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投界
没有任何人可以拒绝面对这场危机,
当你背过身去逃避,
却发现世界已经被层层包围。
文
杨天琪
编辑
贺关
图片来源
网络
韩国庆尚北道义成郡,一座“山”在燃烧。
这座主要由塑料制品和生活垃圾组成的小山总重量约为17吨,仅依靠韩国自己的垃圾处理能力,搬走这座“山”需要至少5年时间。从去年年底意外失火开始至少燃烧了4个月的垃圾山,产生的有毒烟雾和悬浮颗粒严重影响周边居民健康。自从中国在年初颁布“禁废令”停止进口包括废弃塑料在内的二十余种可回收废料的进口,传统上的东南亚可回收废料进口大国菲律宾、泰国等也相继出台类似限制措施,令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不得不立刻面对“垃圾问题”这头正在客厅里跳舞的大象。
为什么中国要发布“禁废令”,并且如此急切的实施垃圾分类?我们看看数字:从年开始中国已经超越美国成为垃圾生产大国,年均制造垃圾约4亿吨,并且以每年8%的速度增加。作为全球可回收废料购买和中转中心之一,成吨不可降解垃圾曾经随着台风暴雨从海上“逆袭”香港市区,造成难以言喻的尴尬。而在最糟糕也最真实的记录中,缺乏分类、处理不当、随意焚烧或堆放的垃圾,会产生令人闻风色变的二噁英污染、渗出有重金属毒性的废液,污染空气、土壤、水源、食物,让许多土地寸草不生、居民纷纷病倒,甚至制造出令人望而生畏的“癌症村”。
比起令普京头疼不已的莫斯科垃圾围城,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居民已经对无处不在的倾倒物、毒废液和恶臭味道安之若素,仿佛极度困苦中的人生也是垃圾一样不分种类皆可轻易抛弃的东西。然而在陆地之外,占据地球70%面积的海洋和其中数以万计的生灵,正为喧嚣躁动的陆地文明承载着全球化与消费主义的重负。
著名的“环太平洋垃圾带”已经累积了超过万平方公里的塑料垃圾,面积与印度国土相当,就能统计到的数据表明,每年有超过万海洋生物因此殒命,难以统计量化和没有被人为观测到的伤害则难以想象。然而看不见的威胁远比看得见的垃圾更加凶险,在水流和风雨侵蚀下逐渐粉碎为塑料颗粒的垃圾,加上原油污染、海洋酸化、重金属元素和有毒化合物,通过洋流循环遍布全球水域,被海洋动物摄入体内。
只要人类存在,每一天每一刻我们抛弃的东西最终都会通过大气与水的循环,通过食物链的逐级沉淀回到我们身边。经济发达的国家可以利用种种方式减少全球垃圾危机带来的伤害,但这些伤害并没有消失,反而是由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普通居民来买单。
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发生的?我们有没有办法去抵御这种伤害?
01
“垃圾生意”有利可图
年的垃圾纪录片《塑料王国》揭露出仍徘徊在初级阶段的中国垃圾处理行业种种惊人内幕,同时也提及中国多年来进口“洋垃圾”的事实。在付出了如此之高的环境代价,伤害了许多缺乏社会保障、艰难为生的底层劳动者之后,我们不禁要问,垃圾作为一门生意,真的如此有利可图吗?
答案是肯定的。二十多年前中国的化工业尚不发达,本国生产的很多工业原料,包括塑料颗粒、纸浆、金属等,因为成本高产量低而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国内外市场需求。而从发达国家进口可回收使用的塑料垃圾、瓦楞纸板、废弃电子元件等,不仅可以作为廉价工业原材料,同时也能从中赚取垃圾处理费用。以塑料为例,购买塑料垃圾的价格是直接进口塑料原材料价格的三分之一,就算加上处理费用,最终成本也只有二分之一。作为一种合法的国际出口品,购买可回收废料也是众多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起步阶段会采取的资本积累方式之一。
根据商务部发布的中国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报告显示,年是全国回收废塑料量的峰值,但也只有万吨,占当年消费量的22%。有很大一部分可以重复利用的廉价资源,在我们自己的土地上被填埋或焚烧,只因为垃圾分类处理和回收体系效率低下,政策执行不力。而仅仅是这22%的被回收废塑料,价值已经达到亿人民币,超过废钢铁回收总价值的1/3,比废纸回收价值高出2/3。
既然国内的回收体系有所欠缺,市场自然会向外寻找。根据环保部的数据,年全国进行废塑料进口加工的合法企业数量就有多达家,被批准的废塑料进口量达到万吨,但这也仅是企业申请量的五成左右,年这一审批比例下降到了1/5。而实际进口时,在海关检验等各种因素影响下,废塑料的实际进口量只有审批量的50%。
在可回收废料上的需求缺口,催生了数量难以考察的“洋垃圾”走私,甚至有的非法家庭作坊为了赚钱,会接收WTO明令禁止国际转卖的医疗毒垃圾。此外,虽然可回收废料的买卖合法,但在储存、回收和处理这些塑料垃圾的诸多环节中,因为法律漏洞、监管不力等种种因素造成的环境污染,以及对垃圾处理站附近居住和依赖垃圾为生的人、家庭和社会造成的伤害,绝不会在短时间内消弭。
根据美国南加州大学教授JoshGoldstein提供的数据,年官方统计数字是中国有6万左右的家庭式废塑料处理作坊,而在距离北京公里的河北文安县,这个北方塑料垃圾的最大集散地,一度就分布有2万家。至于那些未注册的数字,我们不得而知。
很显然,关闭废塑料作坊并不能阻止企业对废塑料的需求,更不能阻止消费者对塑料制品的需求。停止使用塑料制品的呼声显然不切实际,因为这意味着你身边几乎所有的日用品都无法使用,但如果废塑料得不到有效回收处理,它们中大部分不是被填埋,就是最终被倾倒进了海洋。
图片来源
网络
02
“垃圾海啸”因中国而起?
年1月1日开始到年底,中国政府逐渐禁止从国外进口塑料垃圾在内的24种可回收废料,代之以本国可回收废弃物资源。一纸“禁废令”,让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垃圾场”的时代就此结束。
这条法令对世界主要垃圾出口国,即经济上的发达国家造成巨大冲击。发达国家本身的塑料消费主要依赖进口,人力成本高昂的本国工业体系和垃圾回收产业,难以消化自己生产的可回收废料。对不可回收的生活垃圾,填埋或焚烧处理的成本也高于发展中国家。对于韩国、日本、澳大利亚、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垃圾堆积成山的画面,英文媒体采用了一个十分形象的比喻——“垃圾海啸”。
因为急于寻求新买家,在禁令正式生效之前美国可回收废品的价格就开始一路走低。年10月,美国废纸的价格暴跌35%至40%。与此同时,中国国内大量回收企业也收不到足够的废纸,废纸回收价格连同纸价都一路上涨。近一年,纸浆价格涨幅高达47%。
一向以垃圾分类回收严格著称的日本,也遭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损失。年1到3月间,日本对华废旧瓦楞纸出口量同比减少4成,废纸批发商从回收业者等手中采购废旧瓦楞纸的价格下降了17%。另外日本海事中心的统计显示,年2月,日本对华集装箱运输量同比减少36%,原因在于按品类来看最多的“木材纸浆、废纸、纸类”运输量减少一半。
除了垃圾出口国,东南亚和南亚的一些垃圾进口国也同样受到冲击。因为中国在过去10年里处理了全球生产的超过60%的可回收废料。如此大量的废弃物,突然间要其他中小体量的发展中国家去吸纳承受,是完全不可能的。
年1月到7月,受中国“禁废令”影响,发达国家向东南亚国家出口的垃圾数量激增。仅马来西亚一国去年上半年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新西兰和部分欧洲国家进口的塑料垃圾总量就有75.4万吨。考虑到本国承受能力,去年柬埔寨不得不两度退回从韩国运来的垃圾。
东南亚国家垃圾处理产业暴露出的种种问题,本质上与中国模式如出一辙,加上国土环境的承载能力更弱,迫使政府不得不紧急出台法案限制垃圾进口。年5月,越南临时禁止进口塑料废料;10月,泰国宣布年前禁止进口塑料垃圾;几乎同时,马来西亚政府也表示将禁止进口所有不可循环再造的固体废物;12月,印尼巴厘岛颁布限塑令,禁止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首都雅加达也打算效仿。
人们普遍相信,能够从垃圾进口中获得利润的发展中国家,首要因素是劳动力成本低。然而并不是所有劳动力成本低的国家都有做这门生意的资质。进口垃圾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前提,是国内基础工业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后对原材料的需求较大,并且拥有能够支撑垃圾处理产业的行政管理能力。因此突然增加的垃圾不仅是东南亚国家难以承受的经济与环境之重,垃圾出口转向南美、非洲国家的想法短期内也是不可实现的。
如今的发达国家必须要直面国内垃圾处理的困境,显然这次“垃圾海啸”危机的根源并非中国的“禁废令”,而是一种普遍的侥幸心理:只要付钱,总会有其他国家愿意为自己的垃圾“接盘”。
很多发达国家的垃圾处理企业能够得到政府补贴,但出口大部分垃圾到国外要比在本国建立符合标准的垃圾填埋处理厂或焚烧设备的利润高得多。为了赚取巨额利润,同时也为了省去与垃圾填埋场附近居民、社会团体、环保机构和政府谈判协商的漫长程序,绝大多数企业都会选择将垃圾“丢出去”而不是留下来。
以澳大利亚为例,Visy是澳大利亚国内很活跃的垃圾回收公司,以往他们会向各地政府支付每吨可回收垃圾60~70澳元的价格。作为垃圾回收商,他们可以从地方政府预算中领取到补贴,同时再将垃圾当成可利用的资源转卖给中国回收商。现在它们必须要付出额外的资金,彻底去除材料中的污染物,使可回收垃圾达标,才有可能出口到中国。
这次“垃圾海啸”危机,正是对长期享受“环境特权”的发达国家提出的严峻警告:发展中国家已经不愿意,也不再有能力为别人的环境污染买单。
图片来源
网络
03
是经济议题,更是社会议题
全球垃圾问题已经迫在眉睫,但正如人们常说的,有危机才有机遇。中国停止进口洋垃圾带来的“垃圾危机”,也能够成就未来的全球垃圾回收处理产业生态。正如德国联邦环境保护局的哈格纳所说:“从环保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件好事,因为可以因此促进德国的垃圾分拣和废物再利用。”
但事实往往比期待更加复杂和严峻。
今年7月1日上海成为垃圾分类的实施试点城市,其他一二线城市的垃圾分类也将陆续跟进。与此同时,与垃圾分类、垃圾回收处理相关的小程序、服务号和和创业公司也纷纷涌现。根据天眼查数据,仅在6月17日至7月17日这一个月内,全国就新成立了家经营范围包含“垃圾、垃圾分类、垃圾回收、垃圾处理”的企业。
然而这个看似大有可为的行业新风口中潜藏着诸多“陷阱”。如果大家记得几年前的“互联网+环保”的创业趋势就会发现,第一批垃圾分类创业公司正在重重危机中挣扎沉浮。根据“三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