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静海静海区台头镇志建置第一章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专业医院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
历史上的台头镇政府办公大楼

第一节政区概要

台头镇位于天津市区以西40公里,静海县城西北20公里,处于北纬39°01′,东经°47′。大清河与子牙河两条国家一级河道从境内走过。镇区的具体位置为:东临静海县的独流,西接文安县的滩里,南望贾口洼的梁头,北连霸州市的辛章。台头镇地当文(安)、静(海)、霸(州)交界之处,为静海县的西北窗口。梁(头)-台(头)公路和西(西琉城)-台(头)公路至此为终点。

台头镇的台头和黄岔两个自然村都很大,而且相距只有1公里。搞公社化时,这两个村就是一个公社,其中每个村有4个大队。改革开放以后,两个村发展很快,已经连在了一起。大清河从中间流过,俨然成了一个完整的大城镇。

全镇面积56.6平方公里,下辖13个自然村,18个行政村。至年底,全镇共有户,人。其中土家族9人、回族7人、满族6人、白族2人、朝鲜族1人,其余为汉族。镇政府驻台头村南侧,大清河右岸之旁。台头镇逢农历五、十日为集日,俗称“逢五排十”,市场占地平方米。

历史上台头镇的台头、黄岔二村及一溜堡中的几个村和大六分的一部分属大城县,年并入静大县,次年,属静海县。

境内地势低洼,土质肥沃。大清河沿岸两大自然村雄踞于东淀大洼之中,子牙河沿岸11个自然村依傍在贾口洼北侧。历史上两洼常年积水,东淀洼盛产鱼、虾、蟹、贝以及蒲、藕、苇、菱,为名闻遐迩的鱼米之乡。当年的水路交通曾经十分便利,号称是(天)津-保(定)水陆的重要码头。乾隆皇帝曾三次下榻台头,盛赞此处为:“南有苏杭,北有台黄”。

20世纪70年代以后,水源渐缺,台头退出了水乡之列。

改革开放以后,这里开办了一些企业,村民们有些人到镇内或外地的企业打工,绝大多数则从事农业生产。传统的农作物以小麦、玉米、黄豆、红小豆、高粱、青麻等为主。以后天鹰椒曾被广泛种植,随之又被冷落。进入21世纪以后,棉花与大棚蔬菜成为种植的主体。西瓜是这里的品牌产品,畅销京津以及河北、东北等地。

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为万元,财政收入为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元。

镇内有初级中学2所,小学6所(其中有一所中学兼办小学),幼儿园6所。卫生院1所。

第二节归属沿革

台头是一方耐人寻味的土地。它本来端端正正地居于华北平原中央,可是在隶属方面,却一直被认定为边缘地带。古代如此,现代仍然如此。当初把它作为政区的边缘,与百里一县,一里方城的古制有很大的关系,与大清河也有一定的关系。而后来的归属划分,则是进一步从实际出发,基本上还要遵循历史的沿革。

春秋战国时期,台头地区先后隶属于齐、燕、赵三国。

据《史记·齐世家》和《燕世家》记载,春秋时期齐、燕两国相邻,以河为境。河是古代对黄河的专称,黄河以南为齐,以北是燕。这一时期黄河的位置大体上相当于潴龙河、大清河一线。台头地区在黄河(即大清河故道)以南,其地当属齐国。周惠王十四年(前年),齐桓公应燕庄王的请求,出兵北伐山戎,以救燕国之急。事成之后,燕庄王礼送他返齐,从雄县容城一带(当时叫临易,是燕的国都)出发,在将到沧州的时候,才发现送出了国境。按照当时诸侯相送不出境的礼制,齐桓公就把燕庄王所到之处割让给燕国。

从这件事不难看出:第一,两位诸侯连同大队人马,在经过“以河为境”的国界时,竟无人发觉。可见黄河在这一带支流漫衍,甚至连主河道也难以辨认。第二,齐桓公所以那么慷慨,恐怕和这一带到处是沼泽水泊,人烟稀少,难以开发有一定的关系。从此以后,南自沧州附近,北至大清河一线广大地区划归燕国。也就是说,台头地区从齐到了燕。尽管这种割让像是馈赠,但由于燕国过分衰弱,所以这一片地区实际上仍一直在齐国控制之下。

战国时,齐宣王八年(前年),齐军伐燕,攻占10城,台头地区重归齐国。燕昭王二十八年(前年),燕将乐毅攻齐,收复失地,台头地区再属燕国。赵孝成王十九年(前年),赵国以龙兑、汾门、临乐交换燕国的葛、武阳、平舒,台头一带属赵国。

到了秦代,全国统一以后,实行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此一时期,台头一带属钜鹿郡上谷地。

汉代,高祖五年(前年)在渤海湾西岸设置渤海郡,辖章武、东平舒、束州、文安等县。台头一带属渤海郡东平舒县。西汉末年,渤海郡一带曾发生过海侵。海水淹没了原是退海之地的台头一带。

魏晋时期,海水退后,静海县的先民开始在子牙河沿线较高的地方重新落户。台头一带仍没有先民活动。

隋唐时期,自平虏渠、大运河开挖后,带来了经济上的发展,先民的活动开始频繁起来,此时台头一带也还没形成村落。

北宋时期,宋辽对峙,大清河、海河、拒马河成了双方的界河。宋朝政府采纳何承矩的建议,实行塘泊政策,从泥沽海口(津南葛沽一带)到保州(保定),绵延里,开挖成一条由河网沟渠、淀泊水田组成的“水上长城”。这不仅限制了辽的骑兵大规模南下,而且也兼有屯垦水田的作用。此一时期,散居在台头一带的先民除了从事耕作之外,更主要的是兼有“鱼蟹荻苇之利”。台头人作为水乡渔民的形象,开始奠定下来。

元代,战争连绵不断。特别是北方地区战祸最重,不少地方百姓逃亡,城郭为虚,田地荒芜。至元代中叶,先民们为避战乱,逃亡到相对较平静的台头地区这一片水乡,从此建起村落。

明朝建立以后,从永乐年间开始,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明成祖将首都从南京迁到北京,这为北方的发展带来了机遇。明洪武、永乐年间,为了扭转河北一带凋敝的局面,采取“移民屯田,开垦荒地”的措施,从山西向河北等地大量移民。人们至今一直记得这样的民谣:“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台头村的先民主要也是来自山西,迁民使台头地区的村落初具规模。台头建村以后不久,黄岔建村。又过了一段时期,子牙河畔诸村也相继建立起来。

清康熙十二年(),台头、黄岔、坝台属大城县。子牙河沿岸其余村属静海县。

光绪二十三年(),台头、黄岔、坝台、一至五堡属大城县的辛章里,此时大城县共辖23里。子牙河畔台头镇属的其余村子属静海县。

中华民国二十年(),台头、黄岔、四堡、五堡属大城县第十区,即台头区。当时台头辖7村:台头、黄岔、四堡、五堡、辛章、王家堡、石家堡。一、二、三堡,大六分(一部分)属大城县第九区。其余各村属静海县。

年(抗日战争时期),台头、黄岔、一至五堡、大六分、沈家疙瘩、坝台,属大城县抗日民主政权的第七区,其余各村属静海县。

年6月,抗日民主政权冀中八分区调整区划,将大城县第六区的8个村,第七区包括上述台头镇各村在内的64个村,第八区的27个村,共99个村划归静大县。此时静海县还未正式成立,于是,这99个村暂由文新县代管。

年9月,静大县以大城县的七、八区为依托,正式成立,从而接管了原属大城县第七区的台头、黄岔、一至五堡、大六分、沈家疙瘩和坝台村。

人们常说,大六分村曾经分属静海与大城。按《大城县志》有关的记载来看,其上限至少在年,而下限在年6月。按《静海县志》记载,其下限为年9月,上限不可考。《静海县志》对本县解放的历程记载的比较详细,对刚一成立的新政权“静大县”十分重视。而此一时期的大城县国民党政权已经呈现收缩之势,对其北部的控制情况已经近于模糊。他们甚至于把县政府驻地暂放在台头,还自称是“流亡”,可见在他们的脑子里,台头这一片似乎就不属于他们管辖一样。由此看来,认定大六分村年9月归属静海的说法是可取的。

年春,静大县境域扩至静海县境西部。是时,全县下辖六个区,台头镇所辖各村为静大县第二区。

年10月,静大县易名静海县,台头镇转属静海县。

从抗日民主政权创立,到新中国建立,这一段时期,台头地区处于民主政权和国民党政权,两个政权并存的状态。实际上控制这一地区的是国民党政权。

年12月,建台黄市,属静海县5个市之一(5市为:王口、唐官屯、静海、独流、台黄)。此时静海另设17个区。

年3月,调整区划,全县有15个区和5个市,台黄仍为上述5市之一。

年12月调整区划,全县划为12个区,台黄区为其中之一。台黄区为第三区(一区城厢、二区独流、三区台黄、四区王口、五区子牙、六区陈官屯、七区唐官屯、八区中旺、九区马圈、十区蔡公庄、十一区砖垛、十二区良王庄)。

年8月1日,全县划为8个区,台黄并入第四区(王口)。(这八个区为:一区城厢、二区砖垛、三区独流、四区王口、五区东子牙、六区唐官屯、七区中旺、八区蔡公庄)。

年6月,在三区(独流)搞撤区并乡试点。次年8月全县设29个乡、镇和区级办事处,台头、大六分分别为25个乡之一。(2个镇:杨柳青、独流。2个办事处:中旺、蔡公庄。另有25个乡。)

年8月30日,全县划分为8个人民公社(简称公社),台头属旭升人民公社(即王口公社)旭升之称没有叫响,人们一直称王口公社。台头、二堡分别设为“管理区”,即台头管理区、二堡管理区。8个公社是:红旗(静海)、东风(独流)旭升(王口)、卫星(子牙)、钢龙(唐官屯)团泊洼(洋闸)、火箭(小甸子)、红色(杨柳青)。

年11月,调整区划,俗称“青静合并”,即青县全部村庄和大城县子牙河东部村庄并入静海县,全县划为14个公社。台头仍属王口公社。

年5月,青、静分置。全县划分为24个公社。台头从王口公社析出,成为台头公社。

年8月10日,大六分从王口公社析出,称为大六分公社。是年底,大六分公社改为二堡公社。

年,各级行政机关建立革命委员会,台头公社称台头公社革命委员会,实行党政一元化领导。

年1月始,全县27个公社、镇,政社分开,取消社、镇革命委员会,改称公社管理委员会和镇政府。

年,全县24个公社陆续改变“党、政、企合一”的体制,建立乡政权。台头公社于7月17日改为台头乡。

年6月30日,台头乡改为台头镇。

年9月合乡并镇,二堡乡并入台头镇。

台头镇在天津市的位置

第三节所辖村镇

一、基本情况

台头镇下辖13个自然村,即:台头、黄岔、南坝台、一堡、南二堡、中二堡、北二堡、三堡、四堡、沈家疙瘩、五堡、大六分、姜家场。

这13个村划为18个行政村,即:胜利、和平、民生、建设、幸福、友好、新力、义和、南坝台、一堡、南二堡、中二堡、北二堡、三堡、四堡(包括沈家疙瘩)、五堡、大六分、姜家场。

其中,台头村包括4个行政村,即:胜利、和平、民生、建设。

黄岔村也包括4个行政村,即:幸福、友好、新力、义和。

台头和黄岔,历史上一向并称,谓之“台黄”。清乾隆皇帝曾称“南有苏杭,北有台黄”。

在公社化时期,台头和黄岔所辖的8个村,是8个大队。那时候,这8个大队,即台头和黄岔两个自然村,就组成了一个台头公社。改革开放以后,习惯上人们还是称8个行政村为“大队”。

台头和黄岔,居于大清河两侧,台头镇其它的11个自然村,居于子牙河两侧。

在台头镇,最大的自然村是台头,单独即可称“镇”。最小的自然村是沈家疙瘩,它在行政上隶属于四堡村。

台头村始建于元代后期,第一户居民为刘氏,因此这里最初的村名是“刘家疙瘩”。之后,元末的一位武官郝宗密来到这里,打跑了常来骚扰的土匪。为了表示今后可以扬眉吐气的愿望,村名改为“抬头”。之后,逐渐衍化为“台头”。

关于台头镇这片地盘在没有人烟之前的归属,以及后来的沿革情况,可参考本书本章第二节。

台头村之名的由来与人有关,而黄岔村村名的由来,则是与水有关。

有人说,黄岔村的村名源自于黄河。历史上黄河曾几次北徙,最北也曾到过东淀大洼一带。但那时候,黄岔还没有建村。而且,那时黄河漫流到这里以后,并没有明显的河道,也就是说,作为黄河之岔,不是属黄岔村这个位置所独有。当然建村之时,人们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大事标榜自己,也在情理之中。

另一个说法是,源自于子牙河。从坝台到黄岔,过去有一条小河,正是子牙河之岔。后来小河没有了,而河影仍历历可见。

无论是黄河水,还是子牙河水,它们都是浑的,叫“浑岔”欠雅,于是就叫了“黄岔”。黄岔村的村名,最早用的是“汊”字,足以说明,这里就是因有河水的分叉而得名。

黄岔村始建于明永乐年间,比台头建村略晚。

黄岔村最早的先民有4姓:彭、胡、梁、康。4姓立村,此为乡间公论。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康氏家族,康氏先人宽厚仁慈,慷慨地送给后来迁入黄岔村的外姓人家每户半亩地,让他们得以安家立业。这一恩德之举,促使了黄岔村居民的稳定,加速了黄岔村的发展。康家德垂千古!

黄岔的4个行政村,也就是当初的4个初级社,都是由郝洪信起的名。

郝洪信社,在黄岔村的东南角,以前这一片的很多人不团结,经常发生一些小摩擦。分成初级社以后,要起个名,郝洪信说,就叫“义和”吧,希望大家以后别闹意见,和和气气。

义和社开了头,有人就还让郝洪信给另外的3个社起名字。

西南角的孙茂林社,群众团结,人心齐,好开展工作,于是起名“友好”。

西北角的郝耀升社,富裕户多,不少户是中农或地主,于是起名“幸福”。

东北角的郝禄芳社,这个社很乱,人心散,没有人愿意当领导,为使这种情况有所改观,取新建立之意,起名“新立”,后来人们觉得取“新生力量”之意更好,遂改为“新力”。

先是一个村分成4个社,后来是4个大队,再后来便是4个行政村。黄岔是这样,台头也是这样。

除了台头和黄岔之外,台头镇的其它各村,居于子牙河沿岸。其由来都与子牙河水有关。而其建村年代都在清代,远远晚于台头和黄岔两大自然村。

南坝台始建于清康熙年间,位置在子牙河右岸,相对于左岸的北坝台而言,它紧依子牙河堤坝建村,因此得名。按说靠近堤坝的村不少,别的村为什么不叫这个名字呢?这是因为,它的地理位置很重要。子牙河由南向北而来,到了这里来了个急转弯,突然向东插去。因此,闹水时这里是护堤打坝的鬼门关。平时,由于这里设有官府检查船只收缴官税的钞关,所以它又是经济上的一个鬼门关(详见本书第二十一章第四节“坝台三关”)而且,子牙河、大清河的船只转运,要在这里“倒坝”,因此人们不能不记住这个堤坝之台。

南坝台最早是张、李、傅三姓在此落户,三家对这里的特殊地理位置感兴趣。而一溜堡当中的一些村子,其建村过程在很大程度上与政府行为有关。

清代,为了防汛的需要,主要是为了防止东淀的洪水南浸,在河堤上设立了若干个铺房,供巡查水情的人们居住。有些铺房周围居民日渐增多,他们面对贾口洼广袤的耕地,便于求得生计,日久就慢慢形成了村落。后来,人们把“铺”改为“堡”,但仍旧称作“pù”

一堡,建于清雍正年间,最初这里是黄岔村的一个场,是黄岔村孙姓渔民晾晒苇箔的地方,由一户姓朱的人家给黄岔孙家看场。因此这里原名叫“孙家场”,后来改为“孙家堡”。有了其它各“堡”之后,作为先建村落的孙家堡就成了“一堡”。

二堡建于清雍正八年(),原名“北场”,这里是存放苇子的一个场地。

最初为段、王两姓在此搭铺居住,因此叫“二铺”。有了其它各“铺”以后,在二铺的上方,且先于二铺建起的孙家堡,就更加牢固地奠定了“一铺”的地位。二堡原为一个村,年改为三个,即:南、中、北二堡。

三堡村建于清雍正年间,最早的居民为李姓,以后唐氏成了该村的大姓。

四堡村约建于清乾隆五年(),这里原为黄岔百儿堂孙家的属地。

五堡村建于清康熙年间,最早的居民为杨姓,由谷庄子迁来。

大六分村建于清康熙年间。

姜家场村建于清乾隆年间。原名大六堡,因村北有姜家开的一个大苇场,于是改名为姜家场。

二、各村镇负责人

1、解放前

台头:清末民初时期的负责人为:韩俊杰。此人敬老怜贫,救急扶危。当了一任村长,赔出去几十亩地。村民们尊称之为“韩大爷”。

民国初年,村上的负责人为:郝茂亮。此人于民国16年()去世,村民们尊称为“茂爷”。

“七七”事变前,村上的负责人为:郝元珍。人称“老村长”。

事变后,村公所改为维持会,会长为:刘奎荣。此人死于年五月单五。副会长为:郝立玉。他一直干到台头解放。

黄岔:可知的有孙少臣、郝运臣(维持会长)、孙茂荣、李树仁、孙庆彬。

在实行保甲编制阶段,黄岔村分为六保半(台头分为十保半)。六保半的保长为:李树仁(兼村长)、汪梦正、郝玉瑞、郝广中、孙合如(半保)、孙翠峰、孙向田。

2、解放后

台头(一分为四之后):

胜利:申文珍、翟文造、韩义田、郝启江、郝夫义、郝亚建、郝锦凯、王树林、郝德功、郝德金、杨树枝。

和平:郝振太、郝义珠、郝义辰、郝连香、郝敏(美)明、郝连秋、郝介田。

民生:郝德金、郝德光、郝美珠、郝建才、张金岩、于建起、张金岩(二次上任)、郝启泉、郝玉夫、杨洪刚、郝桂文。

建设:翟品和(“拉抽屉”时期共产党干部)、王开太、王永禄、杜春华、翟世林、郝德印、刘金友、王金宝、刘金铎、窦家宏。

黄岔:(一分为四之前):

汪梦柱、、郝凤贵、郝喜芝、孙合才、吕炳西、邢福臣、王兆仲(王口镇朱家村人)、郝福来。

一分为四之后:

幸福:郝耀升、孙茂贵、孙宝友、邢增月、孙运起、孙运路。

友好:孙茂林、孙合清、孙寿春、丁顺洪、孙运太、郝国升、孙秋富、刘洪路、郝春忠。

新力:郝禄芳、郝喜成、郝禄振、邢维和、郝禄振(二次上任)、邢维和(二次上任)、郝禄江、郝禄生、张国华、汪少军。

义和:郝洪信、蔡同其、魏双来、郝志良。

南坝台:张禄峰、张宝水、张宝平、李增庆、张作东、张宝中、张宝平(二次上任)、张作善。

一堡:孙合义、刘永全、郑玉昆、刘久水、孙合顺、刘久海、陈连顺、张作岭、刘久山、张作峰。

二堡:(一分为三之前):

尹发文、郭维连、董世路、张瑞林、安梦龄。

一分为三之后:

南二堡:安梦龄、尹传茂、孙宝友

中二堡:李玉文、郭少临、郝响林、郭维庚、杨万红。

北二堡:董世路、刘玉汉、朱宝堂、孙金海、郑增秋、刘玉汉(二次上任)、刘玉环、冯金所、刘金勇。

三堡:赵万明、唐凤海、唐所有、东凤有、陈如同、郑全弟、陈如春、赵德胜、赵德禄、唐卫奎、张梦花、陈世海、唐世尧、唐玉清、杨万才。

四堡:罗瑞祥、孙景林、郝汉玉、沈富林。

五堡:杨锡柱、任友生、徐宝起、杨金德。

大六分:尹金才、孙连奎、尹金才(二次上任)、卢长云、朱广新、李文武、朱广新(二次上任)、李文武(二次上任)、强兆庆》

姜家场:王从胜、张福升、朱世昌、李福禄、强万清、姜守才、张景波、姜守勇、张林和、姜守海、康友金、赵胜阁、李东升。

来源

台头镇

版权声明

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原作者留言联系我们,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

静海本地生活资讯群

扫码加入,注明“静海人”

第一时间了解静海人最关心的信息

感恩您的信任与支持!

近期爆款文章……




转载请注明:http://www.wenanzx.com/waxw/97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