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微友,经过一个礼拜的紧张下乡采访,本台终于完成了对文安县全部五家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拍摄和录制工作,出于对我县文化遗产崇敬和保护的美好愿望,我们与西码头村陈则利先生对我县年被国家文化部命名的五家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了逐一的走访,这几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文安县的文化瑰宝,追溯它们的历史,至少可以延伸到多年前的清朝末年,有的甚至发源于多年前的大明王朝。
下面是我们对朱派西河大鼓第三代传人田洪春和朱玉昌的采访录像。
文安朱派西河大鼓《打黄狼》田洪春史玉川经过这次走访,我们既为我们文安县的雄厚的文化底蕴所欣喜和自豪,同时又对有的文化遗产保护不利感到忧心忡忡,特别是对今天发布的朱派西河大鼓的现状非常担忧,两位非遗的传人都已经有70岁左右,竟然到今天还没有一个像样的场所对朱派西河大鼓进行纪念和传承。那块国家颁发的银光闪闪的非遗奖牌非常无奈的躺着朱玉昌老先生的家中。我们希望通过这篇报道,能够引起广大微友和上级领导对保护和发扬文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从而加大对文安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真正实现我们文安县“崇尚文礼、治国兴邦”,把我们文安县的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造福我们的子孙后代。
西河大鼓诞生于河北省中部农村,是一种深为劳动群众喜爱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据口头流传,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是在“弦子书”和“木板大鼓”的基础上演变而成。到清代末期,这一曲种又有了很大发展,广泛流传在我国华北东北各地。一时名家辈出,形成了许多艺术流派。如朱派、赵派、李派等等,赢得了更为广泛的听众,成为著名于曲坛的一簇香花。
朱派西河大鼓是西河大鼓的一个主要流派。此派创始人朱大官(朱化麟,年-年)是我县小奇观村人。自由跟随鼓书元老马三峰学艺,早期即享有盛名。他从小喜爱民间音乐和传统小调,也精通河北梆子、老调、京剧等戏曲艺术他曾是剧团有名的司鼓和弦师,一度为著名胡生大吉高伴奏数年,这就奠定了改进和创造西河大鼓的音乐基础。朱大官嗓子很好,音域宽、音质美,吐字清脆,云遮月的嗓音,善于白唱兼用,穿插得当,灵活自然,有行云流水之妙。擅长说短、中篇,韵文皆实词,讲文演武,得心应手。尤以描述儿女家庭故事,反映农村生活而见长。他广泛结交贫苦农民和各阶层人士,听取人民心声,处处注意从生活出发,使这一民间艺术更加适合人民群众的口味。朱大官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立基于传统,不断地对原来的腔调和演唱技巧进行着改革、提高,并从地方戏曲、民族小调中吸取营养,取其精华,大胆移植到西河中来。为加强这一曲种的生活气息,他学习拳击,参加诗赋弦花会,到寺院击鼓敲磬,习诵经文,博采众艺之长,为西河大鼓增饰润色,演化出不少新的唱法和优美的过门、鼓套,消减反复拖沓间奏,使整个演唱、伴奏更为严谨细致。朱大官的成就,不仅仅在于始创一个艺术流派,而在于他对西河大鼓进一步的发展、成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所以,他一直为西河界后人宗法、推崇。
原来的西河头板均为散板,对抒发民间的苦乐悲欢有很大的缺陷。朱大官把散板分改成红板、黑板、绕板、顶板、闪板等板眼,把河北梆子中著名的十三“嗨”脱胎换骨运用到西河中去。各板唱腔又演变发展了同板不同调的若干唱法,都具有独到新颖的特点。头板部分有紧五句、慢四句、一马三跳涧、蚍蜉上山、蚂蚱蹬腿、雁落沙滩等;二板部分有双高、反腔、梆子穗、流星赶月、哭相思、海底捞月、燕子三抄水、下扎腔、流腔等;三板部分有上板、窜板、尾腔、使乍口等等。演员在演唱时可根据抒情发展和人物性格选择不同的板眼和唱腔使之恰如其分,情曲交融。
比如紧五句,节奏分明,连贯性强,适合叙述;慢四句慢而不拖,适合语重心长的人物对白。一马三跳涧犹如骏马接连翻越三个山涧,适合内心感情的抒发;蚂蚱蹬腿,拉腔不短,由强渐弱,末了突然一锋,随后突然琐住,适合欢快的情绪;流星赶月恰似海涛追逐,有浓郁的京剧曲牌的味道,紧而不快,扣人心弦,适合惊险场面的叙述。十三嗨波澜起伏,拖腔长而不俗适合充分的抒情等等。
在西河大鼓的地方特色上朱大官也做了有益的探索,他主张突出地方特而不借助于方言,任何地方都做到字正腔圆,吐字离唇定要音韵准确,四声分明,然后才转弯拉腔,使听众不至于误解字义。
朱大官所创造改进的唱腔,都使人感到亲切和优美。他瞧不起那些低级下流的唱词唱腔和动作,反对频气、俗气、厌气。在唱腔中不主张乱加虚字,反对为了压韵而颠倒名词或成语。经他整理的唱段,不但有独特的音乐美,而且还有浓厚的文学美。他对艺术上的一丝不苟更值得后人借鉴,有时为准确的引用一个典故,他不知要拜访多少文人学士。在一个唱段中,有老道念经的情节,为了符合生活的真实,他特意结识了任丘大庙的了义和尚,学会了难得的经文,原音原律地搬入西河,即保持了西河的味道又再现了古庙的氛围,实为难能可贵。
朱大官严格讲究节奏感,而不要求鼓词的整齐划一。只要情节需要,他能一口气唱出一百多字的句子。在一般的演员换气的地方他能并不换气,而在不易被人注意的节奏间巧妙地“偷气”,听起来连贯如一,轻松愉快。曾被群众誉之为有调节寒暑、消食化气的功能。
由于我国传统观念的影响,朱派西河没能广泛的流传下来。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的十年动乱,更摧残了这朵残存的艺术珍品。在百花齐放的今天,文安县文化馆曾组织专门人员,挖掘整理朱大官及其弟子的艺术遗产,并在年7月举办了西河大鼓训练班,选拔学员,聘请名师,传授朱派西河大鼓的弹唱艺术,努力使这一曲坛流派开出鲜艳的花朵。
下面的照片是现在田洪春老先生的家:
欢迎提供新闻线索和各种视频、照片等素材广告招商电话
投稿方式:
1、直接将图片和文字发送到本平台。2、邮箱:
.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