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奇葩大会》上蒋方舟分享了自己“讨好型人格”经历:
少年成名的蒋方舟,一直是“别人家的孩子”,获得了很多赞誉和羡慕。
直到有一天朋友问她:“你有没有跟朋友产生过真是的情感?”
她突然发现自己不但在同事和朋友面前不会表达真实情感,在爱人面前,也尽量避免一切冲突,不想让对方伤心。
这么多年来,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在职场上,她一直扮演着讨好别人的角色。
01
什么是讨好型人格?
心理学家说,如果你在工作、恋爱或其他方面有以下体验,很可能你就是一个“讨好型人格(People-Pleaser)”:
与人交往时总是小心翼翼,永远担心冷场尴尬;
想要不断照顾别人的情绪,花费大量时间,非常疲惫;
表现出“故作的谦卑”,在人前将自己的所有情绪都隐藏起来;
从来没有和人吵过架,完全无法做到拒绝别人;
亲密关系中处处放低自己,去做让讨对方开心的事;
责任心强,经常不自知地超时工作;
被越来越多的人评价“你人真好”
……
什么是什么是心理学上的讨好型人格?
顾名思义,他们总是在取悦别人,把他人的需求摆在第一位,并致力于满足别人。他们似乎始终在争取周围每个人的认可和喜爱,努力地让除自己以外的每个人都高兴。严重的“好人情结”折磨着他们,这种“好人的负担”甚至干扰到了他们的正常生活及整体幸福感。
SherryPagoto博士(PsychologyToday许可心理学家)指出,讨好型人格是潜在的不健康的行为模式,而不是人格障碍。
他指出:讨好型人物,一方面是害怕被拒绝,另一方面则是源于对失败的恐惧。
害怕被拒绝,典型的潜在感受就是“如果我没有尽我所能去让他们开心,他们就会离开我,也不会再关心我了”。
这种感受通常是由于缺乏关爱,或者被重要的人抛弃、拒绝,或是不稳定的情绪造成的。
害怕失败,潜在的感受是“如果我犯错,我会让别人失望甚至被惩罚”。这种感受的来源,一般是在早些时候,因为做错了一些小事,收到严重的惩罚所留下的心理阴影。
两种感受都有一个共同点:只在意别人的感受,忽视自己内心的心法。
一旦内心接纳了别人评价,人就会以他们的评价来定义自己,这就是讨好型人格。
02
讨好型人格:短期受益,长期的代价。
一个总是讨好别人的人,在别人心中,总是一个非常乐于助人的人,因为他从来不会说“不”。让这样一个人帮你做这做那简直轻而易举,这听起来倒是一件不错的事情。事实不然。
这些人总是极力地维持和别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总是优先考虑别人的感受,可以说,这种取悦其实是一种自我牺牲。
比如,当这些人处在一个团队中,一开始别人吩咐做什么事情,他们都是非常积极的,尤其是得到别人正面评价的时候。
但是,久而久之,当这些人无力做好某些事情,他们心中就会产生多余的内疚和焦虑:害怕别人对自己工作成果的不认同,害怕与同事发生冲突,不想惹麻烦。
这个时候如果有人对他生气,估计天都要塌了。
总之,这类人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越过了边界:他们已经不是简单地去表达自己的善意、乐于助人,而是已经被人际冲突的恐惧感征服了。
03
总是讨好别人,会导致什么后果?
承担过多的责任。因为不想让别人不开心,所以别人吩咐什么就答应什么,这不仅是超负荷工作,而且会产生怨气、倦怠,从而适得其反。
最终别人会因为你太过在意这些承诺而感到失望。
1.不敢表现自己的实力
讨好型人格害怕发挥失常的人会对自己产生负面情绪,如难过、羡慕或敌对,因而经常“留一手”,不敢表露自己,后果就是,有机会都轮不到自己。
2.承受更多的压力
一个不懂说“不”的讨好型人格,最容易顺从别人的话。
举个栗子,在酒桌上,明明很清楚不能喝太多酒,却对别人敬的酒来之不拒,最后难受的也还是自己。
讨好型人格可以戒掉吗?可以,但是很难。
讨好型人格是一种认知上的缺陷:因为看不见自身的优点,又太过在意别人的看法。
讨好型人格是从小养成的,人从小时候开始,效仿的就是自己的父母,并且任何事都尽力做到让父母满意---这样就养成了一种习惯。
渐渐地,随着自我成长,生活慢慢独立以后,这种习惯就迁移到了社交人群上面。
从小时候试着让父母满意,长大后就变成了让别人对自己做的事情满意,如此才能获取一点安全感。别人的评价变得越来越重要,自身的价值越来越模糊不清。
想要改掉这样的习惯,或者说,淡然面对别人的评价,明显是不容易的。
但是再不容易,也应该做出努力,万一成功了呢?
04
如何改变“讨好”的心态?
1.接受这个不完美的世界
你不能控制别人怎么想,与此同时,你也没有义务对别人的人话完全赞同。你应该明白,自我价值不是由别人的评价决定的,而在于自身的评价。
-别人没有义务喜欢你,也不会对你做的事情有太多的想法,少给自己一些压力。
-当你做不好一件事情的时候,没必要苛责自己,不如总结教训,不断成长。
2、学会说“不”,建立边界意识
把自己放在第一位并不意味着自私。或许你可以找一个安静的、不被打扰的地方,回忆你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所做的事情,并列出那些你不喜欢,但是不自主去帮别人做了的事情。然后,写出你为什么不想做这些事情。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其实这些事情都违背了你的原则。
所以,我们要忠于自己的原则。举几个栗子:我不喜欢负能量,但是别人让我帮忙做的事情会让我心情不好,我会拒绝;
要我帮忙的事情必须符合我的价值观,否则拒绝;我今天要保证八个小时的睡眠,如果这个忙太花时间,我会拒绝……
3、接受你初次拒绝别人的内疚感
改变习惯的开始总是艰难的。由于习惯了以别人的情绪为中心,所以很难将拒绝说出口。当你拒绝别人的时候,不用内疚,不用抱歉,因为他会找另一个可以帮忙的人,或者另一种解决办法。
如果你还是还是心软了,可以从反面想象一下事情的后果:我又帮忙做了一件自己不喜欢的事……然而事情总是可以解决的。别人也不会因为一件小事,有太多的想法。
4、学会自爱,提高自信
遵从己心,相信自己,不要过多地在意别人的想法,因为你永远也不可能讨好所有人。即使你获得了别人再多的好评,但这不是真正的你,学会自爱才会体现你的价值。
不必时常和别人做比较,接受并且更爱自己,像对待良师益友一样,善待自己。有时间不如去做一些喜欢的事,保证充足的睡眠,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自信的人才是真正被人喜欢。
灵栖心理
灵栖心理咨询中心是文安首家科学专业心理健康服务机构,为企事业单位及个人提供专业的心育培训和心理咨询服务。
主营项目:青少年成长性问题(自卑、厌学、注意力训练、考试焦虑、同伴交往、环境适应、生涯规划等);亲子教育;自我探索与成长;婚姻情感;各类神经官能症(神经衰弱、焦虑症、恐怖症、强迫症、抑郁症、网络成瘾等)。
开展形式:
个体咨询、主题讲座、心理测试、心智成长训练营等。
张焕婷:浙江师范大学心理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河北省心理咨询师协会会员,从事心理工作8年,专业、经验丰富。
王振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河北省心理咨询师协会会员,省级心理学教科书编纂成员之一。
贺兰亭: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河北省心理咨询师协会会员,经过专业心理学培训,对青少年及婚姻情感有独特见解。
薛红楼: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河北省心理咨询师协会会员,社区心理咨询导师,擅长家庭关系、婚姻情感等。
王晶晶: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河北省心理咨询师协会会员,沙盘治疗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