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天读完一本书之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上山下乡

扎根农村

七年知青岁月

各位同学大家好,我是李望成,今天我为大家领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由29位社会各界人士讲述了当年习近平总书记上山下乡,扎根农村基层的经历。

这次的受采访人为王宪平,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村人。当年的返乡知青,与村里人一起去文安驿公社把习近平等北京知青接回梁家河。

那个年代,考试交白卷、得“鸭蛋”很光荣,但是近平没有受那种社会风气的影响。他热爱读书,“痴迷”读书,每时每刻都汲取知识。那时候,整个社会文化生活匮乏,黄土高原闭塞而荒凉,待在屋里就是昏暗的窑洞,出门就是漫山遍野的黄土。近平在劳动之余读书,也是一种充实自己、让自己不至于荒废时光的好办法。

赏析:在那个轻视知识,贬低学问的时代,习近平同志顶着环境的恶劣,身体的疲惫,与书为友,颇有当年刘禹锡写下《陋室铭》时的豪迈之感,白日里与人民共同工作建设社会,夜里遨游知识之海,为自我赢得心灵上的满足。梁家河的老支书说:“他在梁家河待了七年时间,我就没见他离开过书本,放弃过读书。”

比如打坝,当时没有大型机械,挖掘机、打夯机全都没有,都靠人力把一层层的土铺好,再用很沉重的夯石把松软的土砸得紧密起来,这是强度非常高的体力劳动。那时候基本谈不上什么劳动保护措施,近平也没有手套,他直接用手抓住夯石的绳子,再用全身力气往下砸黄土,一天的功夫,他的手掌上磨的全都是水泡,第二天再干活,水泡就磨破了,开始流血。但是不管多累多苦,近平能一直拼命干,从来不“撒尖儿”(延川方言,本意是“耍奸儿”,即偷奸耍滑,偷懒)。

赏析:此处着眼于习近平同志在梁家河村中劳作的日常,全力以赴,不辞辛劳都是他认真工作的真实写照。正如他年回梁家河来,跟全村人说过的一句话:“当年我离开梁家河的时候,我就有个想法,如果将来我有机会从政,我要做一些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工作。”习近平同志从他知青下乡时期就坚定了实业兴邦的目标,造福百姓成了他一生的目标。

近平又说:“黑子,你说咱梁家河为啥穷?为啥吃不饱饭?就是因为土地太少了。这里打上坝,增加这么大面积的水浇地,以后梁家河的子子孙孙都会受益。咱说啥也得干成这个事!”

赏析:当习近平同志初任大队党支部书记时,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带领社员们在村里的沟口打了一个淤地坝,这是梁家河村历代先辈都曾经想过却从来没有人成功过的大胆计划,雨季大量的雨水经过整条山沟的汇聚最终经过这里,山洪的高强度冲击将村民们曾经的努力数次毁于一旦。习近平同志力排众议,挨家挨户的做工作,这句话只是当年习近平同志不辞辛劳劝说的万一,他一心为民的赤诚之心也浓缩与此。

席间,我们聊到陕西的方言和饮食,近平就问陪同的陕西省委书记赵乐际:“乐际同志,你能不能听懂‘酶酶’是什么东西?”

赵乐际说:“这个还真不知道。”

近平就解释说:“‘酶酶’就是馍馍,白面馍馍,也就是馒头,是延川县的土话。”

他又转过来问我:“黑子,咱们梁家河现在能吃上‘酶酶’了吧?”

我说:“现在生活好了,主食基本就是‘酶酶’和大米这些细粮,偶尔吃些粗粮。”

近平又问:“‘团子’(“团子”在延川当地特指一种在贫困时期用谷子皮、玉米皮掺到玉米面里做成的充饥食物)现在还吃不吃了?”

我说:“早就不吃了。”

他问:“那现在种了玉米主要干什么?”

我说:“少部分当粮食,大部分做饲料了。”

会餐结束后,近平跟我们几个告别。他嘱咐我说:“黑子,你要养好身体,多锻炼,回去以后代我向你老婆存英问好,还要代我向村里人问好。”

赏析:时别多年之后习近平同志来到延安,请阔别多年的老友吃饭,如数家珍的为陕西省委书记介绍了梁家河村的方言,还不忘关心如今村民们的生活,可见在七年的知青下乡生涯中,习近平同志完成了自己人生的一次蜕变,他从一个不会干农活,不会做饭的城里人转变为了一个真正了解人民疾苦,关心天下苍生的有志青年,而他也始终不忘给他留下了难忘记忆的梁家河村。

END

文字来源:求实读书社

图片来源:中国青年网

图文排版:求实团校新媒体中心

赞赏

长按







































北京治白癜风症状医院
白癜风的民间偏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wenanzx.com/waxw/8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