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您知道吗?在我们美丽富饶的文安洼的地下,还藏有“万石黑粮”呢!这就是民间相传很久的文安洼的“三宗宝”之一——地梨。这小小的地梨,可不能小看它,在历史上它养活过18个县的灾民。
据《文安县志》记载:地梨,有人、猪两种。猪地梨,坚韧异常,不能啮,但以饲猪;人地梨,甘脆,类荸荠,生熟可食,能充饥。河决生水中,民取为食;水落藏土中,岁久不朽,亦不芽。一遇河水,生机勃发,旬日遍郊野,生性独异。
地梨,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野生在湿地里。它不能播种,不用耕耘,便能结出果实,保存在地下。而且大水淹不死,大旱旱不死,永不断种。每年阳春,在水深、温度适宜生长时,便在泥土里发芽、长茎、窜出水面。它的茎是球形,叶片细长偏棱形,每株可长叶4-5片。下部可生多条须根,根系发达,每株可结几个地梨,多的可结10个以上。结的地梨,个头不大,一般直径1厘米以上,个大的可长到2厘米左右。皮色油黑,内肉雪白,含较多淀粉和糖。可以生食,也可粉碎磨面,是一种较好的代食。地梨的上部叶片可抽生三棱草,一般可长1米多高,高的可长2米以上,顶端长有几个茸毛小角,角内有芝麻粒大小的种子,秋季成熟,如无人收获,便随草坍入泥里,或随风飘入异地,待适宜其生长时,便长出细小的地梨苗,这是地梨繁殖的另一种形式。三棱草,是农民搞副业生产的原料,秋前采抽,晒干后编草鞋、凉扇、凉席和坐墩等,收入也很可观。
地梨的生命力很强,结果部位很深。积水1米以上,它能窜出水,夏季积水2米以上也能正常生长。据年至年开挖西西干渠、十马干渠、滩德干渠和年开挖孟家务支渠时观察,地梨的结果部位在地面以下25-40厘米为最多,最深的结在地下1米,但为数不多。这可能与地力有关。
地梨源于何时何地?现已无从查考。据调查民间有两种传说:一说,从西汉置县前,文安洼就产地梨。那时文安洼常年积水,适宜地梨生长、繁殖。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持这种说法的人占绝大多数;二说,地梨源于宋朝。说是宋王和包公所赐。至今八九十岁的老人,对这种传说,讲起来还滔滔不绝。据说宋朝时期,文安常闹洪涝灾害,十年九不收,人民生活饥寒交迫。宋王得知后,便派包拯来文安视察灾情,赈粥放粮。包公对灾民生活同情,他一方面大办粥场,对灾民施赈;一方面为文安人想生存之策。包公想了很久很久,也没想出好办法,于是便吩咐侍从上香求“神”。一天夜间,一个名叫“观音”的神仙给包公托了一梦,让包公用笔画个灾民能弃饥之物,埋在大洼积水下面的泥土里,立刻便会长出满洼遍野的充饥之物,灾民便可岁岁行救。包公一梦醒来,便让侍从快拿笔墨来,为灾民勾画解饥之物。他构思片刻,便挥毫画出了一个黑色圆形并适合水生之物。最后一笔画了芽眼,活像个鸭梨的把柄,故名地梨。第二天,包公乘小船亲自把所画之物,埋在了大洼的泥水里。几天之后,果然长出了满洼的地梨苗,结出取之不尽的地梨。因包公铁面无私,为官清正,结出的地梨皮色油黑,内肉雪白,并传说地梨有遇旱能下潜,遇涝能上浮的本能。
其实,地梨并不是什么皇帝、“神仙”所赐,它确实是源于大自然的一种水生野生植物,过去的传说都是神话。
地梨的分布很广。以赵王河、大清河为界,文安洼境内近百万亩土地,除大留镇、大围河、老龙岗几个高堼外,几乎都产地梨。其中尤以大洼中心的牛台淀、麻洼淀、火烧淀和洋络洼为最多。从地面高程看,海拔(大沽口)3.4—4.0近40万亩土地产的地梨又多又大。这可能与土质好、土地肥沃和经常积水有关。
有关刨地梨的事,过去记载很少。据老年人对近百年的回忆,大的开采有3次,有年、年和建国后的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其中年刨地梨的规模最大,曾经养活过18个兄弟县的灾民,并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年至年,河北东部地区连续大旱,一些重灾区颗粒未收。加之日寇汉奸的横征暴敛,广大劳动人民摘借无门,难以谋生。有的外出讨要,有的卖儿鬻女,生活仍然无法维持,只有到文安洼刨地梨才是唯一生路。但是,那时土地被地主占有,不让灾民刨地梨。他们有的联合本村的地富,购买枪支,雇用壮丁,阻止群众刨地梨;有的则与日寇汉奸勾结,镇压刨地梨的群众。当时刨地梨的群众有十几万人,与日寇汉奸和地主周旋。敌追我跑,敌走我回。中共四联县委(文新县)和抗日民主政府,采取果断措施,坚决支持灾民的自救行动。一方面发动县、区干部与灾民同甘共苦,同群众一起刨地梨,并向群众宣传团结互助,鼓励群众战胜困难,坚持抗日;另一方面组织县区武装抗日力量,重点活动在刨地梨群众周围保护灾民。同时,各有关兄弟县也派来干部跟随刨地梨的群众一起刨地梨。从而很快打开了局面。当时大体分5片:
第一片,以兴隆宫的马洼、四百八(地名)和大留镇的小务洼为一片。这时除集中了文安西部部分贫苦农民以外,还有雄县、任丘、河间等兄弟县的灾民,满洼人山人海,足有上万人。开始地主不让刨,雇壮丁追赶群众,可怎么赶也赶不走。大齐观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到小务洼刨地梨,被小务村的地主田某开枪打死。洼里刨地梨的群众联合起来,拿着小锨冲了上去,包围了地主的庄院与地主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迫使地主让了步,取得了这场斗争的胜利。
第二片,是龙街片。这里除本地的部分灾民外,还有大城、任丘、河间的部分灾民,估计也有上万人,都集中到龙街、叩里、叩岗一带搭铺野营。当时陈黄甫有日寇汉奸的岗楼。李黄甫地主李宽林的地最多,他勾结日伪军,想把刨地梨的群众赶走。一次日伪军骑马圈刨地梨的群众,把人们挖的吃水土井都填上了土,把群众的提水罐都砸烂了,可人们就是坚持不走。后来我抗日联合会抓住了这个地主,并进行了斗争,才打下了敌人的嚣张气焰。
第三片,以大柳河为中心,西起小泗庄东到潘平村,30多华里的柳河堼两边都搭满了棚铺。住有雄县、霸县、固安、永清等兄弟县的灾民两三万人。当时大柳河驻有日本岗楼,日寇白天向洼里刨地梨的群众打枪,傍晚查铺,检查是否有八路军游击队。后来,一名八路军的侦察员,警告这队日本兵,不许出来胡作非为,才迫使敌人有所收敛。雄县驻徐庄村的八路军游击小组的干部,带领20多名青壮年来到富各庄村搭棚铺刨地梨,遇到敌人查铺时,他们就主动拿出“良民证”,巧妙地回答敌人提出的问题,两个多月没有发生问题,帮助群众刨地梨1万多斤,解决了群众的吃饭问题。
第四片是以刘麽、大赵、小赵、马武营为中心。这里集中了本县城西、雄县、安新、任丘等地灾民2万多人,除住亲友外,从刘麽到马武营整个刘麽堼上都搭满了棚铺,到处都是刨地梨的人群。这部分人主要集中在马武营左右的牛台淀、麻洼淀。
第五片以德归、三新桥、大长田为中心,这里集中了静海、武清、胜芳等地的灾民和本县一部分群众,约万人以上。这部分人,除远道的搭了许多棚铺外,多数人步行,当天返回,有的走20多里,起早贪黑,连口水都摸不着喝。他们主要集中在德归的西洼、大长田的西洼和艾头南洼。
“地梨一撮毛,好吃不好刨”。刨地梨的方法多种多样,但这个活儿非常辛苦。旱地,一般先用锨取走表层土,约7寸厚,再用小锨向下挖出个小偏坡,坐在偏坡上用挠子挠(铁制木柄的刨地梨专用工具),地梨就一个一个地被刨出来。采取这种方法,一般每人每天可刨10多斤,刨得快的可刨20斤以上。遇上水地,先打埝围畦,把埝内水掏干,再用锨将表土起出(约5、6寸),用三齿把地深翻后放进水,再用三齿边搂边搅,至地梨全部漂起,最后用笊篱把地梨捞出。这种方法费劲,但刨的地梨多。一般每人可刨50斤左右,多的可刨斤以上。到了冬天,在冰下刨地梨更难,先用镩镩透冰层,将冰块捞出,在冰层底下打上埝,把水掏干,再把表层泥土挖出,其余均如同水地。
地梨,是过去水患频繁的文安洼的特产,是大自然给予贫民百姓的恩赐,是人们在天灾人祸年代的救命黑粮。虽说这个年代已经成为历史,但时间的车轮毕竟在这里辗过。朋友,请记住这段历史,请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作者:梁树田来源:文安文史资料
文安衣食住行八一感恩有你福利大放送
上万奖品等你拿点击阅读原文查看详细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