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县“小保定”
冯秉顼
文安县新镇镇,地处京、津、保三角地带中心,北至北京,东至天津,西至保定均在百公里左右,是河北省沿大清河重镇之一。从宋、金、元、明到清末民初,这里曾设置县,名为保定县。因与保定府同名,过去人们习惯上称之
(如今的新镇镇政府和住宅小区照片)
为“小保定”,并在群众中流传着“先有小保定,后有大保定”的说法,此话一点不假,据明万历四十一年和清康熙十二年重修的《保定县志》及《日下旧闻考》、《光绪顺天府志》等典籍记载:宋建隆元年(公元年),始于今保定市区设置保塞军,太平兴国六年(公元年)升为保塞州,元代于此置顺天路,至元十二年(公元年)始改名为保定路。此为大“保定”一词之由来。而古之“小保定”,始建于宋代,太平兴国六年(公元年),以涿州归信县(今雄县)新镇置平戎军。这里因处宋、辽交界要冲之地,取“保卫边塞,永求安定”之意,景德元年(公元年)改为保定军,宣和七年(公元年)废军改置保定县,此为“小保定”一词之由来。保定从建军、县到废县归属文安县管辖,有近千年的历史。
(原保定县土城墙,已于建国后损毁)
一、建置沿革
据考《九城志》、《读史方舆纪要》等典籍,保定,原名新镇,在战国时期已形成村落。由于地处燕南赵北,战国时期燕国所修的
南长城,过新镇而进入文安、大城界,从而形成燕南门户,为燕国属地。秦统一中国后,属上谷郡,西汉初属渤海郡,东汉光武十四年(公元38年)改属广阳郡,晋属章武国。南北朝时期,新镇为北齐鄚州东境地。隋初改属瀛州,后属涿州,为涿州南境地。唐武德元年(公元年),置归义县(属幽州),新镇为归义县东境地。五代时期,后晋石敬瑭以燕云十六州献契丹,该地于后晋天福元年(公元年)没于辽,属析津。后周显德六年(公元年),周世宗克复其境,置霸州,新镇属之。北宗初期,改归义县改名归信县,新镇为归信县东境地。太平兴国六年(公元年),因其地处三关要塞,遂在此置军(军是军政合一的地方政权,相当于县,但主官为军使),名为平戎军,宋至道三年(公元年),属河北路。景德初(公元年),宋辽“澶渊之盟”签订后,辽遣韩杞向宋索要五代时周世宗收取的关南地,宋不许,取守土不让之寓意,将平戎军改名为保定军。宋景祐元年(公元年),析文安、大城二县户隶属军。宣和间(公元年——年),废保定军置保定县,隶鄚州,县知事仍兼军使。宣和七年(公元年)没于金,仍为保定军,属雄州。至元四年(公元年)复置保定县,属大都路大兴府霸州。明洪武七年(公元年9月),保定县省入霸州为保定社,洪武十四年复置,仍属北平府(顺天府)霸州。清初,保定仍属顺
天府霸州。雍正六年(公元年)改直隶顺天府。中华民国元年(公元年)保定县属直隶省顺天府。民国三年(公元年),因保定县与保定府重名,为资区别,改名新镇县,属直隶省津海道。民国十七年(公元年),直隶省改称河北省,新镇县属河北省津海道。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新镇县建置变化频繁。年2月7日(农历正月初八),侵华日军占领新镇,2月27日抗日武装光复新镇,同年5月组建抗日民主政府。年12月,日军再次攻占新镇,抗日民主政府转移到农村,县城沦为敌战区近六年。年7月,文安县和新镇县的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区组建文新县。年7月文新县改名四联县。年3月,四联县复名文新县。年5月17日,新镇从日伪统治下获得解放,单独建县。年1月,文安、新镇两县又合为文新县、设9区1市,新镇为市。年2月,新镇市划属胜霸县为区。同年4月,新镇与雄县、文安、霸县的部分村庄组建新雄县。年3月,新雄县撤销,所辖大清河以南村庄划回文新县,新镇县并入文安县,划归天津专区,后改廊坊地区、廊坊市至今。
(新镇镇政府办公楼)
二、辖区范围、人口、土地
据清《日下旧闻考》载:保定县东西长三十三里,南北宽二十八里,总面积约百平方公里左右。东至文安县界二十二里,西至保定府雄县界十一里,北至霸州界五里。东南至文安县治四十里,西南至河间府任丘县治九十里,东北至永清县治七十里,西北至保定府新城县治七十里。据明万历四十一年(公元年)保定知县田龙等人编纂的《保定县志》载:明朝中后期,保定县辖三里、二坊、一屯、二十五村。到清初,辖区有所增加,据康熙十二年(公元年)保定知县成其范等人编纂的《保定县志》载:全县的辖区包括里三、坊二、屯一、村庄三十四。清末民初,全县除城内以外辖一镇,三十六个自然村。民国十七年(公元年),新镇县划分为三个区,四十七村(街)。年“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军于年12月侵占新镇县城,抗日民主政权转移到乡村,敌我双方辖区无定。年5月17日新镇县获得解放,月底重新组建县政府,设两个区,共辖四十七村。明、清时期,保定县的人口除个别年份有所增长以外,总体是下降趋势。明永乐二十年(公元年),保定全县户,人口人。宣德七年(公元年)为户,人。景泰二年(公元年)为户,人。弘治五年(公元年)为户,人。正德七年(公元年)为户,人。这段
时间人口有所增加,九十年间,在户数变化不大的情况下,人口增长了近90%。从嘉靖六年(公元年)人口开始减少。此后17年间,连续发生11次水灾,百姓流离失所。到嘉靖二十四年(公元年)全县户数人口骤减为户,人。这种时增时减,总体趋势减少的状况一直保持了近百年。到崇祯末年(公元年)全县仅剩户,人。满清定鼎中原后,保定人口有所增加,但幅度不大。到康熙十年(公元年)全县人口才增长到人。直到辛亥革命成功,保定县更名为新镇县后,户数、人口才初具规模。据中华民国二十年(公元年)人口清查统计,全县共有户,总人口人。明朝末年,保定县有民田亩,人均占有耕地近80亩,称得上人少地多。清军入关以后,进行了大规模的土地圈占活动,即所谓的“跑马拉圈”。顺治六年(公元年)十二月,清廷首发圈地令。开始是把京畿一带的无主荒地和明朝的皇庄官地圈占起来,分配给清室贵胄和八旗将士。后来一发不可收,大肆圈占掠夺民田。保定县的民田,前后实圈亩,占总土地面积的55%,全县只省民田亩。满人在关外,以牧猎为主,多数人不善稼穑,加之部分八旗子弟进关后奢侈享乐,不事生产,又把圈占的土地转卖或典当给汉民。到雍正年间,旗地大量减少,民田又增加到亩。到辛亥革命后,这种畸形的土地制度得以根除,部分旗地变成了校产、庙产、义地。
三、城池、河流、堤防
保定县城,旧城相传为宋团练使杨廷朗所筑,周六里,袤六十九步,高三丈,阔二丈,池导玉带河水环其外。明嘉靖二十九年(公元年),时方多事,旧城难守,知县吕焕
创置新城。依旧城之西北偶,而东、南二面则创筑,高一丈五尺,周八百八十九步。其门东曰通和,楼曰论文;南曰南薰,楼曰讲武;西曰惠安,楼曰萃景;北曰拱辰,楼曰玉流环聚。城隅有橹门,外有桥,池深八尺,阔一丈。《光绪顺天府志》载:“城五月而告成,焕自为记”。明万历三十九年(公元年),知县田龙以东门逼近学宫,移近巽方,上盖层楼,塑魁星像于内。门曰仁风楼,东曰东壁腾辉,西曰奎光射斗。明天启六年(公元年),知县韩文重修县城,增砖碟。至此,城墙四关齐全,城河护绕,城内衙署广阔,祭祀祠坛庙宇森严,成为远近闻名的“小保定”。县署城中街,明洪武十二年(公元年),知县张仲谦建。旧有鼓楼,嘉靖二十八年(公元年)毁。大门、仪门、东、西角门各一。大堂曰忠爱堂,堂前东西科房,堂后为子惠堂,其后为内宅堂曰退思。监狱在仪门内西,道光二十七年(公元年),知县赵浚重修。典史署、霸保管河主簿署在县署仪门外东。县城北门内,有玉河书院和燕平书院,均为清朝乾隆年间所建。保定县地处“九河下稍”,河流环绕,水陆交通发达。大清河分南北二支,其北支源自西北,由琉璃河、拒马河、卢沟河、桑干河、白沟河等河组成。由拒马河入固安西境,经新城、容城与西支合,到雄县清河门合府河诸水,通称清河。河从雄县毛儿湾流入古保定县界。其南之源自西南诸河,其水汇聚白洋淀,经赵王河东流,到北舍兴村鹰嘴坝与北支汇流向东,经苏桥、石沟、左各庄、富管营入东淀,境内长约15公里。其汇流处泾渭分明,北支水夹泥带沙,南支水清澈透底,如无顶托倒漾,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大清河入县境,亦曰玉带河,玉带河在县北,绕县东南入于磁河,磁河源自安州,至保定为磁河,入直沽。除此之外,绕其境者,还有月河、张青口引河(又名维柳河)、十望河(即王各庄引河)等。清《畿辅通志》
载:“大清河者,总集七十二河之委而汇入东淀者也。”此河客纳众流,全资千里堤岸以为保障,且保定在河之南,则受其福。但因河道狭窄,高水位时险象环生,县境内北舍兴汇流点以下黑牛口、杏叶口、鹿疃口、口头等处曾多次决口。千里堤起自安国,止于静海,全长近二百公里。其中属于古保定县的一段成型较早,称保定堤。保定堤自路疃(今鹿疃村)起,东抵苏桥、唐头等村,计长四十里,时名官堤。明永乐六年(公元年)保定知县王孟源所筑。永乐十年(公元年)保定知县杨汝诚申准,今文安、大城、保定三县分工筑堤。
明万历四十二年(公元年),文安、保定、大城三县在文安、保定两县西界修筑遥堤。清康熙三十七年(公元年),诏令河臣王新命接筑任丘县苟各庄到保定县千里堤。接筑之后堤名由“官堤”改为“钦堤”。清乾隆三十二年(公元年)隔淀堤向西北延伸与千里堤接轨,大堤最后形成,总称“千里长堤”。四、古景、古迹保定县历史悠久,古景、古迹颇多,现择其主要而述之。旧有八景,即长川晚照、金沙映日、玉带涵蟾、水滨陶渔、蔬圃仙居、西湖莲芰、古梵晨钟,柏桥古渡。邑有天宁寺,在城东门外,始建不知何年,大寺规模广廓,殿宇森严,林木茂盛,元季毁于兵变。明宣德元年(公元年)洞明禅师修复旧观,有弘治元年(公元年)僧隐庵撰碑记。寺前有钟鼓楼,撞击时钟声闻十余里。保定县古为宋、辽边关重地,团练使杨廷朗,也就是人们所熟悉的杨六郎在此镇守三关(即益津
关、瓦桥关、淤口关),建造了土城,其团练兵马处遗址尚存。并留下了桃花寨演兵场、二里城粮屯、将台、父没寨、六郎洞、六郎槐等大量遗迹。将台在现在的武将台村北,有一座九丈余见方的土台,下多铁针,掘土者每见残戟,相传为廷朗演武处。父没寨又称父母寨,在城西八里,杨廷朗守平戎,祭父于此。宋政和三年(公元年)曾改名安宁寨,今名寨上。东关有六郎洞,也叫引马洞,古传八十里长,是宋对辽作战的重要工事。六郎槐是原属保定县的下武各庄村,有千年历史,传说杨廷朗曾在此树栓过马,故名。祠祀场所有社稷山川坛,风云雷雨坛、关王庙、城隍庙、马神庙、龙王庙、玄武庙、东岳庙、药王庙、土地祠。邑候吕公词,在北门外,祀知县吕焕,字尧文,浙之崇德人,因筑城功,民祠祀之,邑人王显忠作记。报功祠,在城内,祀知县田龙,救灾安民,人皆颂之,建祠以示纪念,张士雅作碑记。县境内古墓,教著名的有:汉渔阳太守张堪墓。张堪拜渔洋太守,开稻田八千余顷,致民殷富,视事八年,死后葬于保定城南二里。唐窦建德墓,在城西南二十里。金北平公张进墓,元湖北道宣慰使张荣实墓,都督元帅张玉墓,明刑部郎中仝士元墓,明山东按察司事王浩墓,明工部郎中史瑜墓,清户部主事刘余清墓等。路疃东北隅有黄犹冈,登眺其上,野花香满,禾穗鳞层,清流环绕,绿树阴浓,实乃一大景观。城南十八里有南镇,为南北交通大道,河道环绕,岸有柏树桥村著名的柏桥古渡。明·蒋一葵《长安客话》载:“保定城南旧有河,行者病涉,河滨古柏高数丈余,忽横倒湖畔,平坦若桥,后因名其地曰柏木桥。”城西南有荷花淀,夏日盛开,香闻十里。游赏其间,凉风四起;爽气宜人,亭亭秀萼;出水袅袅,歌声入云,足壮邑境之清宴。城东北有鹿疃龙潭。清嘉庆五年(公元年),大水决堤,
于家村被水冲走,地陷为沼,形成方圆二、三百亩大坑,也称“鹿疃口子”,深不可测,二百多年来不曾干涸。传说坑泉通海眼,东海龙王每年都要来此巡视。中间有一高岛,旧传月明夜有仙人在此饮酒赏月。虽为传说,倒也成趣。水面宽阔,坑内栽培莲藕,游鱼成群,荷花盛开时节景色诱人,至今还是远近闻名的观赏景区。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