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百年的中秋味道人民资讯

「本文来源:廊坊日报全媒体」

狄家糕点后厨房,狄松涛(右一)和员工们正在制作月饼。

坐落在文安县苏桥镇一隅,传承着百年技艺的老字号糕点铺子——狄家糕点在当地知名度颇高,深受居民喜爱。狄家糕点制作技艺于年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9月10日,记者来到文安县苏桥镇,走进狄家糕点后厨房,有幸见到了正在制作传统手工月饼的第五代传承人狄松涛。

“甜蜜”事业五代坚守

狄家糕点由狄松涛的祖辈创于年,传到狄松涛手中,已是第五代。历经岁月洗礼,糕点味道始终如一。

初秋的清晨,“狄家”老店门庭若市。临近中秋,老店飘出阵阵月饼的香味儿。

环顾老店四周,柜台上摆满了老式月饼、酥皮月饼、宫饼等各式各样的月饼。“传统手工月饼手艺是从祖辈那传承下来的。店铺开了百余年,对于月饼,我有着挥之不去的情怀。”狄松涛说。

在苏桥镇,中秋团圆绝对少不了狄家月饼,这是一种默契,是一种习惯,更是家乡的味道。

关于狄家月饼还有一个感人的故事。时光追溯到年,时遇灾年,粮食欠收。眼看就到中秋了,月饼的销售季马上到来,但连肚子都填不饱的人们哪买得起白面做的昂贵月饼。

时任狄家糕点掌柜的狄宗信想了一个办法,用小米磨面做成月饼,并低价出售,这样既能让人们吃上月饼,又不用花太多钱。如此充满人情味的月饼,刚一上市就被抢购一空,本就家喻户晓的狄家糕点获得交口称赞。

工艺考究匠心传承

吃饼容易制饼难,每年从动手制作到第一块月饼出炉,要花上足足15天。传统月饼的配料非常讲究,多年的手工月饼制作,让狄松涛对复杂的工序熟记于心,熬糖浆、制馅料、搓面团、制作成型、烘焙烤制……

狄松涛手工搓馅约40分钟后,馅料被搓成一个个小圆球,再将已搓好的面团分成一块块。把小面团手压成圆形薄片,把馅料球放在面片上,捏着面片的外侧,从下往上边包边搓捏,面片扭合于球形顶端后,再翻转球体,从上往下搓捏调整饼皮,直至厚薄均匀。

将包好的面团按压在木质模具中,运用恰到好处的力度将模子中的面团磕出来,印好图案花纹的大月饼便平稳落在大烤盘上。狄松涛说:“制作传统月饼的木雕饼模,一旦使用力度不当,就会导致饼皮黏在模子中,这其中的奥妙全凭师傅多年的经验积累和对力度的严格把控。”

等待出炉的过程中,香甜的味道慢慢从烤箱内飘出,冷却过后,月饼颜色金黄。咬上一口,齿颊留香,甜度适中,让记者禁不起想起了儿时对月饼的馋嘴以及喜爱,那是一段“甜蜜”的往事。

月饼如人品质为上

临近中秋,每天清晨一开门,络绎不绝的顾客就登门了。狄家月饼之所以受欢迎,得益于它传承百年的品质。

“我们制作月饼用的枣泥、山楂等馅料,都精选于自家承包的枣树林和山楂林,以保障馅料最原始的味道。”狄松涛说,除了制作手艺考究,多年来,为了保证品质,无论价格如何波动,狄家月饼只用最好的原料。

这些天,狄家后厨忙得不可开交,很多客商提前预定了月饼,或是作为送给亲朋好友的佳节礼品,或是销往全国各地。

当地居民马松告诉记者:“吃的不仅是月饼,还有情怀!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前我都来买,送给亲朋好友。”

“从9月10日开始,月饼的销量就起来了。每天早上6点就开门,每天营业额在4万元左右。”狄松涛说。

岁月匆匆逝去,不变的是狄家手艺人的匠艺、匠心。“坚守传统技艺,不断提升自身的品质,加强创新,把狄家传统月饼发扬广大,是我的最终目标。”狄松涛信心满满地说。




转载请注明:http://www.wenanzx.com/waxw/1303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