼,颛顼的曾孙咎繇是尧帝理官的子孙,因此姓理。传至後代子孙“利贞”辈(注:见排行第七八字),为了躲避商朝纣王之难,逃到伊墟,靠吃树木的果子(木子)得以生存,因而改姓为李。虽然此说有些牵强附会,但若是神明的後代,是不容置疑的。从周、秦、汉朝和魏国以後,都有些出名人士,但故书荒谬较多,其世属关系,很难相信。根据三江谱:南北朝刘宋时代,有位李信,官做到刺使(相当今之省长),南宋元嘉年间,因逃避兖州的战祸,迁到会稽(今浙江绍兴)的蓝溪。主要的宗族出自陇西(甘肃陇西)一带。大凡慈溪的叶家岙和奉化的江口,其祖先都是从那里来的(原注:按兖州和清州都属山东省,东门谱说祖先来自清州,大概是由此原因误传的)。李信生两个儿子,一个名恳,另一个名憩。叶家岙的李家是里憩的後代。恳传了十多代到杞。在李杞当唐朝右散骑的侍从官时,逢朱梁篡唐朝,消灭宗室,因而逃到福建依靠王溥等人,住在福建的长溪生三个儿子,大的名诜。李诜生两个儿子,大的名直清。李直清以有名学者兼通管郭书到明州(译注:甬江流域,即後之宁波府)游玩。他喜欢奉化同山的风景,就在泉口择地住了下来,这就是明州秉花堂李氏的始祖,当时大概在宋朝兴旺之初。秉花堂是第六世孙礼部公在江口老房子的名字(原注:按奉化地方志,秉花堂的原来地址在奉化县城北面二十五里的江口村内。地方志把秉误作笔)
直清公生德兴生两个儿子,一个名源,一个名滋。李源迁至蓝溪,至今成为望族。李滋生三个儿子,最小的名珂,又从泉口迁居江口,死後封秉义郎,他平时以助人行善为乐乡里都称赞他为有德行的人。李珂生了三个儿子,最大的名佾,官做到修武郎,曾抵抗金兵,捍卫家乡。他有儿子九个,第四个名亮,死後朝廷封通直郎。通直公生六个儿子,最大的名元白,他曾是广平舒文靖的传官,後来作到礼部郎官。礼部公生五个儿子,最大的叫以称,与礼部同一年考试中举,官至秘书正字。于是父子兄弟相继中科举,成为太学生者几乎年年都有。因此从秉义公开始以後的後代,因有功勋而记载史册上,因有德行而使家乡故里收益,家族由此门第鼎盛,成为一代代相传的大家族,这样大家都知道有江口李家。
元朝、明代以后,稍有败落。江口的老房子经过几次火灾烧毁,已不可能像以前那样一排排的亭台楼宇了。要从以前的遗址,访问他们的後代,已经找不到了。查考以往历史的人往往会哀伤感叹:兴旺发达不可靠。但是,他那里知道会像今天那样呢?子孙分散到四面八方,好比亮光撒得远了,反而闪耀夺目。就拿今天的明州李氏来讲,如:奉化东门横里牌岭东岙下田阪和鄞县仲夏江东三江口镇海的崇邱,随便估计不下一万户,这才使人明白山川的精华,有时会暂时衰落,功德的流传繁衍,经过数代以後会更加兴旺。第一位迁到崇邱的李氏祖先是信之,他是秘书君的孙子,嘉定君的儿子。秘书君生两个儿子,小的一个名明善,官做到嘉定县的县丞(译注:相当县长职)。嘉定君生六个儿子,第三个就是上述的信之君,官做到总辖,时间在宋之末。他迁到崇邱新堰头,大概有哀叹没落之感,才跑到海滨来的。那么信之公是宋代的遗民了?从开始迁到今天又有六百多年,相传二十多代了。这样相继相承,渊源而流长,如果不是祖宗积德之深,能这样延伸而不废弃吗?诗经、四书都讲要兢兢业业继承祖业,就是寄希望于後代子孙。
别 藉
总辖公由江口迁镇海之崇邱始居新堰头遂占藉焉厥後族姓繁衍次第分徙曰港口曰港底曰黄瓦跟地皆毗连曰姚屿岙则居新堰稍远也不离乎崇邱其有远者则定海象山馀姚各处迁徙缘由载於图表而其方向道理远不及详故从略焉
新堰头属镇海县崇邱乡二都一图西北距县城五里西南距奉化江口故居约一百二十里总辖公六世孙奉宗仕宗二公之後居也
小浃口(俗称港口)南距新堰头四里许崇邱乡一都二图西距县城六里其地东界小浃江西界大浃江南环岭北濒海总辖公六世孙胜宗奉宗二公之後居也
黄瓦跟在小浃江之东与港口隔水相望属崇邱乡三都三图胜宗奉宗二公之後居也
港底在新堰头之西属崇邱乡三都三图奉宗公之後居也
姚屿岙东北距新堰头二十六里距县城二十五里属崇邱乡四都二图仕宗公之後居也
(译文)
总辖公由江口迁移到镇海的崇邱,最初居住在新堰头,就在此入藉了。以後宗族繁衍,子孙分别就近迁移到:港口、港底和黄瓦跟,这三处地方是毗连的。姚屿岙则离新堰头稍远一些,但仍在崇邱乡境内。更远的则有迁到定海、象山和余姚。迁移各处的原由,记载在图表上,但其方向、道里不详,因此从略。
新堰头属镇海县崇邱乡二都一图(注:都与图是乡以下的古时候的行政单位)西北距县城五里,西南距奉化江口一百二十里。总辖公的六世孙,奉宗及仕宗的後代居住在这里。
小浃港(俗称港口)南面距新堰头四里多,属崇邱乡一都二图。西面距县城六里。该地东面以小浃江为界,西面以大浃江为界,南面环山,北面临海。总辖公的六世孙,胜宗、奉宗二公的後代住在这里。
黄瓦跟在小浃江的东面,与港口隔水相望,属崇邱乡三都三图。胜宗及奉宗二公的後代居住在这里
港底在新堰头的西面,属崇邱乡三都三?图,奉宗公的後代住在这里。
姚屿岙东北距新堰头二十六里,距县城二十五里,属崇邱乡四都二图。仕宗公的後代住在这里。
祖贯表略
李氏之先始自唐右散骑常侍节度淮西军事光州刺史讳杞者避朱温之难由东都徙闽再传至惟寅公讳直清宋初由闽徙奉化居同山之麓是为始来明州一始祖又三传至秉义郎公执公讳珂卜筑江口御史王伯庠表其墓曰厚德长者又为之铭谓其持心广大与造物者合义行详奉化志秉义生修武郎子列公讳佾建炎三年金入残四明掠奉化公集义勇击退之楼钥宣献公为记其事修武生承奉郎伯振公讳充庭尝问业於东来吕氏南轩张氏文安陆氏之门楼公为铭其墓承奉生礼部朗官希大公讳元白受业于舒文靖公嶙?传毛诗学缙绅学者咸尊师之楼公钥蔡公幼学真公德秀公袁公燮杨公见风义相与为友笃府县志宋元学案中俱有传礼部生秘书正子景平公讳以称深宁叟王应麟妇翁也
袁正肃公甫撰墓志谓先人正献慎许可尝语人曰景平佳士真邦家之瑞正字生嘉善县丞叔明公讳明善深宁叟撰墓志称其在公如家忧民如子嘉善生总辖君实公讳信之宋亡行避海滨是为始迁镇海新堰头祖通来明第一世之为十世祖十世祖有来孙四人胜宗奉宗仕宗承宗是为本祖四支祖一支下长讳恕次讳捷俱徙小浃口二支下七叶至讳──与其弟讳宗宝者亦分徙小浃口土人称小浃口直曰港口云负山滨海今族居几三百户三徙桃墅岙四徙翁州城此李氏历世祖贯大略也
(译文)
李氏的祖先从唐朝右散骑常侍节度,淮西军事,光州刺史李杞开始。因避朱温之难,由东都迁居福建,再传至惟寅公李直清。宋初由福建迁居到奉化,居住在同山旁,是首先来到明州的一世祖。他的曾孙秉义郎公执公李珂择地造屋在江口。御史王伯庠在他墓碑上写:“厚德长者”,又为之写铭,讲他心地宽大替天行义。他的一生见奉化志。他的儿子是修武郎,子列公李佾。宋建炎三内,金兵侵略四明(浙东),抢掠奉化,李佾召集义兵将其击退。宣献公楼钥记录了这一事迹。佾的儿子承奉郎伯振公李充庭,曾拜东莱吕氏,南轩张氏和文安陆氏等人为师。楼公为他的墓作铭。充庭的儿子礼部郎,官希大公李元白曾就学於舒文靖公等人。楼钥、蔡幼学、真德秀、袁燮和杨简都是他的好友。县府地方志,宋、元朝的档案中都有他的传记。他的儿子秘书正字景平公李以称是深宁叟(注:叟为长者的尊称)王应麟的丈人。
袁正肃公曾为他写墓志:先人正献慎许可,并曾对人讲:“景平先生真是国家的吉祥啊!”以称的儿子是嘉定县县丞叔明公李明善。深宁叟为他写墓志,称赞他爱国如家,忧民如子。明善的儿子总辖君实公李信之,在宋朝亡时逃到海滨,这就是第一个迁居镇海新堰头的祖先。从明州第一世数起。已是第十世祖了。第十世祖有第六代孙四人,即:胜宗、奉宗、仕宗及承宗。他们是本族四支祖宗。第一支下面有兄弟二人,即:李恕、李捷,他们都迁居到小浃口;第二支下面七叶,至李──(注:缺二字)与弟李宗宝分别迁至小浃口。当地人称小浃口为港口,该地依山傍海,现聚居族人近三百户;第三支迁至姚墅岙;第四支迁至翁州。这就是李氏历代祖宗的大概情况。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