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河边望洼楼的传说
崔家坊村座落在苏桥镇以东两公里的老清河右堤南,村西的荷花塘边躺放着一块上雕盘龙下刻诗句的石碑,据说此处便是“皇恩亭”的遗址。“皇恩亭”俗称“望洼楼”(前几年村民自发集资重修了“皇恩亭”),缘何叫“望洼楼”呢?这里有一段传说。
明清朝代的文安洼,真个是“频遭昏垫叹怀襄,浪卷残村九派狂”的地方,那时的穷苦百姓,死的死,逃的逃。留下的只能靠打鱼、摸虾、刨地梨、捞苲菜为生。地方官吏们大都贪安逸图享受,报喜不报忧,有谁为百姓疾苦想想!故此,文安洼的灾情一直“壅于上闻”,皇上连听都听不到,不用说看到了。有一年,乾隆皇帝带着一帮文臣武将,巡视畿南河淀水系,乘龙舟从白沟河到白洋淀,然后顺流东下,驶入大清河。这一天来到文安县北界的古镇—苏桥,群臣见苏桥镇的民房就盖在千里堤上,在这儿停船实在太乱,也不安全,遂将龙舟又向东驶了一会儿,停靠在崔家坊村西大清河南堤旁。船虽靠了岸,这些文臣武将们谁也不敢请皇上登岸,为什么?说是怕不安全,其实这是借口,他们心里怕的是皇上看见文安洼“汪洋百里”,是要怪罪他们治水为力的。正当他们遮遮掩掩、犹豫不决之际,突然,不远处的千里堤上有人纵身跳入水中,吓得群臣惊慌失措,以为有刺客刺皇。还是乾隆有几分胆量,不愧为“马上皇帝”,急令“打捞上来,详细搜!”。众人七手八脚地将跳水人打捞上来一看,哪里像个刺客。只见他混身是水,神情镇定,直挺挺地跪在船头。左右上前着实搜查了一番,并未发现凶器,却搜出一个“密封甚固”的小包,拆开一看,竟是一张柬贴,上面工工整整地写着“请我主登堤向南一望”九个字。原来此人乃文安县的一位“宿儒”,他得知地方官吏欺上瞒下,有灾不报,本想写奏折奏上一本,但又想到自己无名无分,难以上述。后来听说皇上巡幸文安,便冥思苦想起来,终于想出这么个办法,趁皇上巡游大清河之机,跳水惊驾。皇上看了柬帖,倒还佩服这老儒的胆识,当即赦了“惊驾”之罪。心想自京城一路乘舟,到过不少地方,还没有上岸看看呢,既然柬帖上写了,不妨上去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于是命群臣伴驾。乾隆登上千里堤向南一望,简直吓了一跳,只见文安洼里,烟波浩渺,直接天际,依稀村落在水上飘摇。故此动了恻隐之心,蠲免了文安县的税赋钱粮,并赋诗以记其事。据史料记载,乾隆在位时,曾四次来文安阅视堤工,每次都有诗作。地方官吏为讨好皇帝,宣扬“皇恩浩荡”,在乾隆登堤望洼处,建了一座“皇恩亭”,又把皇上亲笔书写的三首诗连同诗中的注解刻在石碑上,将石碑安放在“皇恩亭”内,因此“皇恩亭”又名“御书亭”,不过,这都是官称。因为有老儒惊驾、请皇上望洼的传说,当地老百姓都叫它“望洼楼”。星移斗转,岁月更迭。如今“皇恩亭”已不复存在,唯有诗碑犹存,字句尚可辨认。
(狄绍青 杨守礼搜集整理)
大清河为什么产盐的传说
大清河以前附近海域以前本不是咸的,现在咸传说是因为下面有个宝葫芦,整天整夜不断的向外冒着盐所致。宝葫芦是怎么来的呀?
以前有那么哥俩,哥哥奸诈,弟弟为人憨厚。所以他们分家后,哥哥越过越好,弟弟就越过越差。虽然过的差,但是弟弟还是会接济一些穷寡。有一天弟弟正在地里干活,碰到一个老太太在挖野菜,挖着挖就就晕倒了。于是弟弟赶紧上去扶起她问她怎么了,老太太说家里就她一个人,已经好多天没有东西吃了,是饿的晕了。弟弟把老太太扶回到家里,然后把仅有的一把稻种给碾成了米,送了过去。老太太非常感动,跟弟弟说“渤海湾里有个无名山,山上有个无名洞,洞里有很多宝物。你可以任意去取来”,说完老太太变成神仙就不见了。弟弟按照老者的指引果然找到了那个洞里,他一看宝物成堆成山,明晃晃金灿灿的。他看来看去的心想“外财不可轻取,一个种地的要那么多钱干吗啊”所以就什么也没拿。最后看到一个葫芦觉得很好,想这葫芦回去后可以做个瓢用。于是就回来了。回到家里后,老太太正在家里等他呢。看他只带来个葫芦,老者高兴的笑了笑。从弟弟手里接过来葫芦,左右个摇晃三下,念着“出盐,出盐”,于是便真的有盐从葫芦里冒了出来。弟弟看到高兴坏了,用盆收了一大盆盐。老者又上下摇晃三下说声“收”,于是那葫芦就不再冒盐了。老者把葫芦的秘诀告诉了弟弟,要他好好保管这葫芦,于是就又不见了。因为有了盐吃,弟弟高兴极了。还经常会拿些盐去接济一些穷苦的人。这事很快就被哥哥知道了,于是他就去找弟弟问是怎么回事。弟弟太老实了,把所有的事情都告诉了哥哥。有一天哥哥趁弟弟不在就偷走了宝葫芦,驾着艘船就到渤海里去找那无名山去了。船走到半路上,哥哥越看那葫芦越高兴。哥哥鬼迷心窍,想试试灵不灵,他左右摇三下说“出盐,出盐”,那葫芦就开始不停的往外冒盐。越冒越多,把真个船仓都添满了。盐越来越多,压的船直往下沉。哥哥一看慌了手脚,赶紧说“收”,一边说一边左右摇晃。可是那葫芦哪里还能收的住啊,他越摇往外冒的越多。不一会,连人带船整个沉下去了。正好沉在大清河附近。从此之后,那个宝葫芦就没日没夜的在海里冒着盐,一直到现在。
来源廊坊非遗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