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你读书写字第天
延安城的变迁史(上)周国祥
我们现在每一个地方的名称,其冠名背后都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尤其是城市寨堡的名称还有一个特征,就是地名和国家建制行政军事的机关密不可分。有的随着行政军事机构署衙的搬迁,其地名也随着发生更移,比如陕北的延安,最早出现在西魏,至宋庆历年间的五个世纪内,冠名的实际地点变动了四次。SUMMER一、西魏延州、北周建制延州、延安县我们现在所称的延安古城,位于北纬36°35′,东经°28′。在这个两川交汇的地方,古代也是个军事要地。在战国魏惠王时期(公元前~年),曾设置上郡的高奴县。根据近年的文物普查证实,今延安老城东四里的尹家沟村有战国时期修筑的古城,就是其时高奴故城的遗址。唐元和时期(公元~年)所著的《元和郡县图志·关内道三》延州条记载:“延州,秦置三十六郡,属上郡。在汉为上郡高奴县之地,今州理即上郡高奴县之城也。项羽三分秦地,立董翳为翟王,都高奴,即其地也。”按《图志》的记载,延安城东尹家沟村存留的战国时期修筑的古城,就是秦、汉高奴县的故城遗址。秦末项羽“三分秦地”的时候,在高奴城设立诸侯国“翟”国,高奴城成为翟国的都城。秦汉时期,今延安城是陕北地区仅次于上郡的政治军事地方。三国曹魏开始,陕北成为游牧民族居住的地方。游牧民族居所飘忽不定,没有行政机构建制。直至北魏初的余年时间里,陕北地方是广袤的林牧区域。北魏时期,按照《魏书卷一百六·志第七·地形志下》记载,在今靖边县红墩界乡的白城子设立夏州,夏州又成为陕北地区的政治军事中心。同时,还设置东夏州。唐《元和郡县图志卷第三·关内道三》延州条记:“魏宣武帝置东夏州,废帝改为延州,以界内延水为名,置总管府,管丹、延、绥三州。”北魏宣武帝于延昌二年(公元年)设立东夏州,辖偏城、朔方、上郡,其中偏城郡管辖光武、沃野、三城。东夏州、偏城郡、广武县的署衙是在同一座城内。北魏永熙三年(公元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两部分,秦晋段黄河为两国的分界线,今陕北属西魏地盘。西魏的行政建制和北魏时期没有过大的变化,在陕北北部仍设夏州,在夏州东南部设东夏州。东夏州管辖偏城郡、金明郡、神水郡和文安郡,偏城郡下设置广武县、广安县、沃野县、义乡县,东夏州、偏城郡、广武县三级署衙仍然在同一城内。北魏、西魏的东夏州在今天的什么地方呢?唐《元和郡县图志卷第三·关内道三》延州丰林县条记:“丰林县,西至州三十里。后魏孝文帝置广武县,属偏城郡,在今理东四十里。”唐延州在今延安东关故城,丰林县西距延州三十里,即在今李渠镇周家湾村西侧的丰富川沟口,有故城遗址。丰林县东四十里为偏城郡治所,也就是今天宝塔区的甘谷驿村,也有故城遗址。所以,北魏和西魏的东夏州、偏城郡、广武县的署衙均在今甘谷驿故城地方。段双印《延安碑刻粹编》载:年5月,延长县黑家铺瓦村忘台庄出土隋大业九年(公元年)的《郝伏愿墓志》,墓志记载:“君讳宜,字伏愿,四世祖郝子鱼,西将胡人。一余向东,往至太原治,经一十五年衰弱,为魏所统,遂授扁城郡守,领民郡守,因官食封。”郝伏愿及其部落兵降服北魏后,任扁(同偏)城郡郡守,并将家族落籍于偏城郡地方。隋开皇元年(公元年),又降于隋朝,先后任州(隋延州)主簿等职,(大业)八年(公元年)廻还,至涿郡界薨。还达于家馆。九年三月五日归葬故里延安郡东百里,住在去斤川肖纠村一里道。瓦村西距今甘谷驿城20余里,距延安城里,于《图志》记载一致,表明北魏、西魏设置的东夏州、偏城郡位于今甘谷驿地方。西魏时期,东夏州的建制发生了两个小变化。一是《周书卷二·帝纪第二》文帝·下条记:废帝元钦“三年(公元年),改东夏州为延州”,即西魏建国仅19年,废帝元钦将东夏州改名为延州,这是最早出现的延州城。二是东夏州偏城郡下属增设了广安县。唐《元和郡县图志卷第三·关内道三》延州延长县条记:“延长县,东至州一百三十里,后魏废帝元年(公元年)於今邱头塬置广安县。”唐延长县距延州里,即今延长县城。《元和郡县图志》所说的延长县邱头塬,应为今黑家铺乡的灵头塬村一带,无考。西魏之后是北周,北周存留时间为公元年至年,仅24年,期间政权建制与西魏时期变化不大。按唐《元和郡县图志卷第三·关内道三》延州丰林县条载:“丰林县,西至州三十里。后魏孝文帝置广武县,属偏城郡,在今理东四十里。周宣帝(公元年)改为丰林,属延州。”《隋书巻二十九·地理上》记载“丰林,后魏置,曰广武,及遍城郡。”文献记载表明,西魏时就设置了丰林县,北周宣帝(公元年)时撤广武县,保留丰林县,由延州管辖。丰林县治所在唐延州东三十里,即今丰富川口的丰林故城。所以北周宣帝改设的丰林县及其延州、偏城郡的署衙,自然都从今甘谷驿故城西迁40里到了丰林城。SUMMER二、隋、唐、五代建制延州(延安郡)、延安县(延长县)北周大定元年(公元年)二月,丞相“隋国公”杨坚取代8岁的周静帝,宣告成立隋国。隋仅三帝,历时37年,于义宁二年(公元年)亡。隋初地方政权改设为州、县两级,过了24年即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年),又改为郡县两级,以郡统县。《隋书巻二十九·地理上》记载,“延安郡,后魏置东夏州,西魏改为延州,置总管府,开皇中府废,统县十一”。唐《元和郡县图志卷第三·关内道三》延州条记:“隋开皇八年(公元年)为延州,炀帝以为延安郡。”文献记载表明,隋初沿袭北周建制,在丰林城设置延州、丰林县,大业三年(公元年)又变化为延安郡、丰林县,其两级署衙在丰林故城。隋代在延州(延安郡)之下建制县也有变化:一是增设了肤施县。《隋书卷二十九·地理上》记:“肤施,大业三年置。”唐《元和郡县图志卷第三·关内道三》延州肤施县条记:“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年),分丰林、金明二县於此置肤施县,复旧地也,属延安郡。清水,俗名去斤水,北至金明县界流入。鲜卑谓清水为去斤水。”即隋朝在大业二年(公元年)将丰林县西部、金明县(县治今安塞县碟子沟村)南部划出部分土地设肤施县。肤施县所在地方,有去斤水(即后世的延河水),从金明县(今安塞县碟子沟村)界流入。延安文物考察认定,隋肤施县署为今延安东关故城。《延安市志·文物卷》古城遗址条记:“肤施县城,位于今延安府城之东,与府城隔河对峙,又称东城。延河绕其城下向东,城北依清凉山绵延上下。始建于隋,大业三年(公元年)在此置肤施县,且迁延州(后改为延安郡)州治於此。城垣半山半川,北依清凉山。川地城垣西、南傍延河水,东临黑龙沟,面积0.25平方公里。该城为土筑城垣,平地城垣规模相当于西城,有东、西两座门,东门外建有瓮城,今清凉山上仍可见城墙数段残痕,平地墙体无存。”二是改广安县为延安县。宋《太平寰宇记卷三十六·关内道十二》延州延长县条记:“后魏废帝元年(公元年)於今邱头塬置广安县,隋开皇二年(公元年)移於潭信原,以廣字犯太子名,改为延安。”就是说在隋开皇二年(公元年)将广安县从邱头塬移在了谭信原,因为广安县的“广”字与隋炀帝的名字杨广的“广”字一样,按封建规矩是不允许的,所以将广安县改名为延安县,这是最早出现以延安命名县级政权机关的最早记载。谭信原地方,应该是今延长县交口镇谭石原村,西距灵头塬村50里。隋末,今劳山以北的陕北广大地区被夏州梁师都造反占据,隋朝设置的延安郡、丰林县、延安县等政权机关均被废除。唐于武德元年(公元年)建国,天佑四年(公元年)亡,计年,期间在今陕北设置延州。《旧唐书巻三十八·地理一》延州条记:“延州,中都督府,隋延安郡。武德元年(公元年),改为延州总管府,领肤施、丰林、延川三县,管南平、北武、东夏(注:外来归附部落或流民的侨置州,应在今甘谷驿故城)三州。四年,又管丹、广、达三州。贞观元年(公元年),罢都督府。旧领县九。”宋《资治通鉴第一百八十五卷》载:“武德元年(公元年)五月,时天下未定,凡边要之州,皆置总管府,以统数州之兵。”唐设延州,已是今陕北地区的政治中心,军事上设置总管府、都督府。唐初设延州,按唐《元和郡县图志卷第三·关内道三》延州丰林县“西至州三十里”的记载,就在今天的延安城东关一带,也就是隋代的肤施县城,而延河西岸的川地上当时有没有城垣,无载。唐延州管辖肤施县、丰林县、延安县等九县。延州署衙与肤施县的署衙在同一个地方,即在今东关故城。丰林县署自然还在今丰富川口的丰林故城。段双印《延安碑刻粹编》载:年11月宝塔区柳林鎮虎頭峁村南出土唐李良僅《墓誌銘》,刻於唐太和二年(公元年)。铭文记“李良僅(公元~年),其先為西域粟特人,貞元中以此殊勳拜延州刺史、兼安塞軍等使,元和六年(公元年),守父喪畢,承襲父職,拜延州刺史,其領軍開府一切如故,累加禦史中丞、御史大夫、散騎常侍、工部尚書等銜。公之理延安也十八年矣。太和二年閏三月廿五日,薨於本州膚施縣三交里之私第,其年八月十三日葬於前膚施三交鄉之南原。”唐李良僅《墓誌銘》记载证实,唐初建制肤施县,县衙所在地方与隋朝一致,在延州城即今延安东关古城。唐代延安县的署衙发生了变化。按唐《元和郡县图志卷第三·关内道三》延州延长县条记:“后魏於邱头塬置广安县,隋仁寿元年(公元年)改为延安,大业末(公元年)废。贞观六年(公元年)又置移於府北去斤川,今县理是也。”唐于贞观六年(公元年)将延安县署衙搬迁在今延长县城的地方,其时延河川道称为去斤川。段双印《延安碑刻粹编》载:年,延长县七里村出土唐白伏原造像发愿文碑,碑文记“貞觀十八年()四月十五日,延州延安縣清明鄉人姪(侄)白伏原、男法龍海龍及妻等為亡叔父,夫(疑為父之誤)敬造阿弥陀、弥勒像。”碑文表明,今延长县七里村附近,唐代名延安县的清明乡,唐延安县治就在今延长县城的地方,与《元和郡县图志》记载一致。但是,唐中期又将延安县的名称改为延长县。《旧唐书卷三十八·志第十八·地理一》载:“延长,武德二年(公元年),复于此置北连州,领义乡、齐明二县。贞观二年(公元年)废北连州及义乡、齐明二县,并入延安。广德二年(公元年),改为延长县。”就是说贞观六年(公元年)将延安县署迁移到去斤川的地方,过了年,唐代宗将延安县又改名为延长县。因此,在今延长县境内,从隋开皇二年(公元年)至唐广德二年(公元年)两个朝代连续设置延安县,时间合计为年。此后直至清末,延州地盘再没有设置延安县。唐代延州政权名称也有变化:武德元年(公元年)设置为延州,领肤施、丰林、金明、延安等九个县。过了年,在天宝年(公元年)唐玄宗又将州县制改为郡县制,延州改名为延安郡,仍领九县。郡县制刚实行了16年,即乾元元年(公元年),唐肃宗又将郡县制恢复为州县制,直到唐末(公元年)延州仍然管辖9县,时间长达年。清凉山唐末开始新修延安州城。唐代今陕北地区为安定祥和的内地,随着国家的富饶,在唐末乾符年间(公元~年)创筑延安新城。榆林康兰英编《榆林碑石》载:近年来在靖边县红墩界乡华家洼林场出土故唐金紫光祿大夫、检校尚书左仆射、使持节都督延州诸军事、守延州刺史、充本州防御、左神策军行营先锋兵马安塞军防御使白公府君墓志铭,铭文记“公家自有唐泊九世,世世皆为夏州之武官。乾符年间由故夏州节度使、朔方王信用于门下,荐为延州防御使,辟荒田数千顷为公田,以奉使府;树坏舍数十处为邮舍,以待宾朋。创筑城垒,萦山架川,固金临洫,里人无剽掠至患,井邑无漂突之虞。景福二年(公元年)十一月,薨于之夏州故里,乾宁二年(公元年)葬于夏州朔方县。”白府君担任延州刺史期间“创筑”延州城,按字面解释,应是在延河西新修城垣,即今俗称的延安老城。城垣既有山下平地部分,又有山头部分,山头山下浑然一体。文物普查鉴定,延河西的延安老城是唐代新修的延州城。《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宝塔区条记:“延州故城,位于今城内(注:延河西),唐代建筑。城址平面略呈椭圆形,南北约4里,东西约3里。城墙夯筑,现存残段墙体总长约7里,残高4~9米,夯层厚8~12厘米。各城门均毁。《延安府志》载,唐建延州於此。”白府君新筑延州城垣仅28年,唐朝则亡。新修延州城后,延安署衙应该由河东城垣搬迁在河西新城,但文献无载,待考。唐僖宗中和三年(公元年)五月,又在延州城建制“保塞军”。唐末天下大乱,藩镇割据,进入五代时期,先后有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国政权统治过陕北地区,时间共计54年。按照《新五代史卷六十·职方考第三》记载,五个国家都沿袭前朝建制,设置了延州。由于期间是军阀混战时期,各国在延州设置军镇领导机构,延州上升为藩镇一级,属军政合一政权。如后梁时朱温在延州建制忠义军节度使,后唐时延州建制彰武军节度使,后晋、后汉、后周也沿袭保留了彰武军节度使的称号。据《旧五代史卷一百二十四·周书第十五·列传四·周密传》载:“开运三年(公元年)秋,周密出镇延州。其年冬,延州军乱,立高允权为帅。时密据东城,允权据西城,相距久之。”《旧五代史卷一百一十八·周书第九·世宗纪五》载:“显德五年(公元年)八月,延州奏,溠溪水涨,坏州城,溺死着百余人。”五代时期延安有东、西两座城,其中后周末期的年,延州城(即东、西两城)遭到了洪水的淹圮,居民溺死百余人。清凉山SUMMER三、宋代鄜延路、延州、延安府显德七年(公元年),后周禁军统帅、殿前都检点师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从后周恭帝手中夺取了政权,登基立国名“宋”,建都汴梁(今河南开封市),开创了赵氏“两宋”年的历史。宋代地方政权机构设路、州(府、军、监)、县三级,其中在延安建制有鄜延路、延州(延安府)、肤施县。(一)鄜延路:《宋史卷八十七·志第四十·地理三·陕西》载:“庆历元年,分陕西沿边为秦凤、泾原、环庆、鄜延四路。”宋初设陕西路、永兴军路,庆历元年(公元年),又划分为四个防区,其中鄜延路署衙在延安城,职官经略安抚使,统辖延安府、鄜州、丹州、坊州、保安军、绥德军”。鄜延路属军政一体机构,职能是在中央三司的统领下,设经略安抚使司,负责军政事务;设转运使司,主管辖区内府、州、县财政赋税与谷物的转运事务;设提举常平司,负责国家常平仓及贷放钱谷等事务。同时设提典刑狱司,负责司法、刑狱和监察。鄜延路署驻延安城85年。(二)延州、延安府:宋代延安城仍建制延州,在余年时间内,延州名称也发生变化。《宋史·地理三》延安府条载:“延安府,本延州。元祐四年(公元年),升为府。旧置鄜延路经略安抚使,统延州、鄜州、丹州、坊州、保安军四州一军;其后增置绥德军,又置银州,凡五州二军。”宋代延安城是抗御西夏扰略的指挥中心,随着康定元年(公元年)西夏军进攻延州、在州城西川口发生大规模的战争事件之后,宋朝廷加强了延州的防御措施,即翌年建制鄜延路,提高了军政机构规格。同时,在元祐四年(公元年)又提升延州为延安府,直至北宋末。所以宋代今延安城设延州署衙年,设延安府衙近40年。延安府管辖的地盘由宋初的延州、丹州、鄜州、坊州、保安军,扩大到绥德军、银州。延安宋代石窟(三)宋鄜延路、延州、肤施县衙署所在地方:宋初延州署衙仍然位于延河东今俗称的东关故城,其下的肤施县署也在东关故城。元《元一统志卷四》延安路古迹条载:“延安故城,按后魏志以东夏州为延州,在延水东,盖以管内延水为名也。至宋庆历五年(公元年),改卜(泊)延水西,今路城是,与旧城相直。人呼故城为东川。”文献记录,唐末在延河西新建城垣,未久天下大乱,后续在50多年时间内军镇混战,设施破坏。宋初,各个军政署衙只能设置在东关旧城。康定元年(公元年),范仲淹就职延州后,加紧对城防的建筑,5年后延州署衙才搬迁到延河西城。从宋庆历五年(公元年)起至清末,延州、延安府署衙一直设置在延河西岸的城垣内。延州属下的肤施县衙仍在东关故城。宋代沈括于元丰三年(公元年)任延州知州,沈括在《梦溪笔谈·异事异疾附》载“延州天山(注:今清凉山)之巅,有奉国佛寺,寺庭中有一墓,世传尸毗王之墓也。今天山之下有濯筋河,其县为肤施县。”沈括记述肤施县署,位于今清凉山之下,即东关故城。(四)宋代修葺延州“五城”:宋代除了提升延州的军政机关规格之外,还花费了极大的人力财力,加大了城垣及其周边山头寨堡的建筑。沈括在《梦溪笔谈·杂志一》中记:“延州今有五城。”即元丰四年(公元年)沈括在延州的时候,延安州城及其周边已有5座城池,即延安州城、北关卫城、嘉陵山卫城、东关肤施城和东侧今尹家沟村的高奴故城。一是洪水淹没城区房舍和道路后的救灾过程。北宋初期,延州东、西两城在40多年内遭到了延河三次洪水的淹没,毁圯了官舍民房。《宋史卷六十一·志第十四·五行一上》水上条记:“太平兴国六年(公元年),鄜、延、宁州并三河水涨,溢入州城。延州坏仓库、军民庐舍千六百区。太平兴国九年(公元年)八月,延州南北两河涨,溢入东西两城,坏官寺、民舍。”《续資治通鑑長編卷一百九》记:天聖八年(公元年)八月,“太常少卿、集賢殿修撰李若谷為右諫議大夫,知延州。州有東西二城,夾河,夏秋水漲,岸屢崩,費役不可勝。乃制石版為岸,押以巨木,後雖暴水,不壞。官倉據山而貯穀少,患瓦木乏,無以增廣。若谷令依山作土囤,囤可貯二萬斛,後他郡多倣之。”。延州城遭到三次洪水的淹没后,宋朝廷拨专款维修城防设施。《续資治通鑑長編卷一百二十三》记:宝元二年(公元)四月,“賜延州修城役卒緡錢。”宋仁宗于宝元二年(公元年)拨付专款,用于修葺延州城所需开支的材料费和劳役的食宿补助费。二是修筑今清凉山上的夯土墙垣。《宋史卷二百八十三·列传第四十二·夏竦》记:“夏竦子夏安期,嘉祐元年(公元年)五月,以学士复知延州,州东北阻山,无城郭,虏骑尝乘之。安期至,即大筑城。时方暑,士卒有怨言,安期益令广袤计数百步,令其下曰:‘敢言者斩。’躬自督役,不逾月而就。”嘉祐元年(公元年)五月,延州知州夏安期组织劳役,用一个月时间修筑了今清凉山上的城垣墙体。三是宋英宗时期修筑今凤凰山上的城垣墙体。《宋史卷二百九十二·列传第五十一·程戡》记:“英宗即位(公元年),鄜延路经略安抚使、判延州程戡以安武军节度使留再任。延州夹河为两城,雉堞颇卑小。敌登九州台,则下瞰城中。戡调兵夫大增筑之。”清嘉庆《延安府志卷八·舆地考一》肤施县条记:“宋吕惠卿《筑四堡记》载:熙宁十年(公元年),帅延。因时游观,南上嘉陵(注:今嘉陵山),北有九州台(注:指今凤凰山及其后山梁),西北猎于伏虎头山”。文献记录,宋延州九州台即今凤凰山顶地方。宋皇祐中(公元年~年),程戡任延州知州,英宗即位(公元年)留任为鄜延路经略安抚使。其时延河东西两座城墙体低矮,墙顶雉堞卑小,特别是城西背靠山峁的九州台没有墙体城壕防御设施。程戡在任上调集兵民劳役,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从遗址判断,修建的有环山峁梁的夯土墙和墙体外的三道护城壕沟,目前遗址完好。四是修筑北关卫城。《宋史卷三百四十九·列传第一百八·贾逵》记:“贾逵,英宗时(公元~年),迁马军副都指挥使,复总鄜延兵。延州旧有夹河两城,始,元昊入寇据险,城几不能守。逵相伏龙山、九州台之间可容窥觇,请于其地筑保障,与城相望,延人以为便。”清嘉庆《延安府志卷八·舆地考一》肤施县条记:“城北,西沟内有龙尾水,五里有伏龙山,旧志一名虎头山。”贾逵在英宗时总领鄜延兵,上疏朝廷修筑北关卫城。现今该城山体城墙保存完好。《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宝塔区条记:“延州卫城故城,位于府城北侧,北宋建筑。城址平面略呈椭圆形,东西约米,南北约米,现存残段墙体总长约米,残高5~8米,夯层厚9~14厘米。各城门均无存。”五是修筑南卫城。《续資治通鑑長編卷三百十四》记:宋神宗元丰四年(公元年)秋七月,“鄜延路經略司言:‘延州南关城外逼高山,賊乘高發矢石,城上、城中皆不可立,況城內初無庫務,止有官私屋五百餘區,人百餘戶,如卒急遇寇,欲盡令遷入大城,南關城更不守禦。’從之。”《续資治通鑑長編卷三百三十六》记:宋神宗元丰六年(公元年)閏六月,“陝西轉運副使范純粹言:‘見修完延州城,許令用軍須金銀、錢糧,如不足,以朝廷所賜入便錢支用。其他城砦雖被旨修完,若不依延州已得指揮,無由辦集,欲望朝廷詳酌。’從之。”《续資治通鑑長編卷三百四十二》记:宋神宗元豐七年(公元年),“賜陝西轉運司度僧牒二百,修延州城及廨舍”。宋神宗元丰四年(公元年)鄜延路经略司(应为沈括)上疏朝廷修筑嘉陵山寨城,神宗诏准。元丰六年(公元年)閏六月建筑完工,范仲淹的四儿子范純粹担任陝西轉運副使,上疏神宗,修筑南城经费不足,可以动用驻军的军费,保证修建南城及其州城内廨舍的工程完工。宋代修筑的嘉陵山寨城,遗址大部保存完好。《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宝塔区条记:“嘉陵山故城,位于延州故城东南宝塔山上,北宋建筑。城址平面略呈三角形,东西约米,南北约米。现存夯筑城墙,残长约米,残高0.5~2米,夯层厚9~13厘米。西墙残留一门洞,高3.5米,宽3米,进深7米。为延州城之卫城。”作者简介:周国祥,男,汉族,中国共产党党员。年以来,曾就职于延安市(今宝塔区)教育系统,农业系统及政府部门领导,延安炎黄文化研究会会员。在工作之余,周老先生热衷于历史文化研究,相继出版了《陕北古代史纪略》《二十五史陕北历史人物辑》等著作。
—END—往期精彩回顾
周国祥
陕北古代交通道路及其驿铺的演变(一)
周国祥
陕北古代交通道路及驿铺的演变(二)
周国祥
陕北古代交通道路及驿铺的演变(三)
周国祥
明清军屯于陕北居民先祖演变(上)
周国祥
明清军屯与陕北居民先祖演变(下)
周国祥
李午洛川造反,朝中刘琦遭殃
秉烛潜读
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