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成才二十七岁方发奋读书,创造中国第一

北京哪间医院治疗白癜风好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240723/r9qcpec.html

本文乃“愿与你不离不弃”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苏洵(一),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他是苏轼和苏辙的父亲。据说他27岁才开始发奋学习。考过进士和制举,都未录取。回家后把平时所作的文章全部烧掉,而后闭门精读六经及百家著作,七八年以后便能够顷刻之间下笔千言。宋仁宗嘉祐年间,他得到欧阳修的推崇赞扬,一时文名甚重。欧阳修向皇帝推荐苏洵所作的《几策》、《权书》、《衡权》等文章,又将苏轼、苏辙取为进士。

父子三人文章盛传一时,学者争相效仿。苏洵不满当时“章句、名数、声律之学”,精研孟子、韩愈等人的文章,专力从事古文写作。他从少年时代起就喜欢游览祖国的名山大川,对社会现实有较为深刻的了解,因而所写的文章“不为空言,而期于有用。”他常把自己比作汉代的政论家贾谊。他的政论文老练犀利,刚劲有力,很有战国时代纵横家的风度。后来宰相韩琦举荐苏洵召试舍人院,他辞病不去。不久用为秘书省校书郎,霸州文安县主簿等职。

参加编纂礼书,成《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后即病逝,终年58岁。苏洵为人聪明,辩智超常,爱好策谋。他的文风纵肆铺张,明显受到《战国策》的影响。《六国论》是他的代表作。三苏都有《六国论》,唯苏洵这篇最能体现战国纵横家的特色。文章认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是割地贿赂秦国。但事实上六国之中有三国并非因赂秦而亡,要使论点成立,必须解决这一难题,作者就把基本论点建立在这个难题之上,提出不赂秦的三国也因三国赂秦而失去了强有力的援助,才导致灭亡的。

文章根据这一基本论点分为两大层,先说透赂秦的害处,再分析没有赂秦的齐、燕、赵三国,强调他们失去援助后势孤力单的共同性,并以赵国五战于秦三胜二负的例子反过来说明不路而战未必败亡,倒把不利于自己的论据变成了有力的论证。文章巧妙地利用逻辑关系进行论辩,可以说突出地表现了苏洵文章特色,老辣犀利,痛切明快。

苏洵的书信、杂说、记序也有不少佳作。他极善于表达某些只可意会,而又难以言传的体会。如《张益州画像记》写张方平到四川安抚百姓的功绩。当时蜀中无大乱,只是传闻有贼寇来犯,人心惊惶。张方平到任后也没有采取什么防贼的措施,只是起了一点稳定人心的作用,所以很难确切地表达他的功绩。文章把当时将乱未乱的形势比喻为已经倾斜但未坠落的器皿,说张方平只是“安坐于其旁,颜色不变,徐起而正之。既正,油然而退,无矜容。”

这就清楚地道出了张方平安定局势的做法和用心,使无形的功绩变为有形。甚至连他从容镇定、功成不骄的气度一并写了出来。又如《木假山记》也是他的一篇奇文。文章先用大段篇幅说明一株树木变成假山的科学道理,以及木假山在形成之前所经过的种种灾患。最后形容自己家中三座假山的形状,三峰端庄的神情和凛然的意气,与前文所说木山形成的过程相呼应,使人想到正因为它历尽风险磨难而不破折不腐烂,才会具有这种傲然不屈的风骨。并自然而然地将它与人才的遭遇命运联系起来,引起更深刻的思索。

苏洵以纵放豪健的文风自成一家。他在《仲兄字文甫说》这篇文章中用风和水的关系作比喻,提出了他关于作文的理想,应当是不见刻意追求的痕迹,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这对苏轼的文风显然具有直接的影响。




转载请注明:http://www.wenanzx.com/wawh/133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