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请长按下面指纹或扫描下面的,i
这5项,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标准: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工作中,认定的非遗的标准是由父子(家庭)、或师徒、或学堂等形式传承三代以上,传承时间超过年,且要求谱系清楚、明确。
包括五个方面:a、口头传统和表述;b、表演艺术;c、社会风俗、礼仪、节庆;d、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e、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这五项分别是:董海川与八卦掌、左各庄崇新村杆会、朱派西河大鼓、里东庄音乐老会、苏桥飞叉会
董海川与八卦掌
任文柱,年出生。八卦掌的第五代传承人。创办文柱武校,年9月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八卦掌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陈有柱摄)
董海川(公元—),生于文安县城南朱家务村。自幼嗜武,性好田猎,少年时即以勇武著称,弱冠后技艺精湛。清咸丰年间因事足迹吴越、巴蜀和江皖,期间曾避乱于山中,受道家修炼启示,遂结合武术攻防招数,创编成——转掌——八卦掌雏形。清同治四年至京师,初充清宫宦官,后改录肃亲王府。初为散差太监,后迁任七品首领职。肃府太监中,有人偶然窥见董海川练习武技,慕其武功高深,跪求录为弟子。此后,海川掌技渐为人知,其术以练圆走转为基本形式,区别于过去流传的掌术,武坛人事称之为“平日所未闻未睹”,一些怀疑其术技击实用性的武技家,纷纷与之较量,但相继败在海川之手。海川名声日隆,弟子日众,不数年,海川始传八卦掌就传到各地,在武坛形成一大流派。后世编有多种崇尚董海川武功的传奇故事,其中以话本小说《雍正剑侠图》影响最广,该书中以童林字海川影射董海川生平给八卦掌起源染上了一层神奇色彩。
八卦掌掌术,已在国内外广泛传播,近些年来,不少武术名家、学者,致力于这一拳术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丰硕成果。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八卦掌研究会专家康戈武曾在至年间,多次专访董海川故乡及其祖居地,对八卦掌源流进行了考证和研究。在董海川故乡河北省文安县八卦掌也得到了极大发展,练习人数已近人,上至80余岁老翁,下至学龄儿童,影响极深。年,北京八卦掌研究会会长、八卦掌第三代传人李子鸣曾率门徒20余人专访了董海川故乡朱家务村,并同文安八卦掌传人一起即兴演练八卦掌拳械,以示怀念,中央电视台录播了这次活动;还有不少武术界知名人士著书立说,为这一拳术的发扬做出了贡献。
左各庄崇新村杆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左各庄崇新村杆会,代表性传承人张家棣和杆会副会长卢德祥、姚玉领、赵乐生等,曾参加文化部举办的全国龙潭庙会获得优秀表演奖。被中央电视台3套《欢乐中国行》和7套《聚集三农》栏目录制播放。以杆会为代表的左各庄镇被国家文化部评为32家“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陈有柱摄)
文安县左各庄崇新村杆会有多少年的历史,已经无从考证了,但杆会创建的原因起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很久以前的左各庄就水陆交通便利,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人们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突然有一年,天逢大旱,禾苗枯死,河淀干涸,而且一旱就是三年,人们想尽各种方法求雨,但无济于事,人们针扎在生死边缘。有一天,村中来了一个自称有办法让老天下雨的中年人,但要有3个最勇敢的不满15岁的男童与他同行。最后村中选出了三个男童与他出发了。他们用四十九天翻过了四十九座山,跨过了四十九条河,终于来到了一座峭崖陡壁,根本没有上山的路。中年男人告诉三个男童,山上有个瓶子,瓶里装着水,只有上山把瓶扳倒,才能拯救乡亲。虽然没有路,但他可以变成一条龙来帮助他们上山,不过上山的机会只有一次。三个男童紧握双拳默默应允。刹那间,风雨交加,雷声大作,男子变成一条巨大的青龙挺立在暴风雨中。三个男童毫无惧色,勇敢的攀上龙背,当他们爬到半山腰,狂风猛烈,吹得他们好几次都要掉下龙背。男童们使尽浑身解数,利用脖子、手臂、脚掌等部位或勾或缠龙的身体,历经艰险,终于到达山顶,搬到水瓶,拯救了父老乡亲。但男子不见了,在三个男童面前出现了一棵巨大的青竹。人们传说,青竹就是男子的化身。后来,左各庄人为了世世代代纪念青龙的恩情,发扬三个男童勇敢顽强的精神,就创建了“杆会”。现如今的杆会成员达多人,其中演员40人,最小的只有12岁。杆会经常深入乡村、企业演出,活跃了城乡群众、企业文化。年赴京参加龙潭庙会,获全国花会大赛表演奖。
朱派西河大鼓
周银增,年生,退休干部,曾任河北省曲艺家协会理事。酷爱曲艺,得朱派西河大鼓真传,中央、省市都有发表和演出。编入《中国西河大鼓大全》。(陈有柱摄)
朱玉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河大鼓代表性传承人,朱大官之孙,在传承朱派西河大鼓方面做出很大贡献。(陈有柱摄)
朱派西河大鼓源于木板大鼓和弦子书。清乾隆年间,有保定刘传经、赵传壁、王路等三人首创木板大鼓、弦子书搭档演出,从而各地艺人效仿,初步形成鼓、板、三弦进行伴奏的说唱形式。自此数年间,为西河大鼓逐渐成型,并得到一次较大的发展。首传弟子朱化麟,为西河大鼓再次辉映高峰做出贡献。朱派创始人朱化麟,艺名朱大官,河北文安人。自幼从马三峰学说大鼓书,颇有才华,喜爱河北梆子,能拉梆胡,曾为名髯生大吉高伴奏数年,这段经历,为以后西河大鼓的改进、创造有着密切关系。朱大官嗓子很好,音域宽,音质美,吐字清脆、腔调豪放,善于白唱间用,穿插得当,灵活自然。擅长说短、中篇,韵文皆实词,讲文演武都很不错,尤以描述儿女家庭故事反应从农村生活的书目更为出色。朱大官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不断对原来的唱腔和演唱技巧进行改革、提高,并从地方戏曲、民歌小调和唱法。朱大官的成就,不仅仅在于始创了一个流派,而在于他对西河大鼓的进一步发展、成熟起到了很大促进作用,所以,他一直为西河届后人所推崇。
朱派西河大鼓的艺术特色是:音域宽、吐字清脆、善于白唱兼用。杜绝贫、俗、厌三气。原来的西河大鼓头板均为散板,对抒发民间的苦乐悲欢有很大的缺欠。朱大官把散板改成红板、黑板、绕板、顶板、闲板等板眼,把河北梆子中著名的十三海,脱胎换骨运用到唱腔中去,发展了同板不同调的若干唱法,有独到新颖的特点。演员在演唱时可根据书情和人物性格,选择不同的板眼和唱腔,使情曲能够交溶。
里东庄音乐老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里东庄音乐老会代表性传承人邵树桐及骨干,多次参加文化部、省文化厅、市文化局以及县里组织的展演。(陈有柱摄)
里东庄古典音乐是我国现存的古老音乐之一,据考证源自明朝寺庙音乐,嘉靖年间由本村“观音庙”之主持和尚传授音乐谱曲,距今已有年的悠久历史。
演奏时,乐手们齐围长桌而坐,持管者坐在中间。单独演奏打击乐合奏时鼓居中,钹、铙及铛子、小镲分坐在鼓手两侧。乐手在演奏翻调方式上(也称背调)变调基本上不改乐器。这种背调在河北省是少有的。里东庄作为我国最完整的古典音乐之一,现存大套曲有《大走马》、《锦堂乐》等,里东庄村先民经过几百年的天灾人祸、兵乱的侵袭得以保全了全国几乎失传的谱曲,价值无量。里东庄音乐曲目丰富,套曲完整,乐手技艺精湛,并有较严格的传承方式。在相对封闭的状态下保存至今,具有原汁原味之特点,对研究古乐有很高的价值。
苏桥飞叉会
赵景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桥飞叉会代表性传承人,苏桥飞叉第四代传人,在传播京剧艺术、传承苏桥飞叉会方面做出积极贡献。(陈有柱摄)
苏桥镇位于文安县城北20公里处,座落在大清河畔的千里堤上,为河北省沿大清河重镇之一。汉朝建镇,原名是八姓庄,后因宋代文学家苏徇曾在文安任主薄,故改名为苏桥。
苏桥花叉会创办于同治年间,花叉是古代兵器之一,也用来古代宫庭中的娱乐,仪仗工具。后汉三国时期,即有一些武士习练耍叉,列队表演叉技,后来渐渐传入民间,成为劳动人民喜闻乐见的杂技形式之一。清末民初苏桥镇靳文斌承上启下,将通背、太极、花叉三技融为一体,创办苏桥飞叉会,除在地面表演,还能只在方凳上用双腿表演,不但能表演单叉,还能表演双叉,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年,中国民间曲艺慰问演出团将赴朝慰问 ,团长常宝堃(艺名小磨菇)亲自到苏桥找到靳月庭,邀他赴朝演出。到丹东后,因得严重痢疾滞留丹东未能成行。回来后传本镇弟子狄希彭、赵景田等14人及霸县王树芳、王克艺、范景全、高寅等弟子。叉会又名云叉会,以鼓、钹、打击乐为主要配器,最早表演内容为《五鬼拿刘氏》。苏桥镇表演《五鬼拿刘氏》时间为七天,每天两个小时,五鬼每天换一个脸谱,七天共变换35个脸谱。飞叉共个动作。除在地面表演,还能在方凳上用双腿表演,不但能表演单叉,还能表演双叉,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其技艺基本技巧有:“迎面花”、“手串儿”、“鲤鱼挺身”、“倒流水”、“四踢(前后左右)”、“软硬高矮四踢”、“反正打叉”、“左右打叉”、“单手打叉”、“双手打叉”、“水磨”、“金丝缠腕”、“单指纺线”、“小鬼推磨”、“倒拉瓜秧”、“就地十八滚”、“苏秦前后背剑”等。四项绝技为:“旱推磨”、“掂金钱”、“大背剑”、“硬鱼挺身”等。苏桥飞叉会与其他地区不同,表演有单、双叉之分,叉头有单、双叉头之分,可单人耍,也可双人、众人耍,一人耍双叉,两人耍三叉等。
年6月,苏桥飞叉会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每年春节期间,飞叉会都在苏桥镇群众花会表演活动中表演,并多次参加文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三下乡”演出、“河北省农村文化工作会议”演出、为来苏桥的各级领导表演等活动。
苏桥飞叉会成员全部都是农民。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变化,农民在农闲季节从事商业贸易和劳动力输出已成为普遍现象,经济问题成为困扰苏桥飞叉会的头等大事。没有经济收入,就没有人愿意学,加之现在都是独生子女,表演上存在一定的危险性,父母都不愿让自己的孩子学习,使传承严重受阻,导致苏桥飞叉会失去市场,特别是受到年轻人的冷落。
来源于文安城市在线
投稿方式:
1、直接将图片和文字发送到本平台。2、邮箱:
qq.皮肤白癜风如何治疗白癜风治疗医院哪家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