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文史资料lt文安洼人的捕猎生活

几十年以前的文安古洼,十年九涝,常年积水。虽然大水将庄稼淹没,灾民们缺吃少烧,但是水也给古洼人带来了“鲤鱼美、螃蟹肥、鸭雁满洼飞”的一幅水乡景色。久经与水斗争的古洼人民,学会了“靠水吃水”的一整套本领,治鱼、捉蟹、打鸭雁,有一定的绝招。

  鲤鱼美。县志记载:“鲤为鱼中贵品。脊中鳞,一道数至尾,无大小皆36鳞。”鲤鱼体侧扁,背部苍黑,腹部黄白色,有金色鲤鱼之称。它不仅体形美,也是我国淡水鱼中人们最爱吃的鱼。人们对黄河鲤鱼早有口碑,而对文安古洼的鲤鱼就了解的比较少了。其实,文安古洼的鲤鱼比黄河鲤鱼并不逊色。

  文安洼是河北省内最大的封闭洼。它头顶白洋淀,脚踏东淀,西有赵王河,东有子牙河,北有大清河,淀水与河水相通,决口后与洼水相连,是鲤鱼生长繁殖的好地方。

  过去的文安古洼水域广阔。深水区生长着苲菜、地梨苗、水豆等,浅水区种水稻、稻稗,还生长水稗草,它们的籽粒和根都是鲤鱼的好食物。

  鲤鱼对时令变化很敏感,每到春天,冰刚化开就抢先到浅水处游玩找食吃;夏季进伏前,在深水处苲菜和地梨苗的中间,漩个大坑藏身,即能避暑又有嫩地梨、苲菜根等吃食。每到冬天,鲤鱼就到深水向阳处藏身。鲤鱼的性情倔强、勇敢,故有“鲤鱼跳龙门”的传说。鲤的倔强勇敢的习性还表现在敢于顶风浪,若遇到倾盆大雨,常跃出水面,在雨柱中遨游。古洼人在大雨后常在陆地上拾到大鲤鱼。

  古洼人根据鲤鱼的特性和习惯,从实践中总结出“夏罩掏、冬叉坑、春天拉大绠、扎箔帘子漩、丝网敲叮当、拉网挂双兜”的治捕鲤鱼方法。

  拉大绠,是大洼治鲤鱼的绝招之一。大洼人用大麻打成一条粗绳,大绳每隔3米拴上砖,做为坠角;绠上每隔2尺插根标竿,露出水面,竿尖上系红布条。绠头选好地点,每边二、三个人拉;绠后的人手擎麻罩,每人看8个标杆。鲤鱼看到大绠,开始惊慌乱跑,但为了看清,很快就会游回,眼睛盯住这个“异物”;拉绠人有节奏地往前走,鲤鱼慢慢后退,当看到大绠稍有空隙时,就抢着钻。它在哪里钻哪里的标竿就动,被手疾眼快的罩手扣住。“鲤鱼能过千层网,不过一条绠”。文安洼人用这简单的自制工具,不足20人的绠班,每天就能捕多公斤大鲤鱼。

  罩掏,是古洼人捕鲤鱼的又一种绝招。伏天,鲤鱼们只知道在自己的窝里消夏,不知它们呼吸的气泡冒出水面,遇到风白沫顺流飘动这一迹象,被有经验的渔民察觉了。渔民一人驾小船,一人手擎两米多高的花竹罩,准确地对气泡中心罩住,人立即跳入罩内,掌船人及时用网封住罩口,如果没有罩正塘口(鲤鱼都成伙休息),就忙用苲菜堵住。大鲤鱼跳的再高,也出不了罩内。这样,每天罩三、四个塘,就能捕50多公斤。

  扎箔也是大洼人治鲤鱼的拿手好戏。大洼人为了捕鲤鱼,用坚硬的苇秆或竹劈儿打成两米多高的箔,在大洼里摆成“迷魂阵”。鲤鱼一接触阵角(箔挺),就逛逛悠悠向前,游到阵门时稍微一停就要闯阵。据渔民说,鲤鱼脊中一行36片鳞,一摆尾巴起码游出36弓(5尺一弓)。阵门到阵顶50弓。鱼没碰到障碍,就慢慢顺箔阵转悠,越转圈越小,最后钻进捞窝。鲤鱼善跳,关键部位阵外支架着条网,凡是跳出的都落在网内。

  仅年分洪后,大洼里打捞鲤鱼仅县水产局经营、供应首都北京就多万斤。供应天津市的各种鱼多万斤,其中鲤鱼多万斤。

  文安洼的螃蟹以肥出名。螃蟹属两栖动物,水陆横行,既吃肉食——鱼、虾等,又吃素食——粮食、草籽等。过去,因螃蟹吃粮食,曾成为大洼的一“害”。

  螃蟹繁殖,主要在天津海河下游。夏季产卵后,为了补养,便“七(月)上八(月)下”。农历七月,群蟹便从海河下游逆流沿大清河进入东淀、溢流洼、赵王河,然后爬过千里堤、隔淀堤,进入文安大洼。这时,大洼浅水区的水稻、稻稗即将成熟,旱地的高梁晒红米。螃蟹到来后,有的奔稻田,还没被农民们察觉,就把满洼的稻穗大部剪掉在水里。有的爬向陆地接近水边的高梁地里,剪高梁码;有的顺着高梁杆上爬,若不是亲眼所见,谁也不信看来很笨的螃蟹,能爬到两米多高的穗部。每个高粮穗上多的有4个螃蟹。当农民们发觉后,高梁码子已被剪下大部了。辛苦多半年的农民,眼看到嘴的粮食,被螃蟹糟蹋了。

  螃蟹在大洼里,既有鱼虾吃,又有粮食吃,到农历八月十五,螃蟹养的顶盖肥。八月底,螃蟹又会顺着原路到海河下游一带过冬,到来年再繁殖。这就是所说的“八下”。

  文安古洼人根据螃蟹的活动规律和特性,研究出大河中“布天罗地网”大洼里“下螃蟹钩”等捉蟹方法。

  大河里下网,是文安人捉蟹的绝招之一。用麻绳织成蟹钻不过去的大花网,用大铁链当坠脚下到河底,网高出水面1尺,用大绳串连,宽到河两岸,每岸立一木桩,把网绳牢牢拴在木桩上,把大河拦腰封住。不论螃蟹从下而上,还是从上而下,都逃不过网。网两边都下好螃蟹篓,螃蟹见空就钻,篓口设有能进不能出的倒须须,两个人把守,一天能逮多公斤螃蟹。

  在大洼里下螃蟹钩,是用一条长麻绳,绳上每隔半米拧上一个铁丝钩,钩上串着活鱼和玉米粒作诱饵。螃蟹见到爱吃的东西,必然用夹子夹往铁丝吃诱饵,这时,捉蟹人一提绳子,绳子越动螃蟹夹的越紧,这样被捉蟹人捉住扔进桶里。这种方法每人每天可捉60多公斤螃蟹。

  自从建起西河闸后,螃蟹再也过不来了,东淀大河里也再也见不到螃蟹了。

  鸭雁满洼飞是文安古洼又一景致。鸭子指过去经常活动在大洼里的野鸭。品种有大麻鸭、大绿头(一般3斤左右)、小绿头(1斤左右),因为它们的头部和颈的羽毛都呈深绿色,非常好看而得名绿头。

  雁,县志记载:“鸿雁大者为鸿,小者为雁。”文安洼的雁,颈和翼较长,足和尾较短,善于飞行和游泳。飞行时很有规矩,有头雁领队,不时变化着队形飞的很整齐。

  大雁的时令性很强。古洼人流传着“七九河开,八九雁来”、“大雁叫一声、穷人吃一惊”等谚语。每年春初,大雁从南方过冬后飞到北方,秋末天将冷时又从北方飞往南方。那时的文安洼有广阔的水面,丰富的食物,吸引大雁在大洼驻足。大雁喜食文安洼地梨。大洼里所说的“雁掏坑”,就是大雁用它长长的脖子,坚硬的嘴,在水中泥土里掏地梨留下的。大雁还吃粮食、麦苗等,吃饱喝足,大雁喜欢成群结对的玩耍休息,孤雁受歧视,被令其夜间“值班”。

  鸭子喜欢吃鱼虾,也吃粮食,常把将熟的稻子糟蹋。飞行时杂乱无章。一窝蜂式地飞舞。鸭子和雁大小、性格不同,但都喜群居、爱热闹,经常混在一起飞舞、戏耍,叫声连天。

  古洼人根据鸭雁群居的特点,研制了专打群体的枪排(当时还没有保护野生动物之说),专制了小巧灵活的木船。木船平时一人撑着走,围剿鸭雁时人就在水中推着走。每只船上架两只大抬杆(较大的火枪),一只抬杆打伏在水面上的猎物,一只打刚起飞的。

  训练有素的猎手们,白天侦察好猎物群居的地点,多大面积,需多少枪排提前计划好。夜深人静时,领队带领猎手们,轻轻推着枪排,缓缓地向猎物群居地前进。折腾了一天的鸭雁全都把长脖子歪曲在身上,把嘴伸到翅膀底下休息。虽然有值夜的大雁,有的也已睡熟。早已把火绳准备好的猎手们,看到领队的一晃火绳,同时把大抬杆点着火。火绳即是指挥各猎手同时点火的信号,又可惊动醒着的鸭雁。“轰隆”一声巨响,无论是睡熟的还是刚刚起飞的鸭雁,都在射程当中。猎手们分工打扫战场。有的架起小船追赶受伤的猎物,有的把死伤的鸭雁扔进小船。50年代末期,黄甫有过一次较大的围剿,打死打伤大雁多只,鸭子多只。当时记得在这一带工作的县区干部,大多买了他们的鸭绒做了鸭绒褥子。

  根治海河后的几十年中,文安洼再也没有被洪水淹没过,原先大洼里的鲤鱼、螃蟹,现在都改由坑塘沟渠中人工饲养了,味道与过去的鲤蟹相比也不尽相同了,也再也看不到鸭雁的飞舞,听不到它们的叫声了。《文章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赞赏

长按







































北京白癜风公益活动
北京治疗白癜风技术哪家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wenanzx.com/wany/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