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面小蓝字‘’文安动态“快捷免费
黄童白叟望霖雨,霖雨先施莫自赊。
并亲临唐太宗所书的汉文帝《劝农诏》,全文如下:
“道民之路,在于务本。朕亲率天下农,十年于今,而野不加辟,岁一不登,民有饥色,是从事焉尚寡,而吏未加务也。吾诏书数下,岁劝民种树,而功未兴,是吏奉吾诏不勤,而劝民不明也。且吾农民其苦,而吏莫之省,将何以劝焉?其赐农民今年租赋之半。”
诗、诏写完,将御书赐予直隶巡抚李光地,李光地又转给文安知县杨朝麟,命朝麟将这两篇御书墨迹摹刻立碑。当日,康熙帝就驻跸清河北岸“古柳成列,佳气郁葱”的苏公祠旁。
后来,在县内士民的请求下,杨朝麟又组织工匠在皇帝驻跸之地建起一座亭子,将御书碑放进亭内,名曰“皇恩亭”,当年农历十月竣工。这是文安县最早的皇恩亭,其方型顶部同后来为乾隆御书碑所建的皇恩亭的圆型顶部大相径庭。可惜的是,康熙帝的皇恩亭到乾隆时已经倾圮,人们便又在主簿衙门东侧为康熙帝的御书碑修建了一个简易的御书亭。
一个封建帝王巡视河坝,驻跸村镇,并颁行蠲赋免租之谕,作诗临诏,在当时来说,确实是件前所未有、盛况空前的大事,因而“白叟黄童欢声动地。”(康熙四十二年本《文安县志?皇恩志》)扈从官吏李光地、钱晋锡(顺天府尹)、朝琦(河道分司郎中)、郎廷栋(霸昌道副使)等无不赋诗为文,颂扬圣德;以杨朝麟为首的文安文人“莫不操觚染翰,摅写悃愫,歌咏圣泽。”(引文同上)当时收入康熙四十二年本《文安县志》的42人所作的5篇颂文和44首诗词,洋洋万言,构成了《皇恩志》的全部内容,整整占了全书首卷(即第一卷)的篇幅。其中绝大多数诗文都是颂扬“皇恩浩荡”的逢迎之作,只有极少数诗作不落巢臼。兹仅将文安文人陈仪(当时还是举人)、宿宓(秀才)2人的诗作分录如下:
胜地曾经翠辇游,云亭长此镇中流。
为酬大泽应名雨,兼祝丰年已报秋。
岸柳风生红蓼水,稻花香满白鸥洲。
河干便是缑山岭,遥望华旗天际头。
苏公堤畔庆宸游,御制诗篇亭上留。
波晏长渠奠左辅,澜清大野护邑州。
川流新涉舟航利,恺惠频敷闾里周。
快睹臣工同纪盛,稔知河伯效施柔。
在众多的诗作中,有些诗句描写了皇恩亭的秀美环境、建筑风格和碑刻书法等内容,写得优美动人,故撷取几例:
“云亭三面水潺潺,佳气氤氲近日边。”
“槛外清溪流,阶前绿草萦。”
“朱椽矗立水迢迢,百尺彤亭南向高。”
“营室峥嵘映紫微,盘龙绣柱发光辉。”
“四维八柱俱乾象,绿字丹文尽露濡。”
“高阁当中题御碑,银钩铁画森然垂。”
对于如此盛况空前的大事,民国重修本《文安县志》却只字未提,以致文安县建国后第一部社会主义时期的新志也遗漏了,大有湮没的危险,故为此饶舌。
第三个来苏桥的至尊就是乾隆皇帝了。
乾隆三十二年(年)、三十五年、三十八年和五十三年(年),乾隆帝曾先后4次巡视文安堤工,每次都为堤工赋诗1首,题目依次为《阅文安堤工》、《阅文安堤工叠旧作韵》(有夹注)、《阅文安堤工再叠旧作韵》(有夹注)和《阅文安堤工三叠旧作韵》。民国本《文安县志?艺文志?阅文安堤工三叠韵》中有3首(见《文安县志译注》下册,页至页),漏掉了《阅文安堤工叠旧作韵》(有夹注)1首,《日下旧闻考》有录。
这4次巡视文安堤工,乾隆帝至少3次来到苏桥,并且每次都赋诗,每次赋诗还不只1首,足见乾隆帝对苏桥的钟情了。第1次(乾隆三十二年)作《苏桥杂咏》诗4首;第2次(乾隆三十五年)作《题苏桥》诗2首;第3次(乾隆三十八年)又作《苏桥杂咏》诗4首。共计10首。诗的内容主要是对圣祖康熙帝在苏桥所留遗迹的瞻仰和凭吊。兹仅录4首:
《劝民诏》是汉文为,唐帝书之念在兹。
临赐抚臣示明训,敢忘继序仰风碑。
碑亭左侧有书斋,点缀轩窗致颇佳。
偶尔经过解缆去,费如许为不纾怀。
碑亭赑屃勒宸章,每过屏营敬读详。
绨几问谁副洒笔,只宜唐汉两文星。
左傍行斋有数间,开窗绿水俯潺湲。
虞孤泛埽殷勤意,小坐聊消片刻闲。
在这3次来苏桥时,乾隆帝每次都依照康熙帝《巡子牙河建坝》诗的诗韵赋诗1首。其《恭依皇祖阅子牙河诗韵》(有序,略)云:
滹沱至此号姜牙,傅会从来记载家。
北界地高南界下,八分水带二分沙。
筹防沃土资堪黍,庶免村人叹作鰕。
碑仰行间将字里,爱民肫意缅怀赊。
《再依皇祖阅子牙河诗韵》(有夹注,略)云:
谩议滹沱讹子牙,一家秦赵讵殊家?
麦因淀润才出土,柳偃堤风欲卷沙。
筹画当年仰疏瀹,闾阎今日利鱼鰕。
观民要为安民计,咫尺穹碑法岂赊?
《三依皇祖阅子牙河诗韵》(有夹注,略)云:
束溜沿河有锯牙,经村因遂属姜家。
入清本是东归海,隔运都缘西挟沙。
堤外资耕黍与稻,水中任取蟹和鰕。
屡巡总为苍生计,绳继无遑企迹赊。
乾隆帝4次来文安阅堤工,除了留下上面介绍的诗作外,还留下两个古迹:一是望洼楼(即皇恩亭),二是苏桥行宫。
望洼楼位于苏桥与崔家坊之间的千里堤上。相传乾隆帝阅文安堤工驻跸在大清河里的龙舟上,某些官吏对文安被水的灾情欺瞒不报。有个老秀才欲诉无由,便在龙舟前跃身跳入水中。皇帝立即命人把老秀才打救上来,发现身上有一个封闭很严的信札。拆开一看,上面写着“请主上登堤向南一望”9个字。乾隆帝便命人将龙舟靠岸,登上大堤一望,只见一片汪洋,于是顿生恻隐之心,挥笔赋诗。并建楼于此,名为“望洼楼”(即皇恩亭),这是文安第二个皇恩亭。此亭建在何时?碑文上有几首诗,排列顺序如何?至今没有找到具体的文字记载。年春,笔者专程去皇恩亭对碑文进行考察,发现御碑四面摹刻的正是乾隆帝4次阅文安堤工时所作的4首诗作御笔。如果按时间顺序将这4首诗分为第一、第二、第三、第4首诗的话,那么碑的正面是第1首,背面是第2首,右面是第3首,左面是第4首(四面碑文只有背面磨损太多,只留下几个字,可能是前些年御碑倒在池塘边,被村民当作砧石的缘故。其它三面的字迹均依稀可见)。从这4首诗的写作时间也可以推断出,此皇恩亭大约是在乾隆三十二年至五十四年(—年)之间建立并勒石立碑的。到同治十二年(年),此亭又进行了重修。到新中国建立后的“文革”时期,亭及碑座都遭到破坏,御碑倒进池塘边。年,崔家坊村民才筹资仿照原样修复重建。
乾隆苏桥行宫建在清河北岸的长村街(疑指今下码头长街)中间,它创建于乾隆三十二年,是直隶总督方观承和文安知县冯履咸申请帑银修建的。乾隆帝四次阅文安堤工,究竟哪次驻跸此行宫,居住多长时间,尚不得而知。到民国时,苏桥行宫倾圮,成为隙地,仅存旧迹。
三
苏桥大街路北有观音寺,又名悬梁寺,以梁柱悬于空中得名。其殿庑门垣弘巨,建筑风格独特,此寺历史悠久,据说是唐代创建的,明代万历年间重修过。清康熙年间,文人陈仪曾多次来此下榻,知县杨朝麟迎鸾驾也来寺巡视过。在知县的支持下,主僧照珠于康熙四十一年在寺中又募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大悲阁,由陈仪为之作《苏桥观音寺募建大悲阁疏引》,大悲阁工竣,人们登上高阁,“俯樯帆之如林,览闾阎之扑地,鹤上北渚,渔市南廛,其与江淮之间风景何如也?”(陈仪《苏桥观音寺募建大悲阁疏引》)
清同治年间,又重修观音寺,有仁和吴公碑记。民国初年,因地界与霸州相连,观音寺被霸州人越界侵占。苏桥的秀才杨振龙挺身而出,走县衙、下津卫、上京城,向县官、津海道、顺天府控告此事。最后疆界得明,观音寺又重新回到文安县苏桥镇管辖之中。但杨振龙却不幸殒命,令人痛惜。
苏桥上房西有一座竹溪精舍,是苏桥人在清光绪初年为程仁恩善人修建的。
程仁恩,字竹溪,安徽休宁县人,太学生。他年老无子,乐善好施。同治九年(年),他听说北直隶闹大水,便带上家中所有的积蓄来北方义赈。主要奔走在重灾区雄县、文安、大城、保定(今新镇)四县之间。他亲自检查户口,散发钱米,捐献棉衣,施舍棺木,千方百计地救济灾民。特别是对文安县灾民,更为加意:除了上述施赈项目外,还置办馒厂,施种牛痘,设立义学,补助寒士赴考川资,修筑千里堤等,一年之中,助钱达余吊。第二年,他又变卖家中所有房屋财产,毁家散赈,把自己一生的心血都奉献给灾民。并在苏桥安了家,“不复思方井矣。”人们经常看到他蓬头垢面,两手如铁,衣衫褴褛地往来于名公巨卿之间,像僧尼化缘那样,把所“化”来的款项都用以周济灾民。一年冬初,他破衣烂衫地拜见了肃毅伯李鸿章,李给了他80两白银让他购买冬衣,他只用了一吊钱买了一件破棉袍,其它都用于放赈。只见他寒冬冒着风雪,酷夏顶着烈日,马不停蹄地奔赴受灾各村,出没在冰天雪地或惊涛骇浪中,几经遇难,却屡屡脱险。他自己生活非常俭省,每天都是粗茶淡饭。别人送给他鱼肉,他拒不接受;看人穿着华贵的衣服,他总是避开。在文安七、八年,他百计经营,施舍不下数十万吊钱,文安人赖以存活者不计其数。人们感恩戴德,称他“善人”,为建生祠,他坚辞不让,因而改为“竹溪精舍”。
后来,程仁恩病故,就葬在苏桥北边。竹溪精舍一直保存到20世纪40年代。人们过精舍之门,都津津有味地传说着当年程善人破衣烂衫地去各村放赈的情景,还买鱼放生,祷告善人死而复生。可见人们对他的眷念之情。
由程仁恩、严作霖、陈本荣等慈善名公推重的苏桥本地人杜恩绶,也是备受人们尊崇的乐善好施、热心公益的楷模。从同治初年到光绪十一年的20多年时间里,或筹款襄助修缮苏桥土城(辟东、西两门),防止水患;或创办团练,保一地平安;或修千里堤,改筑沧浪淀堤,修闸灌田;或建义塾、创立崇实文社,兴办教育,培植士林。种种善举,不一而足。同治六年(年),盐枭等匪并起,地方不靖。杜公首倡创办团练,修筑寨墙,设防筹饷,措置得当。附近各村均被匪徒蹂躏殆遍,惟独苏桥一镇赖以保全。特别是每遇河水盛涨,杜公总是昼夜守护堤防,规划地势,指陈利弊,多适机宜;每遇洪水泛滥,饥民遍野,杜公总是仗义疏财,全力以赴,赈济灾民。同治十六年(年),大病未愈的杜公,仍然一如既往,与同镇士绅靳诗桥、穆魁吾一起,和衷共济,各尽所长,共同襄办地方公益。至今为人们所称道。
杜公的两个儿子都很出名。长子心田充任县北二区警董,遵令创办警察,成绩风纪为全县之冠;次子良田,法政专门学校毕业,以劳绩累进知县、直隶州知州,升京师高等审判厅推事,建议兴复海军及司法独立,革故鼎新,名播中外。
苏桥大街上还有一些公署,如主簿衙门、河厅、修堤总局、北一区警察署和防汛指挥部等。主簿衙门可不是宋代为苏洵修建的,因为那时还没有县主簿驻守重镇的先例,到了清代才有这种制度。苏桥是文安县两个(另有胜芳)有主簿驻守的重镇之一。清代中、后期,又有两个县设同一主簿的情况,如文、大主簿,文、霸主簿等。文、霸主簿就驻苏桥主簿衙门,亢如坦、孙鹏万、蒋承烈先后任文、霸主簿,都在主簿衙门办过公。还有河厅,在苏公祠西侧(民国时改为清河第九段分队长办公住所),清末民初时,两县合簿与河厅共同主管当地的水利工作。修堤总局是李鸿章派委监修千里堤设立的。清同治十三年(年),从崔家房(坊)以上至十王堂,择险兴修;崔家房(坊)以下至格(隔)淀堤两水夹堤,无处使土,改修月堤,兼修又千里堤。光绪十七年(年),又加固重修西起烹儿(澎耳)湾周奎埝,冬至三滩里格(隔)淀堤这段千里堤。这两次大规模修堤的监修官员均驻修堤总局。民国时的北一区警察署设巡官、书记、巡长、警士,后来,这里改为水上派出所,以维护本地区的社会治安。新中国建立前后,苏桥还是文安县防汛指挥部中心。年6月,文安县在这里建立了以副县长李泽民为主任,武装部副部长李树成、水利局局长王国华为副主任的防汛指挥部。直到年,防汛指挥部才移至王村。
抗日战争时期,首届中共文安县委成立,苏桥划归为五区。年4月底,中共三、五地委书记马载、组织部长翟进阶、宣传部长董汝琴(女),受中共北方分局和冀中区党委之命,在苏桥建立战委会,马载任书记,公开名称是战地服务团。三、五地委还以“青塔书店”的名义作掩护,在苏桥开展建党建政工作,先后发展刘士棠、靳中林、丁全英、安英烈、安承惠等为共产党员。三、五地委离开后,安英烈于年初建立苏桥党支部。年7月华北地区连降暴雨,海河流域各河系洪水猛涨,日寇不顾人民的死活,在苏桥土城东、西两门外的大堤上各扒口门一道,奔腾咆哮的洪水涌入文安洼。村西口门很快冲成大坑,口门外2里多的西南洼淤成大沙滩,至今犹存;村西口门大水进了街,关帝庙被淹,所冲成的马场大坑,后来建了扬水站。
解放战争时期,苏桥先划归为文安八区。年5月,在支援胜芳第一次保卫战中,苏桥等地成为供应站和转运站,为胜芳保卫战作出了贡献。10月,文安县在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中,苏桥等村为示范村,他们的经验推广到全县。年3月,苏桥划归为霸县,年6月划归新雄县新镇市一区,年3月又划回文安九区。新中国建立后,苏桥先划为文安五区,后又改为三区,到年单独建乡,年并入东方红公社(驻新镇),年独立为公社,年改社为镇。至今,苏桥一直是文安商贸重镇。
四
早在北宋时期,苏桥就以其地处宋辽边境、水陆交通要冲、靠近霸州榷场的独特地理位置,成为贸易往来的重镇之一。水则帆墙林立,陆则车马喧阗。百货杂陈,商贾云集,一派繁华景象。明清时还一直是商品交易的集市。后来,苏桥曾分为文安街、霸州街。民国期间发展为民生、民主、团结三个村,人民公社化期间又分化增加了农工村。长街上店铺接连,鳞次栉比,商贾云集,昼夜交易,呈现出一派百业兴旺的繁华景象。街上的大小生易号称家,主要是杂货铺、药铺、饭馆、当铺、客店、钱粮行、估衣行、锅铁店,还有菜店、肉铺、鲜货、糖果、赁货铺等。商品五光十色,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给。清末民初的斗行、船木行、干鲜行、瓜菜行等四大行远近闻名,尤以斗行最盛,分为四大家,家家生意兴隆。广胜德杂货铺、广义兴药铺、隆兴成糕点铺、义顺居醋酱坊等,更是百年老字号,货真价实,享誉四方。这些老字号铺坊,以义顺居醋酱坊最为典型。
清康熙四十五年(年),山东广饶县连年遭灾,身怀制作醋酱等技艺的刘、曹、张3家亲友,从广饶徒步赴京城,打算在京城创办醋酱坊养家糊口。他们沿着“山东大道”,走到物产丰富的水陆码头苏桥,3家一合计,便打消了去京城的念头,选定了这块得天独厚的风水宝地。他们在苏桥中心大街北侧租用了3间民房,办起了醋酱作坊。3家合伙经营,都希望以信义为本,生意顺和兴隆,故取名为“义顺居”。义顺居是一个店坊合一的生意,主要生产和经营
醋、酱油、酱菜、小磨香油和黄酒等。3家齐心协办,合衷共济,以严格的管理、高超的工艺、醇厚的质量、低廉的价格和优质的服务赢得了信誉,生意很快地发展起来。到年“七七事变”前夕,义顺居醋酱坊已发展到拥有6个车间、千余口大缸、年产各种产品30多万斤的大作坊,产品畅销百里之外。并在北京崇文门外北岗子大街、霸县煎茶铺和新镇、大柳河等地均设立了集市门市部,在雄县的赵北口、本县史各庄还设立了分坊,年产总值达元(银元)。山东老乡路过此地,多在店内留宿,因而“义顺居”也叫“山东老店”。醋酱坊顾客盈门,生意兴隆,名扬冀鲁。
义顺居醋酱坊从康熙年间开业到年与文安县供销社醋酱厂公私合营,6代相传,直到最后一任掌柜刘其昌(后任县政协委员、县工商联主任),沿袭了年。他们部分工艺被北京六必居采用,沿续至今。传说清代豪杰黄天霸专程从河间徒步到义顺居采买酱菜,所带的钱不够,打了一个欠条。这张欠条一直保留到解放初期。
此外,苏桥的传统小吃也久负盛名。陶玉海、张少泉的脱骨鸡、马家的吊
炉烧饼,郭家的糕点,韩庆云的熏肉,张家炸果子等,堪称一绝。有的工艺还传入天津南市食品街,成为享誉中外的传统食品。
苏桥的印刷业也很出名。民国时期辛集人张歧山在街中创办了歧山石印局。据老人们介绍,刘秉彦司令领导的八路军十分区的第一张布告就是在这里印发的。据说印了7天7夜,装了3卡车。刘司令还给这个石印局书赠了一块“革命功臣”的匾额。
五
优美的地理环境和悠久的历史渊源也给苏桥带来了教育的兴盛和文化的繁荣。上面提到的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的苏洵和至尊显贵朱棣、玄烨(康熙帝)、弘历(乾隆帝),还有僧人照珠、善人程仁恩、杜恩绶以及陈仪等一大批歌咏苏桥的文人,都使苏桥古镇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这种文化氛围蕃息出苏桥教育和文化的兴盛。
清末以来,善人程仁恩、杜恩绶创建的义塾和崇实文社,培植士林,文风丕振,士人称颂;清河南北,福音堂、天主堂分别创建了男、女国民学校两所,四所学校隔河相望,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学子;镇东菩萨庙后,士绅刘士瑜、杜良田发起劝募筹建的全镇第一所高等小学校,拔地而起,设备齐全,为苏桥培育出大批人才。
苏桥还有关帝庙、药王庙、三官庙、菩萨庙和火神庙,与上面提到的苏公祠、皇恩亭、行宫、观音寺、大悲阁、竹溪精舍等建筑,后先辉映,形成苏桥特有的庙宇文化。每到庙会祭神,锣鼓喧天,热闹非凡。特别是被誉为苏桥三件宝的戏楼(有东、西两座)、牌坊与文昌阁(苏公祠俗称)等著名建筑,成为古镇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还有至今盛行不衰的各种花会,如狮子会、扛枪会
、小车会、登云会、杆会、灯会等等,都是生长在这块土壤上的一朵朵民间艺术的奇葩。每年春节的摆会,至今还保留着传统的隆重仪式:把十几道花会串联在一起,沿着大街小巷游行一周,轮番表演,几百人的表演队伍像一条彩色的长龙,蜿蜒行进,幡旗飘舞。围观的人们你拥我挤,人头攒动。场面蔚为壮观。
斗转星移,岁月流驶,朝代更迭,沧桑屡易,当年苏桥那些远近闻名的古迹、庙宇,今天几乎荡然无存。然而,今天是昨天的延续,昔日的圣君明主和名贤往哲的圣泽遗踪、流风遗韵却永传后世,不断激励昭示着后人。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苏桥人民传承着昔日的文明,正以新的资态继往开来,发奋进取,自强不息。苏桥也正以崭新的面貌向世人展示:林立的厂房,喧嚣的车队,望不到边的工贸小区,充满现代气息的集贸市场,书声朗朗的学校,均以各自的风采,构成一支庞大的交响乐团,演奏出最新最美的古镇新歌!
欢迎提供新闻线索和各种视频、照片等素材。
广告招商电话
投稿方式:
1、直接将图片和文字发送到本平台。2、邮箱:
.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