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读破解死人与活人争地困局,文安

时近清明,文安县城南部的河堤上,杨柳已经染上新绿,沟渠里春水初融,为荒野景致添了几分活泼。河堤北侧,一排朱门黛瓦的建筑格外醒目。记者采访了解到,这些建筑是文安县文安镇二村村民建起的祠堂。

近几年,时有听闻南方一些村镇重修古祠堂,或兴建现代祠堂,有专家学者认为,这是祠堂文化的一种回归。相对而言,祠堂文化在北方并不太盛行。那么,是什么原因催生了现代祠堂在文安农村出现?它又会对乡村、对村民产生哪些影响?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死人与活人争地”,建祠堂是“没办法的办法”

3月17日,记者来到文安县文安镇二村,在一位杨姓村民带领下走到新建成的祠堂旁边。这些祠堂呈东西向排列,绵延余米,建筑格局相仿,色调以深灰、暗红为主。祠堂前面,是一排低矮的柏树,显见才种上不久。

据这位村民介绍,祠堂所在的确切位置是文安县城南3公里八里庄大桥北岸西侧。年,二村村委会根据上级要求推进殡葬改革,本着村民自愿原则,开始筹建祠堂。他的家族人口比较少,且在村里还有地,就没有建祠堂。目前,村里已经有十几个家族建起了祠堂,这些家族多是人口较多或没有地的。

沿路西行,一间大门上方写有“胡氏宗祠”的祠堂正好开着门,几个人进进出出地忙碌,进行着最后的装修。两位负责人胡世权、胡世锋,由家族成员推举出来主管祠堂修建事宜。他们是同族兄弟,追溯血缘是同一个曾祖父。胡世权今年67岁,胡世锋64岁,两人在家族中都称得上德高望重。

说起为什么要修建祠堂,胡世权和胡世锋都表示,主要是为了解决“死人与活人争地”的问题,这是“没办法的办法”。由于村庄和县城连成了一片,生产生活用地越来越紧张,已经没有保留墓地的空间了。

用地紧张,似乎已经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特别是对于城郊农村而言。记者采访了解到,除了二村,文安县文安镇四村的村民也在筹建祠堂。此外,沿着河堤西行,还零零散散分布着一些祠堂,不知归属何乡何村。

村民表示,祠堂或有助于改善丧葬祭祀风俗

胡世权介绍,原来,胡氏家族的祖坟建在文安县徐郭村北边,坟墓依照一定形制排布,坟墓之间前后左右距离都是3米,整个算下来,占地面积不小。目前,在各农村,这样成片的墓地十分常见。

“一方面是为了节约用地,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农业生产不断朝机械化方向发展,谁家地里有一片坟包都不方便。”胡世锋说。与此同时,建祠堂还可以带来一些额外的好处。因为过去实行土葬,依着当地传统,下葬时,骨灰盒外面还要再套一层棺材。一副棺材就要花费好几千甚至上万元,加之此举涉嫌违规,还得交一定数额的罚款。“虽然都知道这样不好,但是迫于传统风俗,这份钱都得花。建祠堂后,这一项花费就没有了,到时候把骨灰盒与牌位摆进祠堂就可以了。”胡世锋说,过去还有树碑的,也要花不少钱,建祠堂以后就不会有这个问题了。

胡世权补充道,这对祭祀方式也有影响。过去,在荒郊野地祭祀烧纸,很容易引起火灾。祠堂建成后,院内有专门的焚化炉,祭祀仪式可以更安全、更文明。

胡世权说,他们家族的祠堂算是建设进度最快的,这两天装修完毕,就能将祖先牌位和骨灰盒请进祠堂了。今年,将会是胡氏家族在祠堂里过的第一个清明节。

一座祠堂造价10余万,多由家族男丁分摊

二村村民建起的一排祠堂显然是经过统一规划的,从屋顶、围墙的高度到大门的规格尺寸,都整齐划一。从外观看,祠堂整体建筑方正规整,主建筑坐北朝南,较一般房屋更高阔,门户俨然,院中偏东侧有一个焚化炉,院门朱红,布满金色铜钉,上方飞檐斗角,饰以“双龙戏珠”。整个建筑颇有威严肃穆之风。

修建这样一座祠堂,花费不亚于盖一处住宅。就胡氏祠堂来说,因为家族人数偏少,算是占了两间房的地方,平方米。从年7月至今,共筹款元。“有的家族人多,祠堂就要建得更大,得占三间房的地方,那就是14万元左右。”胡世锋说。

“筹款主要是靠家族里的老少男丁。我们家族男丁共25人,每人元。”胡世锋说。其他家族也是采用这种方式筹款。因为修建祠堂的花费不是小数目,所以往往整个家族的人要经过多次磋商才能决定是否要建祠堂,以及建成怎样的规模。

除了二村这一排集体规划的祠堂,附近几座“独门独院”的祠堂似乎显得更气派,也更精致——房屋更高,占地面积更大,有的门前还建了影壁。

丧葬习俗中,历来容易沾染攀比之风,当祠堂打上家族烙印后,会不会助长这种风气,目前尚难定论。不过记者查阅资料发现,南方一些地区在修建祠堂这个问题上,村与村之间、村民与村民之间已经展开了“竞赛”。这一点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传承与断裂,祠堂回归背后是文化“纠结”

祠堂建起来了,可是旧式祠堂所承载的宗族文化与社会功能是否可以“重生”?就眼下看,现代祠堂从一诞生就带着一种文化“纠结”,既彰显着传承,又暴露出断裂。

胡世权介绍,在筹建祠堂之初,他们就着手整理家谱。他指了指挂在墙上的塑料袋,袋子里有个透明文件夹,夹着用A4纸打印的一份《胡氏家谱》。“要没有这个,这祠堂就没有意义了。”他说。

“我们文化水平都不高,就先找别人的家谱看,‘照葫芦画瓢’。”胡世权说,由于年代久远,对于很多先祖,以他的年纪根本无法考证。多亏胡世锋85岁的老父亲胡林春,多年前曾整理过一次家谱。就这样,以那份家谱为底本,经过3个多月的梳理修整,整理出了一份家谱。这份家谱最初是手写的,表格都是比着格尺画的。胡世权说:“我们不会用电脑,整理好了再找打印店给做的。”

在《胡氏家谱》中,有一章是“族规家训”,其中涉及孝父母、和夫妻、戒懒惰、戒奢侈、正直守法、厚道诚信等内容。说起这些“族规家训”,胡世权笑道:“这就是我们几个人一起想好了写的,年轻人谁听这个呀?”不过,他也表示,会在清明祭祀仪式中对这些内容进行宣读。

除家谱外,祠堂内还悬挂着一幅胡氏图腾、一幅胡氏先祖的画像,以及一幅家族中曾祖的老照片。老照片是老辈人留下的,至于图腾和胡氏先祖的画像,都是网上搜的。胡世权解释说:“全天下姓胡的,供的都是同一位先祖。”

看得出来,两位老人是很尽心地在为整个家族张罗祠堂的事儿。如今,工作接近尾声,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两位老人有些骄傲地指着墙上挂着的家谱和画像说:“我敢说,就凭这些东西,其他家族都不如咱们做得好。”

记者任雨薇

编辑刘冰李琳

赞赏

长按







































白癜风疾病恢复的介绍
北京白癜风公立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wenanzx.com/wawh/1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