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初冬,陕北高原是苍凉的。草木已经全部凋零,高原漏出了它原有的土黄色,显得光秃秃的。一棵棵掉光了毛发的树木,枝枝干干毫无遮拦地伸向清冽的蓝空,苍凉之中又氤氲着一种凛冽与豪迈。初冬的黄土高原也是苍劲的。
六月底,我去“塞上江南”榆林,汽车奔驰在一马平川的高速公路。透过车窗望去,深感昔日干涸龟裂的黄土高原已珠圆玉润了。郁郁葱葱的绿色植被织就的绸缎披盖在山,虽然还不能使她雍容华贵,但高原却是丰腴多了。当下,高原在季节的时空里又返璞归真了。我用深情的目光触摸这裸露在冬日里的肌肤,心里感受到了一种久远的质朴和厚重。也许,这就是陕北地貌的原生态——贫瘠而沉寂。可生命总在贫瘠中不屈,力量常于沉寂中孕育。在陕北,有一种常见的树,它不择环境,可生长在农家的前庭后院,也可以长在野外的沟沟壑壑,还可以屹立于路边垄沿,甚至在岩石的缝隙里它也勃发。一旦落脚于一寸土地,它就生根,根须慢慢地伸展,最终把自己深深地融入大地母亲的怀抱。尽管脚下的土地干涸贫瘠,它毫不抱怨,以抗旱的特性把自己对土地的需求降到最低点。不仅如此,它还努力以自己的风貌来改变周围的环境,以此来回馈脚下土地的养育之恩。于是,它朝迎晨曦,晚送夕阳,抬头挺胸,不错过岁月的点点滴滴的给予和恩赐。冬天,它像一个低调的智者,褐衣加身,默默地汲取、蓄积着力量;春天,它在春风里梳妆,理出一枚枚小巧玲珑的椭圆玉片,绽发细碎而幽香的花朵,汲取天地之灵气,孕育一颗颗玉粒般的果子。在泼泼洒洒的盛夏,它向日葵般地喜爱阳光,日月就赋予它精华。眼见着果粒由小到大、由青涩变成绯红。再经秋风吹拂点染,它又把一袭绯红深沉成通身的殷红。它,就是枣树。它,就是枣树结出的红红的大枣。
由于它特有的色泽,人们习惯称它为红枣。土黄色的高原,孕育的一颗颗红彤彤的大枣,营养丰富,被称为百果之王。它滋养了大地上一代代生命。不择环境,又耐旱,不会肆意汲取大地母亲乳液的枣树,何以就能孕育出营养丰富的滋养生命的大枣呢?
(二)
“年,我迈出人生的第一步,就到了梁家河。在这里一待就是七年。”一位十六岁的少年,被时代的政治风潮吹到了陕北高原。一个个知识青年,就是一粒粒文化的种子。
他也曾不适应,也曾迷茫和失落。但很快,他就把思想的根降落到了实实在在的黄土地里。“年轻的我,在当年陕北贫瘠的黄土地上,不断思考着“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最后,我立下为祖国我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他别无选择地,他也没有可以地标榜去选择。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他与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他这个爱思考、言谈举止沉稳的青年,不久就成了乡亲们眼中的“好后生”,纯朴的老区人民,才不管什么黑五类、狗崽子。百姓说好,那才是真正的好。他入了党,人们选他做村支书。
作为领头羊,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
乡亲们用水很不方便,吃的水,水质又不好。靠挑水灌溉蔬菜,劳动量特大,事倍功半。于是,他带领大家,多方寻找水源,终于在菜地旁凿出了第一眼水井,解决了大家的吃水问题和灌溉问题。当乡亲们缺柴少碳、没有煤油点灯的时候,在报纸上看到四川省率先使用沼气的他,第一时间竟自费赴四川学习。经多方考察参观,他取来真经,回到延川梁家河,带领群众在知青窑旁挖沼池,装气罐,把沼气灶安装到了寻常百姓家,给解决了群众做饭照明的问题开辟了新的路径。他一心为民办事又善于为民办事。当时山上种粮食,由于水土流失,广种薄收。作为村支书的他,带领大家在山沟里打淤地坝,让山水汇聚沟坝,从而提高粮食了产量。如今的淤地坝还是当地药材的种植地,成为百姓重要的经济来源。
为了方便社员的日常生活,他还给村里办起了代销点,让老百姓在家门口,随时都可以买到或换取基本的日用品,而不用逢集跑到往返需要大半天的文安驿,节约了时间,减少了大家奔波之苦。
他办铁业社,实行定额管理,把奖惩的理念传给大家;他兴办缝纫社,发挥一人善于做针线活一技之长,减少了多数妇女熬夜缝补之苦,解放了妇女的劳动力,又满足了乡亲们的缝缝补补这些生活所需。
…………
他干一件事成一件事,没有哪件事情是半途而废的,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都能想办法克服。这是他对接纳他、欢迎他、相信他的老百姓的汇报。把身边的事做好,这种扎实稳健的作风也造福了一方水土,一域百姓。
枣树,在哪里落地,就在那里生长,把自己根须默默融入大地的怀抱,来成长自己丰富自己。长出的绿叶、绽放的花香,又来美化身边的环境,还把彤红的最有营养的果实奉献给人们。
他做事有决心有毅力,能把身边的事做好。这最根本的原因是他把自己融到了广大的百姓之中,同群众共患难共甘苦,以服务老百姓为自己的人生目标。
难怪他说:“陕西是根,延安是魂,延川是我的第二故乡,这里的父老乡亲永远是我的牵挂,多少次让我魂牵
(三)
陕西,有悠久深远的历史文化,有革命圣地。他的老家在陕西。延安,到底给予了他什么样的魂魄?
当年,面对日益壮大的陕北根据地,敌人一手实行军事围剿,另一手进行物质封锁,革命根据地、抗日前线缺衣少粮、物质匮乏。旅奉命开进荒无人烟的南泥湾。革命将士筚路蓝缕,开荒种地,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的使南泥湾改变了模样,成了“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彻底粉碎了敌人的阴谋,南泥湾丰收的硕果让中国革命走过了缺衣少食的非常时期。
在革命的丰碑上,南泥湾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浓墨重彩镌刻了进去。
抗日战争胜利前期,毛主席听说西川侯家沟的妇女都没有生育孩子,群众焦急,也有纷纷的议论。主席一方面把延安市委书记叫来询问,医院的医生和领导化验当地的水质。化验的结果,确是村子里饮用的水含有导致妇女不孕的物质,印证了主席的怀疑。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经过改水处理,问题得以解决。人们如愿地听到了侯家沟孩提的哭声……
人民群众的事,看似小事,实则为大事。一桩小事,隐含着党和人民心连心的密码,这密码也是革命事业在漫漫征途上能克敌制胜、不断开创新局面的法宝。
延安的精神就在于此,延安的精神就是延安魂。
(四)
冬日里的黄土高原,是苍凉的。的确没有宜人的自然风景。但奔赴延安、延川的人络绎不绝。大家是来寻根的,也是来朝圣的。朝圣者都应有一颗赤子之心。如果曾经淡化,甚至丢失,来一趟延川再奔赴一趟延安吧!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永远记着在公交车上,一位乘客与司机的交谈——金山银山不如共产党的江山。这个肌体虽然也还有一些蛀虫,但谁想把它轻易推到,那是做不到的!共产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天下没有第二个政党把自己的宗旨这样定位……
为普天下劳苦大众谋解放,为人民服务,这就是我们的初心和使命。群众的事,没有大小。把人民装在心里,把百姓身边百姓的事做好,这种踏实、这种务实就会有始有终。
所以,当别有用心者想围剿遏制中国的发展,他就在亚欧腹地开辟“一带一路”新天地,这种渊源于自力更生的新思路,才让我们在多年的追跑、跟跑后,一跃而成为当今世界领跑的佼佼者。
所以,当我们聆听了新时代的呐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当我们感受到他“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作风,我们并不觉得陌生。
所以,当他规划了两个一百年的宏伟蓝图后,还说:“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对这吹响的新时代号角,我们也似曾熟悉,因为我们在延安、在延川这黄土高原上,已经感受到了那来自于原生态的苍劲和豪迈。从贫瘠而厚重的黄土地里生长起来的枣树,已经把富含铁质和维生素的大枣惠及到天涯海角,经常食用的人们面色红润,健康美丽……在晴空之下,枣树还高擎它的骨节,酝酿着开春的故事……年11月
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