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
——习近平
要为人民做实事
在习近平的信念坚守和艰苦努力下,年7月中旬,一个容量约8立方米的沼气池建成了。可习近平怎么也高兴不起来。输气管接好后,不知为什么就是不出气。
瞧瞧沼气池里,水位在上涨,不断有水泡往上冒,下面一定有气呀!看看池壁,没有发现漏水漏气;拆开输气管,管子也没问题······习近平满头大汗,反复检查着。
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是不是导气管堵了?问题最终锁定在了导气管上。习近平找来一根铁扦子捅了捅,没反应,又用力捅了下,一股粪水立即喷射出来,溅了他一脸。哧哧的出气声紧接着响了起来。
习近平用手抹了一把脸,顾不上洗,重新接好管子,打开沼气灶,轻轻擦燃火柴,“呼”的一声,期待的一幕出现了:灶台上蹿起约一尺高的火焰,轻盈地舞动着。
成功了!消息迅速传遍了整个村子,传到了公社,传到了县里,人们从四面八方赶了过来,争睹这神奇之火、洁净之火······
这是延川县第一口试验成功的沼气池,也是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沼气不过秦岭”的谬言不攻自破了。
群众亲眼看到用沼气点灯、做饭的效果好得很,建沼气的热情一下上来了,纷纷说:“今后再也不用熬煎烧的了!”
试验成功引起了延安地委和延川县委的重视,延川县委提出了力争年全县实现沼气化的目标。然而,缺人才、缺技术成了发展沼气最大的障碍。地区和县里决定,正式派考察组赴四川“取经”。
年12月,冠以“延安地区沼气学习团”的考察小组启程了。考察小组一行七人,身兼延川县沼气办主任的北京支延干部张之森是领队,习近平是其中一员,还有延川县关庄大队的北京知青黑荫贵等。
路上,大家都很兴奋,期盼能学到真东西,取得“真经”,解决老百姓的烧柴、点灯问题。但到底怎么学才能学到“真经”,谁心里也没有底。
习近平想到一个办法。到达四川后,习近平把他想到的问题一一列了出来,提出把学习的关键点放在如何保证沼气池不漏水,能承受一定压力,而且要一次试水成功上。因为水一旦进去了,要弄出来很费劲,而漏水就等于沼气池报废了。
考察是在比较两地的相同与不同中开始的。土壤含沙量大的怎么建,土壤含沙量小的怎么处理;进料口、出料口怎么设计,怎么密封;等等。石砌的、砖砌的、土挖的······从沼气池建造到沼气的制取,各种土壤相对应的建造办法和技术要点,都被详细地记录下来。这些记录,后来被编成一本小册子,分发给各个培训点,成为之后延川县大办沼气的培训教材。
白天考察,晚上总结,是他们不变的节奏。他们交流一天中所学到的新知识,梳理考察记录,标记还没有弄懂的地方,以便第二天考察时更有针对性。每到一个沼气池,他们都搭上梯子下到里面看。
沼气的利用也是考察的一个重点。看到四川沼气运用的一些小发明,比如自制的塑料小开关、水压显示器、灯具、灶具等,习近平总想着带一个样品回去,看能不能仿制。
四川省沼气办的工作人员看到他们认真学习的样子,说:“你们老区人真能吃苦,你们是真学。”
考察的过程伴随着危险。据考察组成员、北京知青黑荫贵回忆,结束大邑县的考察返回成都的途中下起了大雨,车子经过一段陡峭的山路时,突然打滑失控,来了一个度的掉转,一头撞在了山上。路的一边就是悬崖,大家下车察看时,不由得惊出了一身冷汗······
在40多天的时间里,考察组一口气跑了四川绵阳、广元等5个地区17个县,收获巨大。黑荫贵说,各种情况、各种地形的沼气池挖法建法都学了。
收获最大的还是习近平。黑荫贵说,考察时,看到一种石板做的手摇脱粒机,习近平就想着把制作方法带回去;看到烤烟种植收益高,他还考虑把烤烟引种到陕北。
考察结束要离开四川时,得知德阳县园艺场把柴油机改造后,用沼气做燃料带动发电机发电,习近平非常感兴趣。当时技术员李耀廷外出不在,习近平便和黑荫贵留下来等,直到拿到柴油机的技术改造图,才返回延川。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四川的风土人情也给习近平留下了深刻印象。一路上,他抓住一切机会了解民情社意,把沿途看见的好对联都认真地抄写下来,闲暇之时细细品味;路上遇到新鲜的事情就刨根问底,了解大千世界的方方面面。
办事之余,他在大雪封山时登上峨眉山,路狭山陡,十分艰险,下山后被当地群众尊为英雄。都江堰前,他体悟了做人做事的深刻哲理,多年之后仍有提及。
同行的黑荫贵感叹:近平是一个爱学习、爱思考,强调知行合一的人!
回到延川后,县委听取了考察组的汇报,立即决定推进全县沼气建设。由此,被称为“能源革命”的沼气建设在延川县迅速形成热潮。各种培训学习班办了起来。文安驿公社在梁家河举办沼气修建学习班,习近平担任主讲,负责传授技术。
新的建池技术出现了。梁家河缺少石料,人们以土代石,创造性地建成了土石结合池;用夯土代替水泥灌浆,梁家河每口沼气池的建造成本由40多元降到30多元。至年8月,梁家河运用这些办法共建成沼气池34口,解决了43户社员的点灯做饭问题,基本实现了沼气化。习近平也因此被评为延安地区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学大寨先进个人。
年8月22日,陕西省沼气利用推广现场会在延川召开,来自全省各地的代表参观了梁家河的沼气池,亲身感受到了沼气灯、沼气灶的神奇。在大会上,习近平做了题为《沼气要大办,政策要落实》的经验介绍。
截至年9月30日,延川县建成沼气池多口,15个公社均建有沼气池,47个大队基本实现了沼气化。
如今,梁家河早已通了电,但作为一种象征、一段历史,人们留下了习近平带领大家修建的第一口沼气池,旁边立着梁家河一块石碑,上面写着“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墙上有一幅以习近平带领村民建沼气为原型绘制的宣传画,两边写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八个大字。当年修沼气池时拓宽的道路,至今还在造福着乡亲们。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建沼气的经历对习近平的影响重要而深远。
15年后,已经是福建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回忆说:“我在陕北延川县梁家河村插队的时候,只不过是在全村搞了沼气化的科技活动,但却尝到了推广科技进步的甜头。家家户户煮饭不用柴,点灯不用油,乡亲们那种喜悦的笑容至今宛然在目。实践证明,科技与政治是紧密联系的。科技搞上去了,生产生活问题解决了,就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
30多年后,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到淳安县视察,专门去看了下姜村的沼气池,笑言自己是建沼气的“专业户”,要求把建沼气这件事办好,让群众真正受益。
要为人民做实事
从梁家河到文安驿,一个来回30多里,社员买日用品步行一次得花大半天时间。这个事一直让习近平惦记着。梁家河普及沼气后,他就谋划着给村里人办更多的事。
村子里有人会铁匠手艺,习近平想:“何不让他发挥特长,服务村民,为村民打农具、修农具?”于是,梁家河盖了一间打铁的“小车间”,成立了铁业社。
按习近平的谋划,铁业社实行定额管理,完成定额任务后还可获得提成。铁匠和农民一样记工分,免费给社员修理农具,额外制造的农具可以卖给县里的农副产品公司,增加集体收入。
这样做的好处也看得见,社员需要农具,不用跑到文安驿,直接到铁业社来就可以了。这方便了群众,降低了成本,节约了时间,让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据文安驿公社的一份统计报表显示,年这个铁业社共打制农具件。
按照这个路子,习近平想出了许多发展的点子。
他召集村里人开会,说:像煤油这种生活必需品,我们完全可以把文安驿供销社的东西拿一部分回来代销,然后再按单子定期跟他们结算。
大家一想,是这么个理儿。一两个人用毛驴车去文安驿拉回一些日用品,就免去了村里那么多人来回奔波。“近平的话说到了大家的心坎上。”大家觉得这是个好办法,都盼着尽快办成。
于是,梁家河很快就有了代销店。这个代销店基本备齐了社员需要的各种生活必需品,有煤油、火柴、肥皂、食盐、糖果等等。
按当时的管理体制,铁业社归县农副产品公司管,代销店则归县供销社管。“跟这些国营单位打交道,建立业务上的联系,我们村里人想都不敢想。”石春阳说,“都是近平去联系的,别看近平当时只有21岁,他这个人,心里装着老百姓,又有一股闯进。他克服困难,最终还是把事情办成了。”
对政策的把握,习近平很严谨。铁业社给村里人打农具、修农具完全免费。代销店也是非营利性的,先跟供销社赊账,把东西批发回来,原价卖给社员,一分钱都不赚,为社员的生活提供便利,这与当时的政策也不抵触。
“近平让铁匠打理铁业社,让有文化、会算账的石风兰管代销店,两人挣工分,不用下地干活。”石春阳说。这是一个明白账,表面看干农活的少了两个劳力,实质上是用两个一般劳力,换取了更多的劳动力。这一减一加,既促进了生产,又给社员办了实事。
接着,习近平在梁家河又先后办起了缝纫社、磨房、菜园。
磨房的钢磨是习近平用三轮摩托车换来的。这辆摩托车是北京支援延安的,延安把它分配给延川,延川县又作为奖品奖给了习近平,还有一辆吉普工程车奖给了孙立哲。人们没有想到的是,习近平觉得三轮摩托车不实用,就设法换成了钢磨、手扶拖拉机。
让人们感受最深的还是磨房建成后带来的好处。
以前村里人都是用石墨磨面。毛驴拉磨,一个人又得用笤帚往磨眼儿里面扫,又得忙着罗面,费时费力,半晌也磨不出多少面。
“机器这东西厉害,一百头毛驴也比不上它。”一台柴油机带动的磨面机,只需要一个人来操作,就把整个村子磨面的活儿都干了,又快又好。“这样,人力解放了,连毛驴也解放出来了,这些解放出来的生产力,都可以投入农业生产中。”石春阳说。
那个年代,农民靠工分养活自己。工分就是钱和粮。梁家河办起铁业社、代销店、缝纫社后,工分就变成“虚拟货币”,社员可以用工分换衣服、农具、日用品,甚至可以对冲抵账。这种内部搞活,对缺钱的群众来说,无疑是十分便利的。
还有一件事让乡亲们念念不忘——习近平带领社员打了一口甜水井。
在陕北农村,人们通常在河边挖个深水坑作为饮用水源。这样的渗水坑当地老百姓叫“泛水井”,人畜共用,很不卫生。要命的是一旦山洪暴发,泛水井就会淤满污泥,村民无水可吃。习近平跟村民商议,在村子中央一块较高的地方打一口水井。梁家河人回忆说,井挖到一米深的时候,需要人下去,习近平每次都抢着干,井挖好之前他就没穿过干净衣服。
现在梁家河家家户户使用的自来水,就来源于这口井。
梁家河很多人不识字,只知道受苦。习近平引导大家从武晖身上看知识对于一个人产生的影响。
在支部开会的时候,习近平说:“咱们大队像武晖这样想学习的人可多呢。年轻人如果不识字、不学习,以后是没有出路的。我们办一个扫盲班,把大家组织起来学习吧。”
这个提议得到了大家的拥护,社员们都积极参与。扫盲班很快就办起来了。习近平跟大家约定,晚饭后和下雨不出工的时候,就是扫盲班的上课时间。
习近平做了一些卡片,在上面写上简单的数字,如一、二、三、四-----,从认识这些数字开始,逐渐教一些常用汉字,如大、小、多、少、前、后、左、右-------,等村民把这些字学扎实了,再教更多的字。他的目标是让每个梁家河人都认识最常用的汉字,越多越好。
“拉话”也成了课堂。说到中外历史、人文地理,习近平是主讲;拉起趣闻逸事、民间传说,社员当主讲。
“你别小看这一村的人,也是人才济济,给他们场合,给他们环境,都是“人物”。”习近平说,“他们有很多让我敬佩之处。”在梁家河,许多人就是从那时开始喜欢上了看书。
往期回顾:
《梁家河》第一集:近平回来了
《梁家河》第二集:美味的酸菜
《梁家河》第三集:逃离
《梁家河》第四集:“北京娃村里娃”
《梁家河》第五集:修身
《梁家河》第六集:我就是一个农民
《梁家河》第七集:沼气专业户
学习路上
体验激发情感,行为改变认知,习惯积淀品质,从听开始,让阅读成为习惯,让书香为生活添彩!
12天,跟随“云警党建”,共听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12集广播纪实文学《梁家河》,用声音回顾梁家河几十年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追寻人民领袖的初心,感受激发砥砺前行的信心与力量!
记得每天在留言中点赞打卡发感言哦!来源:云警党建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