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人已经没人记得了文安历史上仅有的

武状元顾麟

文/冯秉顼

古燕南赵北之地,多慷慨悲歌之士。清朝乾隆年间,文安城西北广陵城村,出了一个名叫顾麟的武状元,这不但在文安县的历史上首屈一指,在全国也属凤毛麟角。

顾麟字雄飞,生于雍正十三年(公元年),卒于嘉庆二十一年(公元年)。乾隆十九年(公元年)甲戌科武状元,授头等侍卫,正三品武职,故名显于世。历史上的顾麟智勇足备,文武双全,颇有大将之风。他的事迹虽文字记载较少,但在民间却广为流传。

独占鳖头

顾麟出生在一个武林世家,几代人习练武术。其父顾龙,字东林。顾武状元顾麟石像龙幼年丧父,家中一贫如洗,由母亲抚养成人。他从小喜欢武术,曾拜在一位姓刘的拳师门下,日夜苦练,学得一身好本领,特别是腿上功夫十分了得,别号“飞毛腿”。为了谋生,年轻时曾在保定府衙当过捕快,后回家务农。由于家境贫寒,顾龙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顾麟为其长子,自幼聪明伶俐,勤奋好学,又长得膀大腰圆,虎头虎脑,故为其取字雄飞。盼望有朝一日蒙受皇恩,飞黄腾达,光宗耀祖。顾麟五岁时,父亲就送他进入当地私塾,读书学习,树雄心大志。习文之余,顾龙将自己平生所学尽悉传授于他。不到八岁,又为其聘请当地著名武师教练。小顾麟文武并进,在苦读圣贤之书的同时,研习兵法,舞枪弄棒,从小就练习了一身过硬的本领。尤其是力气大的惊人。小小年纪,百十来斤重的武器,挥舞自如;二百多斤的石锁,轻而易举。刀枪剑戟,样样精通;骑马射箭,箭无虚发;文韬武略,闻名遐迩。

据传,顾麟十三岁时,秋收季节他和父亲去南洼自家地里收割庄稼。小顾麟用手掰了一大柳条筐青玉米,至少也有一百多斤,要运往家中。只见他一手托住筐底,一手用两个指头扠在柳条筐的小窟窿眼儿里,高高地举过肩头,快走如飞,脸不变色手不发抖,一点也不显得吃力的样子。

这一惊人的举动,恰巧被身后一个骑马赶路的大汉看了个一清二楚,目瞪口呆。行了三四里坎坷不平的土路,顾麟始终都那么举着,不曾换过肩。后面的大汉十分惊奇,下马在后面悄悄跟着。这个大汉不是别人,他就是闻名江湖的镖师周子川,沧州青县人,到霸州访友刚好路过这里。周子川天生的一副钢筋铁骨,十八般武艺可以说是样样精通,尤其善使一手长枪,人称“快枪周”。

目睹了顾麟的臂力,惊得周子川口张了老大。心中暗想:若不是今日亲眼所见,任谁把这事儿说给我听,我也不会相信这是真的。于是,周子川暗暗喜欢上了这个孩子,一直跟到他的家中。从此顾麟又拜周子川为师,得到师父的真传,武功突飞猛进,更加炉火纯青。

顾麟十五岁的这年秋天,初踏武场,就中了武生(秀才)。乾隆十七年(公元年),顺天府乡试,在重新规定的科举制度下,考试越来越严,虽然顾麟已经做好了应考的充分准备,但乡试之日依然险象环生。武场先试外场,除了马、步射之外,还要看“技勇”。技勇之一有“掇石”,就是在武场上放有一些长方形巨石,分别重一百斤、二百斤、三百斤,石腰间有插手的地方。要求应考之人将巨石高高举过头顶,行走数步,而且面不改色,气不喘嘘才算合格。当日,顾麟骑、射、拳、脚科科表现俱佳,最后轮到考“掇石”。只见他站在一块重达三百斤的巨石前,突然马步一沉,深吸一口气,双手着地,腰背一挺,“嗨”的一声,萦回入抱,遂即自膝至腹,掇于胸平。然后双臂再一翻,腿顺势下蹲,挺身将巨石高举过头,托稳停留片刻,负石以走,举重若轻,行走数步,从项后掷向远处,不偏不斜,巨石丝毫不差地又回归原地,动作潇洒利落,顿时场上掌声、叫好声连成一片。此事以后流传开来,成为武林界的美谈佳话。

这场乡试,顾麟精湛的武艺令众考官、诸贡士惊愕不已。在考试加严,高手如林的情势下,一举夺冠,高中解元,后连捷为甲戌科会元。

三元鼎甲

清代的武科考与文科考一样,钦定每三年一次。

乾隆十九年(公元年)九月,年仅二十一岁的顾麟进京参加会试。当时武科举会试分内外场,内场论题为二,首题用《论语》、《孟子》;次题用《孙子》、《吴子》、《司马法》。外场内容有骑射、步射、开弓、舞刀、掇石等。会试的成绩,分内、外场两科记分。对外场弓马技勇者,还要分别编排为“单好”和“双好”。顾麟因平时刻苦演练,无论内场、外场都顺利通过了,获得了武艺俱佳的“双好”。十月,顾麟参加殿试,乾隆皇帝亲临中南海紫光阁观看,气氛十分紧张。会试获“双全”的考生依次入场考试。第一天,御试骑射、步射。第二天,乾隆亲阅开弓、舞刀、掇石等技法。三声礼炮过后,骑射比赛开始,考场上旌旗林立,热闹非凡。骑射规定每人六发,中四发者为合格;步射“滚地雷”,只看射中的多少。顾麟沉着应战,听到点名后,翻身上马,挽弓搭箭,左右开弓,六发连中靶心,场上观者欢声雷动,乾隆帝看的格外入神,不由自主地在顾麟的花名册上打了个最优的符号。步射“滚地雷”,顾麟又一举夺冠。殿试的第二天,由于顾麟体魄强劲,臂力过人,所以开弓、舞刀、掇石更是他的强项。力开满弓,神态自如。一百二十斤的大刀,一连舞了八十个胸背花,最后由背上滚下,他起脚向后一挑,顺势自空落下,转身双手稳稳接住。较力巨石,更是他的拿手好戏,头号三百斤的巨石,举放自如。由于马步射、弓刀石样样出众,技压群雄,众考生不由得齐声喝彩,纷纷称赞顾麟为“奇才”。于是,他在天下数以百计的贡士中独占鳌头,一举夺得连中三元的武状元。整个清朝中连中三元的有王玉,另一位就是顾麟。据记载:“桂林陈继昌……嘉庆癸酉解元,庚辰连捷,中会元状元,……曾自撰一印,印文为‘科第自唐宋以后名次十三’”。也就是说,古往今来,从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年),迄清德宗光绪三十年(公元年),有名可考的状元数目众多,而中“三元”者仅十三人。这是指文状元中的“三元”(其中清朝二人)而言。武状元的“三元”就更少了,在有姓名可考的二百八十一名武状元中,“武三元”仅四人,其中鹰荣其殊荣的就有明清之际的王玉和清代的顾麟。但郑小谷挽陈继昌联却说有十四人:“鼎甲系连元,历数前代名儒,十有四人君最后;养疴曾七载,归卧相公旧地,两无一面我真愚。”郑小谷说得十四人按顺序是:唐代为张又新、崔元翰;宋代为孙何、王曾、宋庠、杨庠、王岩叟、冯京;金代为孟宗献;元代为王宗哲;明代为商辂;清代为王玉、钱、陈继昌。两人考证之所以出现差异,问题恐怕在王玉身上。王玉为明、清之际武科“三元”,陈继昌等十三人全属文科,郑小谷则把武科也算了进去,所以就有十四人了。但是,却不知是何原因落下了清代的顾麟。不少文字记载都有这个缺憾,所以,顾麟很少被人所知也就是自然之事了。实际上,科举史上连中

“三元”的文武状元应该是十七人,其中文状元十三人,武状元四人。

功成名就

在古代科举考试中,最荣耀的莫过于连中三元。乾隆十九年十月十日,乾隆帝钦点顾麟为甲戌科举一甲第一名进士及第武状元。十月二十日,在金碧辉煌的太和殿前,整整齐齐地站立着满朝文武百官,一百一拾陆名武进士都身穿公服,侍立在阶上,等候皇上传胪。乾隆皇帝来到太和殿,亲自宣布:一甲一名武进士顾麟,授头等侍卫,正三品官衔。据后人传说:顾麟着头等侍卫服,戴御赐黄金甲铠,回归乡里省觐,捷报由京师传到文安,十里八乡的人都知道了,人们争相传诵,乡人纷纷涌至广陵城顾麟家中贺喜。当地有几个武师,见顾麟高中,心里十分嫉妒,有些不服气。晚上,顾府客厅中灯火辉煌,桌上八盘十碗,酒肉飘香。酒席宴中,但见几个武师一身短打扮,神情异样,眼睛死死盯着酒案旁摆列的明晃晃的刀枪剑戟。顾麟一看这气氛,心中早明白了八九。他佯装不觉,连连上酒。酒过三巡,只见桌上一个高大的汉子站了起来,抱拳说道:“久闻武状元功夫绝伦,趁此机会,可否让大家开开眼界?”顾麟说声“过奖”,并未动地方。这个大汉冷笑一声,起身离座,从兵架上拿起一杆大枪,怀中一带说声“献丑”,来到院中耍了起来,只见他挺、搅、勾、翻、扫、旋、劈,运用自如。从枪的力、势看,功夫的确不浅。顾麟不动声色地看着。大汉耍了一通后,一个“顺枪”,枪头搭在了一根锲入强中的木橛上。只见他发功运气,聚气力于枪杆,往怀中猛然一带,只听“突”的一声,锲入墙中尺深的木橛被带了出来。这一“枪拔木橛”的绝功,观看的宾客喝彩不迭。这个大汉好不得意,接过旁人递过的酒杯,一饮而尽。然后转向顾麟:“哦,也请武状元露一手吧!”这一回,顾麟并未客气,也抄起一杆大枪,手中一抖,练了起来。但见他身随步转,步随身移,挑、刺、拔、挂、崩、捋、托、搅,只听风声嗖嗖,但见变幻莫测。练着练着,抬头见正房窗户纸上趴着一只苍蝇,冷冷一笑说:“诸位看仔细!”挺枪便刺。枪到处,苍蝇被枪尖扎上,窗纸都没破,不见一点血迹!观看的众人哪见过这等绝功,面面相觑,大张着嘴,好半天也没合上。几个武师心服口服,再也没脸入座了,便借故离开了酒宴,灰溜溜地走了。

顾麟高中武状元后,据史料记载:乾隆二十六年(公元年)被授予山东都督佥事。乾隆三十二年(公元年)转任山西大同府总兵,正二品。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身先士卒,以身作则,十多年间,军威雄壮。在任总兵期间,蒙古少数民族发起叛乱,将派遣镇压的官军一次又一次地击败,顾麟起往围剿,擒获叛军首领,使地方得以安治。朝廷通牒表彰,为此特刊刻上石,记载下来。余事不详。顾麟年老告退,回归乡里。归田后,他不忘为桑梓造福,修桥补路,在治理水患方面做了不少善事。据老人们讲,过去广陵城村东有一条小河,人们往来不便,顾麟捐资修了一座石桥,到民国时还保存完好,桥头石柱上还有顾麟的手书“永济桥”三字,他的这一义举在当地人中传为佳话。嘉庆二十一年,顾麟以八十二岁高龄卒于乡里,皇帝赐祭葬,谥号慎智,在村南立坟茔。

本文经作者授权独家发布

冯秉顼

赞赏

长按







































北京治白癜风好医院
北京十大最好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wenanzx.com/wayw/38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