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长富汪封林汪湧/整理
遂邑霞源續修統宗正脈譜序
徽嚴在萬山中,曆唐宋以來兵燹不犯,世家巨族多出其間,而汪氏又姓之尤著者也。自越國公保障六州,功德之及民者大矣,神明之胄,食報無疆,汪氏之盛幾遍海宇。然物之大者勢必渙,使無譜以聯之,不將散而無紀乎?鹿岡、中山諸翁即諸譜之同異,咨諸族之可否,厘訂而讐校之,崇正脈,黜冒附,甚盛舉也。遂安洄川、霞源諸族爰考其所宗,具譜來集,其親親長長、敦本睦族之心油然而生。予適館貳室,獲睹是牒,乃喟然曰:譜之時義大矣哉,慨自三綱淪、九法斁,宗子法廢久矣,君子思有以維之,於是譜牒興焉。然予独怪夫世之人,問其氏族,則曰某與某為某族,某與某為某行,其親疏之殺,尊卑之等,秩然不紊。至於臨利害、遇事變,反目若不相識,而啐語德色、紾臂閱牆者皆是,其故何也?良由學術不明,人心蔽痼,知有身而不知祖之當敬,知有己而不知族之當睦,視譜牒為虛器,以宗族為虛談,名存實亡,良可歎也。雖有是譜,君子奚取焉?汪氏子孫,實出神明之胄,聿修厥德以求無忝所生,勤於問學以開其良知之端,篤於操持以復其良能之本,親親尊尊,本以敦而族以睦,超然於流俗之外,而譜牒之作為不誣矣,其義不亦大乎?予承通家諸翁命,為霞源序諸首。予樂識霞源之人,見其為越國之裔,端公之後,其敦本睦族、明倫飭紀之心藹然於譜牒之中,而莫可遏抑。其与予地虽異而理則同,勢雖渙而情則親也,爰執筆而為之序,使賢者觀感而興起,未必無補於世教也。
明隆慶重光協洽夷則月七日之吉
賜進士第中憲大夫知江西袁州府事
前户部尚書郎景山程文著拜撰
霞源續修通譜序
譜也者,所以溯本源、聯支派,俾祖功宗德昭垂永久者也。蓋族大則支繁,支繁則處散,東徙西遷,不一其地,親疏尊卑,不一其人,使無以聯之,其何以永孝思,敦親睦,而昭協和之休哉?吾汪氏始於潁川,手生有紋,左水右王,因命為汪,後世遂以為氏。傳至三十一世文和公,為漢會稽令,渡江以南,家於新安。四十四世華公,因隋季之亂保障六州,忠順歸唐,曆代褒封,名標史册。神明之後,食報無疆,族氏繁衍,幾遍大江南逓。传五十六世道安公,越公七子、法曹爽公裔也,鎮婺源。生二子:長曰源,号愿公,居还珠;次曰濆,号端公,居大畈。端公之后中元公,生四子,其三子京公迁開邑馬金,生楊高公,中武狀元。高公生五子,次得謀公號化成,官授宣德郎,卜遷遂安九都汪村。長子文昌,恤憐助國,權管本縣,筑望煙樓,視不舉火者給之,载在邑乘;次子文明,四傳利安公,迁予族洄川,是汪村與洄川固皆神明之胄也。利安公七傳曰成三,遷霞源,再傳曰良辰,遷霞川,寢昌寢熾,駸駸未艾。今庚寅歲,適休寧邑富昨曰玉衡暨新安諸君子續修宗譜,而霞源鼎年、聞典、聞鐘、聞紹、月章等開錄世系,本末源流、昭穆序次,井然不紊。來約予族同赴徽郡編纂成書,以附於通譜之末。夫亦欲溯本源、聯支派,使世世子孫一披閱而知祖宗德澤之所在也,將見和氣永萃於一堂,情誼克篤於有永,純純繩繩,無忝周魯親親之義,上以昭聖朝孝治之隆,下以敦族黨風俗之厚。譜之所系,不誠重哉?至若本固者永茂,源遠者流長,人文發越,家聲丕振,則寔有厚望於繼起者。是為序。
乾隆庚寅年仲冬月之吉
八十六世孫獻瑞百拜譔
利安公下七十二世諱成三分遷霞源至八十八世圖凡四圖
七十二世成三,霞源始祖。配余氏,葬竹園塆。
七十三世大玉,葬早塘。
七十三世卸玉,配余氏,葬早塘。
七十四世保瑩,葬洪家塢。
七十四世叔和,配鄭氏,葬洪家塢。
七十四世良辰,遷霞源。
七十五代添生,配余氏,葬洪家塢。
七十六代關童,配鄭氏,葬洪家塢。
七十七世原金,配余氏,葬洪家塢。
七十七代原亨,配余氏,葬洪家塢。
七十七代原常,葬洪家塢。
七十八代大洪,配毛氏,葬洪家塢。
七十八代大富,配童氏,葬洪家塢。
七十八代大興,配余氏,葬下塆。
七十九代廷顯,配余氏,葬洪家塢。
七十九代廷煜,葬横坞。
八十二代良聰,葬古角灣鳳形。
八十世蘭,配葉氏,葬早塘。
八十一世銀,配吴氏,葬下竹園。
八十一代賓,配吴氏,葬下竹園。
八十一代鍼,配張氏,葬下竹園。
八十二代良星,葬古角塆。
八十二代良栢,配吴氏,葬下竹園。
八十二代良枝,葬下竹園。配余氏,葬麻車基。
八十二代良萬,配姜氏,葬麻車基。
八十三代尚賓,配吴氏,葬下竹園。
八十三代尚賀,配許氏,葬下竹園。
八十三代尚福,配王氏,公葬黄荊嶺,氏葬麻車基。
八十三代尚穀,配曹氏,葬黄荊嶺。
八十三代尚麥,配朱氏,葬下竹園。
八十三代尚粟,配吴氏,葬独山。
八十三代尚仁,配吴氏,葬下竹園。
八十三代尚義,配陳氏,葬麻車基。
八十三代尚禮,配姜氏,葬下竹園。
八十三代尚智,配陳氏,葬独山。
八十三代尚信,配姜氏,葬麻車基。
八十三代尚德,配閔氏,葬麻車基。
八十三代尚文,配余氏,葬橫塢。
八十四代有清,配余氏,葬十二都周家山。
八十四代有汶字濟川,葬周家山,配曹氏黄荊嶺。,
八十四代有澗,字碩人,葬周家山。配何氏葬麻車基。
八十四代有潣,字源叔,葬胡家。配程氏,葬黄荊嶺。
八十四代有滔,配江氏,公葬下竹園,氏葬黄荊嶺。
八十四代有淑,配程氏,公葬楊培嶺,氏葬竹山下。
八十四代有澐,葬麻車基。配徐氏,葬言池塢。
八十四代有溍,葬周家山。配程氏,葬中州毛山。
八十四代有滋,葬麻車基。
八十四代有汲,葬独山。
八十四代有溶,配徐氏,葬胡家。
八十四代有淇,配詹氏,葬大麥塢。
八十四代有濟,葬独山下。配葉氏,葬墳塢。
八十四代有沾,字思萬,配章氏,葬胡家。
八十四代有潤,葬独竹山下。配程氏。
八十四代有海,遷湖廣漢口,配程氏。
八十四代有澤,配程氏,葬下竹園。
八十四代有深,配吴氏,葬胡家。
八十四代有湘,葬胡家。
八十四代有浩,配戴氏,葬胡家。
八十四代有泓,配詹氏,葬麻車塢。
八十四代有滿,配程氏,葬麻車基。
八十四代有法,葬胡家。配金氏、吴氏,葬周家山。
八十四代有瀾,配朱氏,葬楊培嶺。
八十四代有渡,配嚴氏,葬大麥塢。
八十四代有濱,配唐氏,葬大麥塢口。
八十五代鼎增,配姜氏,葬楊家塆。
八十五世鼎逭,配陳氏,葬楊家塆。
八十五代鼎厚,字载萬,配余氏,葬麻車基。
八十五代鼎昌,字卜周,葬麻車基。配程氏。
八十五代鼎采,字受白,葬周家山。配程氏葬麻車基。
八十五代鼎環,字佩如,葬黄荊嶺。配程氏葬麻車基。
八十五代鼎瓚,字尔中,葬楊培嶺。配余氏葬麻車基。
八十五代鼎理,葬麻車基。配吴氏、徐氏,葬楊家塆。
八十五代鼎道,葬早塘。配吴氏,葬周家山。
八十五代鼎周,字公美,配程氏。
八十五代鼎廷,葬楊培嶺。
八十五代鼎遠,配許氏,葬青其塢嶺。
八十五代鼎春,配童氏,葬周家山。
八十五代鼎迪,葬胡家。
八十五代鼎遜,配童氏,葬中州毛山。
八十五代鼎逵,配馮氏,葬胡家。
八十五代鼎聯,遷白磜,葬高山汰。配方氏葬牛山。
八十五代鼎聚,字集賢,配黄氏。
八十五代鼎光,配余氏,葬大麥塢。
八十五代鼎通,配程氏,葬胡家口。
八十五代鼎祚,配洪氏,葬胡家口。
八十五代鼎彝,配童氏,葬胡家口。
八十五代鼎萃,配余氏,葬独山。
八十五代鼎迹,配金氏,葬楊培嶺。
八十五代鼎遷,配余氏,葬麻車基。
八十五代鼎迎,字斌臣,配嚴氏,葬麻車基。
八十五代鼎遥,配程氏,葬麻車基。
八十五代鼎科,配童氏,葬麻車基。
八十五代鼎遂,配毛氏,葬大麥塢口。
八十五代鼎遘,配程氏,葬大麥塢口。
八十五代鼎迖,葬大麥塢口。
八十五代鼎寧,葬大麥塢口。
八十五代鼎記,葬大麥塢口,配余氏。
八十五代鼎卜,葬大麥塢口。
八十五代鼎革,葬大麥塢口。
八十五代鼎有,葬楊培嶺。
八十六代德章,環子,绍增。配余氏。
八十六代富章,葬胡家垮頭
八十六代貴章,字禹三,配余氏。
八十六代日章,配朱氏,葬楊家塆。
八十六代月章,字岱三,配鄭氏。
八十六代龍章,字芝三,配程氏。
八十六代麟章,字積三,配馮氏。
八十六代成章,字煥文,配鄭氏。
八十六代聞典,字禮三,配程氏、王氏,葬楊家塆。
八十六代聞訓,配余氏、余氏,葬楊家塆。
八十六代聞賢,葬皮皂塆。
八十六代聞林,配徐氏,葬十二都嚴家。
八十六代聞紹,字樂三,配程氏。
八十六代聞論,配余氏,葬中州毛山。
八十六代聞速,出家。
八十六代聞盛,字正茂,配唐氏。
八十六代聞魁,字日三,配余氏。
八十六代聞先,葬皮皂塆。
八十六代聞昔,出家。
八十六代聞慶,配項氏,葬胡家下塆。
八十六代聞鐘,配方氏,字漢侯。
八十六代聞書,字廷如,配吴氏。迎子,绍遥。
八十六代聞垣,字乾三。迎子,绍科。
八十六代聞質,葬楊家塆。
八十六代聞彬,葬楊培嶺。
八十六代聞機,配程氏,葬大麥塢口。
八十七代兆榮,字茂華,配程氏。
八十七代兆宜,字適凡,配程氏。
八十七代兆均,字体仁,配余氏。
七十九代廷耀,配郑氏,葬洪家坞。
八十代和,配张氏,葬下竹园。
八十一代鳳,配蔡氏,葬下竹園。
八十一代龍,葬橫塢。
八十一代六,葬橫塢。
八十一代明,葬独山。
八十一代宏,葬皮皂塆。
八十一代法,葬皮皂塆。
八十二代良彩,葬胡家。
八十二代良節,配曹氏,葬下竹園。
八十二代良橋,葬胡家。
八十二代良遷,葬胡家。
八十二代良遠,葬胡家。
八十三代尚華,配程氏、許氏,葬橫路。
八十三代尚希,配吴氏,葬橫路。
八十三代尚周,配程氏,葬早塘。
八十三代尚府,配吴氏、余氏,葬横路上。
八十三代尚院,葬早塘。配蔡氏,葬下竹园。
八十四代有淮,葬橫路上。
八十四代有氵公,配孫氏,葬胡家。
八十四代有泮,配程氏,葬橫路上。
八十四代有泳,配李氏,葬下竹园。
八十五代鼎瑞,配童氏,葬橫路上。
八十五代鼎造,葬胡家嶺。
八十五代鼎逄,配吴氏,葬胡家嶺。
八十五代鼎年,字卜遐,配程氏,葬胡家。续娶周氏。
八十五代鼎卓,字亭五,配余氏、余氏。
八十五代鼎霞,字侶雲,配程氏。
八十六代聞祥,字慶伯,配程氏。
八十六代聞裕,字光前,配周氏。
八十六代聞正,字元遠。
八十六代聞祚,字永吉。
八十代垣,配余氏,葬下竹园。
八十一代春,配詹氏,葬下竹园。
八十一代楚,葬橫路底。
八十二代良富,配姜氏,葬下竹園。
八十二代良赦,葬下竹園。
八十二代良昌,葬胡家下塆。
八十二代良宣,葬胡家獅形。
八十三代尚興,配童氏,葬早塘。
八十四代有氵啟,信子,绍興。配姜氏,葬早塘。
八十五代鼎邇,葬胡家山。
八十五代鼎歲,配李氏,葬胡家山。
八十六代聞美,字李三,配童氏。
汪氏霞源堂記
遂有鄉六,有里二十有二,有山屹然曰武强。峭石壁立,上平廣可聚千人,其形勝,西南諸峰罕與匹焉。予母族洄川汪氏,居遂之最西,距武强十有五里而遥,所謂明霞里也。利安公始遷洄溪,越四傳有成三公者,因其先太夫人墓在武强之側,而尤愛是山之多勝概也,築室於旗揚而居之,顏其堂曰霞源。霞固里名也,而且以私其堂乎哉?嗟乎,生人之始一父母耳,支分派衍,族茂齒繁,乃散處於東西南北之間者,近或百數十里,遠或千里,數十百年之中,猶或憶所從來也,愈久而數十百年之後,散處東西南北之間者,又復東西南北而散處焉,雖有家乘,固不能尽載,載之亦或不能尽傳,又恶識某祖生何里,某祖居何里也哉?汪氏之遷洄溪,方四傳耳,而遂遷兩族則後之,廣其族而居者又恶可記憶,然則所謂霞源名者,誌里也。抑或者有以示子孫,使歲時祭掃,登斯堂也,即不忘水源木本之意乎?顧予尤有說焉,霞之為文,昭昭也;源者,有本之謂也。夫有本則不窮,不窮則愈遠而愈大。今其子孫,農者耕,士者讀,人文雀起,霞蔚雲蒸,將以其流之長,益信其源之遠,豈不足以光大其先人也哉?若其拱斯堂者有山,環斯堂者有水,與夫雲煙之點綴,竹樹之掩映,登斯堂者固自見之,而又奚待予之贅言為也?是為記。
乾隆十一年岁次丙寅春月中浣之吉
宋林弟余士依拜撰
朝宗堂記
我族霞源與霞川同出於文憲公胄子孟一公之後,由洄川而霞源,由霞源而霞川者也。一在溪之南,一在溪之北,兩族相去數武而遥。清明祭掃,歲時伏臘,親親之誼不啻同居。然後嗣之輯,睦雖敦,先世之功德未報,能不撫春露秋霜而動念乎?康熙庚午歲,二族父老子弟報本追遠之念切,共相謀議,建祠於霞川之陽,額曰朝宗,良有以也。而独是祠未建而蓄未儲,雖輸財輸力者有人,亦難卒辦也。蓋自庚午至庚辰二十年來,茹尽辛苦,始告成功,则斯堂之建不亦難乎?乾隆壬午,二族後裔覩斯堂之將頃,建議修葺,董其事而更新之。迄於今,為問作之者為誰,而葺之者又為誰也,斯堂何以永垂不朽也。吾願登斯堂者,舉尊祖敬宗之典,報本追遠之念,永矢弗諼,則霞源與霞川雖相去數武,究與聚首一室者無異也,不亦誼足千古乎哉?今者適際通修宗譜,因弁數言於編末,俾百世子孫知創始之維艱,念葺之不易,以無忘其所自來,庶於斯堂之義有當乎。是為序。
乾隆三十六年夏月上浣
八十六世裔孫獻瑞謹識
八十六代聞典老親台七秩壽序
予自假歸批閱古今國史,見夫有德者若而人,有才者若而人,然大約有德而詘於才,有才而詘於德,求其德以運才、才以佐德兼備於一人之身者蓋難。其人焉若吾鄉霞源禮翁,有足羨者。翁系承潁川,勳伐世胄,詩禮傳家,為吾邑巨族。翁幼年失怙,棄筆硯,樂田園,醇良篤實,谙稼穡之艱難,明動晦休,凡樗蒲之戲,醵飲之樂,絕不與聞。尊人鼎道公誕生二子,捐館時翁年十六,弟聞訓甫十歲,萱堂吴孺人年未三十,母子三人相依為命。孺人飲蘖扶孤,青年矢志白首完貞,年週花甲疾終內寢,懿德冰操,敬候旌表,翁固節孝之後也。翁喪父時,家業尚屬清寒,翁乃劬勞拮據,不敢言瘁,供奉甘旨,竭力養親,此固難能而可貴者矣。族間祖塋開壙,許輸金附葬,翁時方困乏,典房葬父,其孝行又何如也?夫以翁之厚德,宜其早葉熊占,然而時遭坎窞,運際迍遭,年既就艾,尚未舉子,季弟年届强仕亦無吉梦。翁自納寵,亦為弟謀及如夫人。翁之厚德,天必有以報之。所以比年來家運駸駸乎有起色,土田式廓,堂搆聿新,昔時貧乏今轉為富厚。且有男子之祥,嗣子兆宜成立,習儒,岐嶷堪羨。弟亦早已舉侄兆朋。天之報施,豈無憑耶?抑又聞之翁見義必為,族黨親姻有貧不能娶者必資助之,四鄰或有雀角必排解而勸息之,翁其一鄉之善人哉。至若琴瑟靜好,鴻案相莊,兄弟友愛,尚同爨共居,里人尤多重之。今春三月中浣,為翁揆覽之辰。夫有德者必享高年,翁今懸弧持杖,國初届耳,籌添海屋,蓋駸駸乎未有艾也。如道其梗概如此,親戚之情,話尤足以介眉壽也。是為序。
清乾隆三十三年戊子季春月中浣
賜進士出身中憲大夫河南歸德府知府前直隸天津府海防同知廣平清軍分府霸州文安縣知縣大計卓異保舉行取己酉科福建鄉試同考官眷姻弟姜士崙頓首拜撰
汪氏通谱资讯喜欢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