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故事征稿启事
一样的高考,不一样的人生。因为高考的存在,寒门学子才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拥有更好的人生际遇;因为高考的存在,人们相信踏实努力付出,相信知识能够改变命运。恢复高考40年来,历经几代人,无数的平凡学子通过高考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说出你的高考故事,让更多人看到这些值得分享、学习的方法和故事,看到这一代人的青春和奋斗。《文安文学》拟推出“高考故事”专栏,现面向广大作者征稿。有意者将诗文发至“文安文学选稿群”或发至邮箱wenanwenxue
26. 英汉的心没有在节目上,他想入非非,觉得自己就是赵振华。当听到巧儿唱:“……我爱他,身强力壮能劳动,我爱他下地生产真是有本领。我爱他……”每当听到这一连串“爱”的时候,英汉的心里就一阵燥热,眼睛直愣愣地看着;身子傻傻地站着;耳朵静静地听着;心里默默地想着。他觉得巧儿就是玉春,自己就是柱儿。如演戏能成为事实多好。十九岁的英汉,过早地感受到了爱的味道。英汉开始对玉春的一切留意起来,每天除帮她干活外,平时自己省吃俭用,省下点钱给玉春买一些鬓卡、口红、雪花膏之类的化妆品,有时也买些零食,偷偷给玉春吃。英汉的工资低,除去生活费所剩无几,买这些东西已是很勉强,贵重的东西根本买不起。英汉的举动引起众姐妹的注意,时常开他俩的玩笑,搞的两个人都不好意思。
做为一个大姑娘,对异性的热情是很敏感的。英汉近来的表现,玉春心里自然明白。可她仍和平常一样,既不逃避英汉的亲密表示,也不和英汉进一步的亲近,使得英汉摸不清玉春的底细。每天如坐针毡,生怕玉春离他而去。
一天玉春对英汉说:“你近来的举动,好像不对劲。是不是扮演柱儿有点想入非非?我跟你说,演戏嘛就是演戏,你可不能当真呀。”
英汉听了这话如同当头泼了一盆冷水,从头凉到了脚跟。他红着脸不自然地说“没……没有当真……没有当真……”
玉春说“那就好,以后有钱还是留着自己花吧,你的工资本来就不多,哪有闲钱给我买东西。再说你的家里也很困难,省下点钱寄回去,也可帮他们解决点困难。”
英汉听了玉春的活,如当头挨了一棒,头嗡嗡作响,心中的一团烈火一下子熄灭了。他心里清楚,这是玉春在回绝他。回想起这一年多来玉春对他的感情,原来并不是爱情,只是出于对一个老乡,一个同学的友情。自己强烈地爱着她,原来是一厢情愿。英汉不能接受这样的事实,心想,难道就这样拉倒不成?不行,必须想办法得到她的爱。可又有什么办法呢?思来想去,忽然想起了小时候玉春去他家玩,妈妈给她山芋豆和糖吃曾经说过的话,因此说道:“春姐,你刚才说演戏就是演戏,不能当真,可我在没有演戏前就已经当真了,因为你曾经答应过我的婚事。”
玉春听了一愣,惊异地看着英汉,不解地问:“你说嘛?把我说糊涂了,我嘛时答应过你的婚事,你可要说清楚,这可不是小事。”
英汉鼓足勇气说:“你还记得小时候你去我家玩,我妈妈给你山芋豆和糖吃,对你说,‘吃了我家的豆是要给我家做媳妇的。’当时你不是说做媳妇能每天吃豆沾糖吗?那时你可是答应了的。”
童年的事,玉春早已忘记,经英汉提起,一下子回忆起来。她笑得弯了腰,上气不接下气地笑着说:“哎呀,笑死人了……我说嘛时答应过你的婚事呢,吓我一跳,你该不会神经有毛病吧,几岁的孩子说话能算数吗?小孩子懂嘛?真是太哏了。”
英汉认真地说:“你觉得我说这些很无聊是吗?可我一直是认真的。自那时起,我就把你看成是我的妻子。你知道那次在学校里为什么骗你穿槐花衣吗?那是有原因的,我曾听妈妈讲过一个故事,我现在说给你听听……”
英汉讲完故事,接着说:“那次我为了你,让老师在头上打了许多疙瘩,但我没觉得痛。你转学以后,我日夜思念着你,可没有你的一点音信,无法联系,实在是无可奈何。今天,老天让我遇到你,难道这不是缘份?我怎么会不认真呢?”
玉春听了英汉的讲述,才知道那次在学校的恶作剧,并不是有意戏弄自己,而是有目的、有用心的,心中有所触动。她没有听过痴情豆的故事,所以不解英汉的用意。今天明白了,才知道英汉的用心良苦。说实在话,玉春童年时对英汉只是一般的伙伴关系。分开后,就早已忘记了。如今见面后出于一个老乡、同学的感情,对英汉是亲密了些,但她并没有考虑过以身相许。英汉的人品、性格,她虽然认为很好,但她在天津上学时已有人追求她。虽然玉春没有答应,可那人到现在还死缠着玉春不放。听说最近去了国外。这样的事情她当然不愿对英汉讲,如今英汉痴心于她,她当然也不能轻易表态。因此说道:“你说这叫嘛事呢,连我自己都不知道,就成了你媳妇。你说这可能吗?我想你还是不要像你讲的故事中的那个小伙子那么傻,婚姻的事哪能一厢情愿呢?难道看不出故事中的小姐不是一直在耍他吗?那人太痴了,白白地挖出心来送了命。我也不管你对我的心是真是假,我也没有必要让你挖出心来看。即使你是真心,我不爱你也不会嫁给你。爱是你的自由,我无权干涉,下面的话我也就不多说了,该怎么做,你自己知道。”
英汉听了玉春的话,浑身的血往上涌,头嗡地一声大如柳斗,一下子瘫坐在椅子上。他知道这是玉春彻底拒绝了他,已经无法挽回,他默默无语,眼泪从眼里流了出来……
英汉对玉春的感情实在太深了,他茶饭不思,夜不安眠。他不愿和玉春见面,干完活就下班。几天下来,瘦了许多,他终于承受不住这样的打击——病倒了。
玉春听说英汉生病,到宿舍去看他,只见他正在昏睡,面容憔悴。玉春心里很不是滋味。她轻轻地把英汉唤醒,对他说:“哪里不舒服?看过医生了吗?”
英汉见是玉春,惊喜地就想坐起来,被玉春拦住了。他百感交集,流着眼泪说:“姐姐,我以为你再不理我了。我的病不是什么大病,我是因思
念姐姐才病的。只要姐姐不离开我,不吃药也会好的。我不敢想象,没有姐姐我是否能活下去,望姐姐可怜英汉,不要离开我。”
玉春听了英汉的话,心里触动很大。想不到英汉爱自己竟是如此之深,真是难得。急忙说:“你在说嘛?我嘛时说要离开你了?这倒霉孩子,你犯嘛傻!我是觉得你家困难,省下点钱帮助家里点,不要为我花没用的钱。我告诉你,爱情是用钱买不来的。我不离开你,可也没说我嫁给你。嫁不嫁你那都要看以后的感情发展了。”
听了玉春的话,英汉心里疙瘩解开了,病很快就好了,他的身体素质很好,很快就上了班。(未完待续)
诗歌论坛
让诗歌拥有我们的温度
——张卫彬组诗《过年》点评
◎高继玲
在鲁迅的《故乡》里,当“我”冒着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见到变化了的闰土时,兴奋得不知道说什么好,接着便是想要涌出却未曾涌出的话:角鸡,跳鱼儿,贝壳,猹……
诗人张卫彬的组诗诗题《过年》,仅仅二字,毫无修饰之语,却能给人类似的感受:春联、窗花、年画、爆竹、压岁钱、新衣、饺子、灯笼、磕头、上坟等一系列词语也连珠炮般涌出,同时涌出的还有那个关于“年”的传说:相传,中国古时侯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它头长尖角,凶猛异常,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以后每到冬天的这个时间,家家户户都贴红纸对联在门上,点灯笼,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烟花;夜里,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贺道喜。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就成了“过年”。
传说已久远,习俗永流传。年年岁岁,岁岁年年,当“年”的列车行驶到时,诗人卫彬呈现给我们的是怎样的过年情景?是“花”相似?是“人”不同?诗题《过年》催生着读者的好奇心,迫使你读下去……
一春联
看
那句祝愿
绯红了家的脸颊
这首诗仅仅三句,首句“看”,从视觉上引起了人们的注意,“那句祝愿”说的是春联的内容。春联始于五代,公元年,后蜀主孟昶先是叫学士辛寅逊在桃板上题词,又嫌他写得不工稳,便自己动手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还是在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明代时,才改称“春联”,因朱元璋微服出城时给一个阉猪人写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而沿习成为习俗流传至今;春联的内容,多是表达一家一户的美好愿望(也有一些春联表达不同行业、不同家庭的不同“幸福观”)。“绯红了家的脸颊”,赋予了那红底黑字或红底金字的春联以人的色彩,洋溢着中华民族特有的喜庆气氛,其实脸颊绯红的又何止春联,家家户户,老老小小,哪一个不是喜上眉梢、笑逐颜开呢?全诗无一字提到春联,却又处处在写春联,以喜景烘托乐情,情景交融,这让整个春节的年味浓了起来……
二饺子
为的就是这一口
一年的味道
不管怎样
也要在生活里沸腾
有一则谜语是这样写的:有才何须多开口,万般滋味肚中藏。有缘伴君三杯酒,相逢一笑齿留香。明眼人不难看出这个谜语的谜底是饺子。从小时候记事起就记得每逢过年都吃饺子,也常听父亲说着“舒服不如倒着,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后来长大些知道了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预示新的一年里交上好运。
这首《饺子》诗的第一句,就会让人浮想联翩,“为的就是这一口”,到底哪一口呢?是因为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意?是因为饺子有馅,各种吉祥、喜气都包到馅里,寄托人们对新一年的美好期盼?还是几种寓意兼而有之?第二句,一年的味道,到底是哪一年?是已经过来的一年,还是即将面临的一年?接下来“不管怎样”是表示不管条件怎样变化,其结果始终不变,那么这始终不变的结果是什么呢?最后一句“也要在生活里沸腾”告诉我们,是要保持激昂的情绪,是要让生活兴旺发达,这时一个不畏困难、乐观坚定、有执着追求的形象跃然纸上。全诗虽然仅仅四句,但是它的内容却无比丰富,它既像是诉说着已经过来的一年,又像是对新一年的期盼,“一夜连双岁,三更分二年”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印证。
三上坟
这圆圆的句号
定格不了思念
永远再遥远
我们也是一个群
生生死死
“上坟”祭奠先人,是春节期间一项隆重的民俗活动,它表示对祖宗先辈的感恩和怀念之情,又希望祖先神灵保佑子孙后代幸福安康、兴旺发达,所以上坟的人有的会对先人“唠叨”一番,有的什么也不说,只是怀着一颗虔诚之心默默祈祷,可以这样说,站在坟前的人,灵魂都是干净的。
诗的第一句“这圆圆的句号”,首先诗人把坟头比作圆圆的句号,以暗示生命的终结,但是生命的终结不代表思念会停止,它定格不了思念,“永远再遥远”,是从时间上来说,假如站在自己最近的亲人坟前往上数,一代一代,会是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几百年又怎样,我们终究是一个“群”,这个“群”不是指今天的QQ群、治疗白殿疯点北京中科北京白癜风专家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