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北口十大历史故事

今天为大家分享赵北口十大历史故事,是为了便于更加全面了解赵北口,记录家乡历史,其内容均为个人对历史的理解认识,难免会有误差,欢迎广大网友交流指正。

一、春秋时期。燕庄王三年,燕桓侯将都城由蓟城(现北京房山县境内)迁徙至易(现雄县境内)。燕国为防御赵国的入侵,沿南易水构筑长城,史称易水长城。易水长城起于易县西南,经定兴、徐水、安新、雄县、任丘等县,止于文安县东南,长约五百余里,沿途共设有遂城、黑龙口、赵北口、张青口等几处关隘。由于赵北口界东西两淀,为众水所环抱,只有南北大路一线相通,所以此处关城险峻,易守难攻,因此才留下了“燕南隘首、赵北津头”的美誉。

古有诗云:易水长城本旧丘,旌旗西上路悠悠。朝吹出塞羌胡笛,夜坐筹边古戍楼。

二、东汉末年,公孙瓒与袁绍在易水鏖兵。汉献帝兴平二年,公孙瓒筑易京城。据《后汉书.公孙瓒传》记载:“瓒破禽刘虞,尽有幽州之地,猛志益盛。此前有童谣言:"燕南垂,赵北际,中央不合大如砺,唯有此中可避世。瓒自以为易地当之,遂徙镇焉。乃盛修营垒,楼观数十,临易河,通辽海。”《任丘县志》载:“瓒所居易京城,故城在幽州归义县南十八里。唐之归义即雄县,归义县南即赵北口。”

北宋诗人苏东坡在《送将官梁左藏赴莫州》一诗中有“燕南垂,赵北际,其间不合大如砺。至今父老哀公孙,蒸土为城铁作门。”(赵北口古属莫州)

又清代诗人田榕在《赵北口》一诗中有:“六片斜阳凭吊处,公孙战垒没轻尘。唯馀几树鹅黄柳,愁杀阅河憔悴人。”

三、武兴县废立。武则天时期,置武兴县。据《河间府志》记载:“唐武兴废县,武后置,后改唐兴。其处在任丘县西北五十里,今为赵北口”。又《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唐兴本武兴,如意元年置,神龙元年更名”。武兴县在历史上只存在了短短的13年时间,此后一直到北宋初年的多年里,赵北口一直隶属唐兴县管辖,因此命名为唐兴口。《畿辅通志》记载:“唐兴故城,在安州东南二十里,是赵北口,与安州同在唐兴境内”。

四、安史之乱败于易水。唐玄宗时期,安史之乱爆发。天宝十四年,范阳节度使安禄山以“忧国之危”讨伐杨国忠为借口,起兵反叛。天宝十五年正月初一日,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国号大燕,改元圣武。后因叛军内讧,安禄山、史思明等相继被杀,史思明之子史朝义退守鄚州城。唐将郭子仪围攻鄚州数月,部将田承嗣投降,史朝义率五千骑夜渡易水逃生。因赵北口桥梁逼窄,一时相互踩踏溺死者众。

五、军事地位的确立。后周时期,周世宗柴荣领兵伐辽。《宋史》记载:“显德六年,世宗北征,(赵匡胤)为水陆都部署,及莫州,先至瓦桥关,降其守将姚内斌,战却数千骑,关南平”。赵匡胤在伐辽期间曾在赵北口屯兵筑堡,并将此地更名为赵堡口,将赵北口村南的藏粮河更名为赵王河。赵北口旧有南北城门两座,村民习惯称其为南阁和北阁,据称即为北宋时期所建。

清代著名学者俞樾在其《赵北口渡十二连桥》一诗中写道:南垂北际认苍茫,转觉烟波似故乡。一水略清燕赵气,重关曾划宋辽疆。

六、唐兴口之战。北宋时期,赵北口作为宋朝与契丹民族的北方边界地区,数百年间战争连绵不绝。除本地流传着不少杨六郎镇守三关的故事外,在史书中亦有诸多战争记载。《宋史》记载:“太平兴国二年,傅思让奉诏破契丹兵于唐兴口。”太平兴国五年,耶律休哥率精骑渡河袭击宋军,追至鄚州,生俘宋将数名。退守鄚州的诸将立志雪耻,与辽兵战于关南,大获全胜,斩辽兵首级三千余。“太平兴国七年,高阳关崔彦进败契丹于唐兴口,斩首二千级,获兵器、羊马数万计。”唐兴口为赵北口的旧称。

七、北宋宣和四年,宋金订立“海上之盟”,相约夹击辽国。在金军的追击下,辽天祚帝逃往阴山一带。留守燕京的秦晋王耶律淳被拥立为辽国皇帝,史称北辽,庙号宣宗,统辖范围仅剩燕京周边六路,勉强支撑着残局。是年五月,宋军开始北上收复燕京,童贯统帅大军二十万,意气风发分路北进,以为只要大军一到,北辽政权就会土崩瓦解。由于宋军军纪涣散、作战不利,竟然被日薄西山的辽军连连战败。《宋论.徽宗篇》记载:“以瓦解垂亡之契丹,一攻之,而童贯败于白沟矣”。宋军被辽军追赶的一路逃窜,童贯退守至鄚州,双方在赵北口展开激战。“自雄州之南,莫州之北,塘泊之间及雄州之西保州、真定一带,死尸相枕籍不可胜记。”

八、月漾桥之战。明代初期,燕王朱棣为争夺皇位,以“清君侧”为名,发起了所谓的靖难之役。建文元年七月,燕王自北京起兵,八月兵抵雄县。《明史》记载:“成祖命玉将亲兵为前锋,抵楼桑。值中秋,南军方宴会。夜半,疾驰破雄县。忠、松来援,邀击于月漾桥,生擒之。遂克鄚州。”月漾桥又称易昜桥,在赵北口北侧,是赵北口十二连桥之一,这次战斗历史上称之为月漾桥之战。《明史》又载:“燕兵破雄县。潘忠、杨松自鄚州来援,渊帅壮士千余人,伏月漾桥水中,人持茭草一束,蒙头通鼻息。南军已过,即出据桥。忠等战败,趋桥不得渡,遂被擒。”

九、明兵毁桥。明代末期,清军入关。年9月,睿亲王多尔衮伐明,自青石口入边,会师于涿州,随命超哈尔率所部经雄县攻取任丘。驻守赵北口城内的明军,见清军来势凶猛,明军将领下令拆除赵北口连桥后便狼狈逃窜。据《清史稿》记载:“趋赵北口,明兵毁桥,师不得渡,乃骑出水西袭明兵后,明兵大败”。

十、清代皇帝驻跸之地。自康熙十六年以后,一直到乾隆二十六年,赵北口一直作为清政府水围的主要场所,并在此建有行宫一处。赵北口行宫是一个多用途行宫,它不仅供帝王水围时驻跸使用,也是东巡和南巡时必经的一站。按《清实录》统计,康熙、乾隆、嘉庆三朝共在赵北口驻跸65次,其中水围驻跸33次(康熙29次,乾隆4次),东巡和南巡驻跸32次(康熙11次,乾隆20次,嘉庆1次)。在清代行宫里边,实际驻跸次数超过10次的行宫并不多见,像赵北口行宫驻跸次数如此频繁的更是屈指可数。

编辑:白洋散人

淀上风菏

赞赏

人赞赏

长按







































北京哪里白癜风医院好
北京哪里治疗白癜风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wenanzx.com/waly/38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