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陈氏家族”诠释文脉绵延民间力量
王玉亮是永清县人,现任河北省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世界上古中世纪史学会理事。他一直从事中西文明比较研究,近年来致力于河北地方史、文化史研究,尤其是明清时期河北省府县制度、明清时期河北省地方教育研究。
在文安县大柳河乡西码头村,有三座古老的祠堂,其中一座便是陈氏宗祠,这个宗祠历经沧桑却较好地保留了下来,其中究竟是何缘由?在陈氏祠堂里供奉着哪些显赫人物?他们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怎样的传奇故事?9月10日上午,“书香廊坊”读书会之文化沙龙继续开讲,王玉亮做客市图书馆,为大家解开了文安县陈氏家族的历史迷团。
王玉亮表示,介绍文安陈氏家族,不仅是挖掘廊坊当地历史文化,提升廊坊文脉,增强乡土自豪感,而且有助于凝聚炎黄子孙追宗认祖之情,有助于从家风承绪中知荣辱、知爱国。
大清河畔的古村落——历史文化建筑的活化石。
大清河南岸、廊沧高速西侧有一个古老的村落——文安县大柳河乡西码头村。该村有确切文献记载不晚于明代,虽饱受大清河、永定河泛滥浸没,虽屡经北方战乱屠焚,又经近百年来村落的扩张、民居的不断翻新,但没有像周边村庄一样拆旧建新,而是较好地保留了古民居、古祠堂和古村风貌。
西码头村既有百年老屋,也有新建楼房,虽新老夹杂,但村落的中心区,仍不失北方宗族聚居村落的基本布局特色:其一,宗祠居中。古村落现存东西向两条主街,将古民居分为前、中、后三个街区,中区为古村落的核心区,自东而西分布有蒋氏宗祠、何氏宗祠和陈氏宗祠三个大院落。其二,聚族而居。以宗祠为中心,前、中、后三个街区密集分布着大量的房屋院落,形成了各族后人围绕宗祠居住基本格局。这种情况,在盛行宗族聚居和广泛建有祠堂的南方非常普遍,但在北方却极为少见。“因其珍稀,所以该村落在研究北方宗族文化中具有极有重要的价值。”王玉亮说。
当地村民不仅有意识地保护着各自的宗祠,也在无意之中保留了古民居、院落,这要归于当地村民特有建房方式。解放以后,村民们建筑新房已完全不受宗族和聚族而居的限制,也就不再以本族宗祠为中心,挤在狭小的空间内,而是纷纷在村庄外围另立门户,盖起宽大的宅院来。但旧房不拆,旧宅不弃,一辈辈老人依旧生活在旧宅老屋中,一代代子孙则居住在村庄外围的新居内。因而,该村庄民居就像石头入水一样,一圈一圈向外扩散。越向中心,房屋越古旧,越向外围,房屋则越新。
王玉亮表示,西码头古村落是明清时期北方村落聚居形态的鲜明载体,是当前廊坊地域仅有的一处留存至今的古民居、古村落。这里是保存地域传统历史文化建筑的活化石,承载着当地宗法伦理观念、精神价值追求和民俗文化的变迁。而其现存老民居则是不同时代建筑技术、不同时代的审美习俗、不同时期建筑构件的汇集,这里既有清末民国年间上百年的老屋、老宅,又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和八十年代的房屋建筑,更有新建的装饰堂皇的楼房。
“陈氏”家族名人荟萃——家谱中的文化传承。
西码头古村落起始于明清时居住在这里的宗族世家,其存续至今则有赖于族人后裔的传承与保护。据《文安县志》载,自明末至清末,该村中的陈氏曾是该县最为显贵的世家望族。仅有清一代,甲科进士出身的有10余人,出外做官者至少在25人以上,官迹遍布全国。曾任台湾知府的陈玉友其在台湾的后人至今竟有两千余。
后人的繁衍扩展、对先祖的追根溯源,使陈氏宗祠历经沧桑而保存下来,并在近年得到整体修缮。王玉亮介绍说,自明末开始此村的陈姓族人就有在朝为官者,至清初则有以治水闻名的翰林院侍读陈仪,陈仪之后的子孙更多有读书中举,至全国各地任知州、知县者。
陈氏家族名人名事很多,在地方志中有传记记载的人和事就有10余人。如陈慎曾在康熙年间任崇明县知县,以“孤悬海外”的“弹丸”小城抗击了外敌入侵,备受朝廷赏识,维护了社会稳定和国家的统一;陈玉友为雍正年间进士,曾任台湾府知府,别号陈台湾,宦迹卓着。
同时,陈氏宗族的女性也不乏豪杰、节烈、文秀、女媛者,如“陈氏二十二年烈传”记述了明末清初的兵乱中,或投水,或抗敌而亡的陈氏宗族女性22人;有六、七位陈氏家族女性还单独有传记。
此次交流,王玉亮重点介绍了“二十二节烈传”和“陈台湾传”。他说,前者讲述了明末兵乱时,陈氏家族众多女性临难投水而死、不辱名节之事,读时如景在目,悲壮感人;后者讲述了台湾知府陈玉皮为官清廉公正、为公忘己,应为陈氏后人楷模。
“族谱”是一种信仰——文脉绵延涵养新活力。
王玉亮介绍说,研究文献史籍,从中可以看出文安陈氏族人国难时的死节气概,在维护国家统一时的舍身忘我,治理地方时的鞠躬尽瘁,致仕返后的敬化乡里……这些都可以作为陈氏宗族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深化,不断宣扬。”
他认为,介绍文安陈氏家族,不仅是挖掘廊坊当地历史文化,提升廊坊文脉,增强乡土自豪感,而且有助于凝聚炎黄子孙追宗认祖之情,有助于从家风承绪中知荣辱、知爱国。因此,深入认识和挖掘文安陈氏宗族,还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从小处说,可以促进文安陈氏族人乃至当地民众文化素养的提升。从陈氏家族传记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所具有的优良传统文化精神:孝敬父母、敦亲睦友、知职知辱、感报国恩、洁身自好、公正廉明等等,把这些优良品质与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将有助于社会良善秩序的建构。
从大处说,可以促进大陆与台湾陈氏子孙挖掘和传承家族文化精神,进一步开展海内外宗亲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以陈氏同宗同脉之情,结成两地紧密且亲切的联系,进而形成全球华人四海一家、祖国不容分裂的共识。中国向来极为重视历史,也有极丰富的历史宝藏流传至今,这是一份有形与无形的民族文化遗产。可惜的是,有太多人数典忘祖、忘记历史、背叛历史,忘齐名节风骨。
就以“族谱”来讲,现今台湾的中国人有多少仍保有“家族”历史,又有几多后生者知道血脉渊源的根本?合湾的新生代,何曾认真去体会“祖国、原乡”的寻根情怀呢?“ ”声浪高涨,孰令致之,何至如此地步?想来确实令人忧心与痛心。王玉亮说,宗族文化的挖掘与传扬,对于增强海内外华人的凝聚力与向心力,进而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都有重大意义。
欢迎提供新闻线索和各种视频、照片等素材
广告招商电话
投稿方式:
1、直接将图片和文字发送到本平台。2、邮箱:
.cn3、搜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