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脐带血”,是我们的文化之根、民族之魂。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参与者,十多年来,我们见证了过去少有问津的乡风土俗被列为受人瞩目的非遗项目,也由衷地赞叹民间艺人在文化传承方面的心血与付出,同时更忧心于众多的民间艺术日渐消失。为了全面展示廊坊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让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民间文化,我们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编辑整理,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花会)、传统戏剧、民俗等十大类,以图文分呈、通俗易懂的方式加以展示,期待更多的人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形成良好的保护氛围。
廊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曲艺(说唱艺术)篇
说唱艺术,建国后称曲艺,是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形成的一种独特艺术形式。据史料记载廊坊地区在公元前年的东周时期就有说书艺人出现;宋代,说唱艺术逐渐繁荣,演出活动频繁;清中期,民间说唱进入高峰,各地书馆林立,演出不断。弦子书、木板大鼓、评书、西河大鼓、乐亭大鼓、京韵大鼓、竹板落子、莲花落等曲艺形式在廊坊地区呈百花齐放之势,并诞生了“京东怯大鼓、五音大鼓”等新的曲艺形式,出现了朱化麟、邓殿奎、张寒、白云鹏、骆玉笙等曲艺大家。
《非遗廊坊——京东大鼓)》
京东大鼓O市本级
京东大鼓起源于京东三河、宝坻、香河一带的农村。自清乾隆中叶,老艺人们在京东广为流行的民歌小调“靠山调”基础上,逐渐改编形成了京东大鼓这种北方特有的,深受人们喜爱的民间曲艺形式。京东大鼓在廊坊地区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演唱艺人多年行走于城市乡村,表演形式为当地群众喜闻乐见。京东大鼓现存传统书目大约有部,其中长篇有《刘公案》《于公案》《施公案》等31部;中篇有《水牢双合印》《三全镇》《罗通扫北》等23部,短篇唱词有《瞎子逛灯》《王二姐思夫》《王三姐剜菜》等43篇,书帽有《两头忙》《十三月古人名》《四辈古》《老虎吃猫》等19篇。京东大鼓是北方的一个重要曲种,在京东八县及华北地区有着很大的影响。
京东大鼓O大城
京东大鼓是北方曲艺的一个重要曲种,是刘文斌等前辈艺人在以宝坻方音演唱平谷调的基础上,吸收河北民歌《妓女告状》及落腔调的旋律而形成。除了演唱者左手挟铜板,右手击鼓外,伴奏乐器主要是三弦。因为伴奏及曲调简单,易学、易记,演出全凭演员的演唱功夫和击鼓技巧,故使京东大鼓在华北各地演唱十分普及。京东大鼓只有一板一眼一个板式,艺人常用速度变化及压缩唱腔等手法,来弥补板式的单调。由于演唱通俗幽默,平易无华,吐字清楚,明白如话颇为观众所喜爱。目前在大城县广为传唱的代表作包括传统书目《五家坡挖菜》《罗成算卦》《拆西厢》及新编作品《计划生育》《让座》《要条件》等。京东大鼓在大城县的传承发展,给当地百姓带来了无尽的精神享受。
西河大鼓O大城
大城县的西河大鼓(青门),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它是在木板大鼓和弦子书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曲艺形式,民国初年定名为西河大鼓。西河大鼓从创立之初至清咸丰年间,历经几代鼓书艺人的努力,演唱曲调更加圆润悦耳。清末民初,西河大鼓中“永”字辈艺人在大城收徒传艺,使青门鼓书在大城兴旺起来,并经常到外地演出。解放后大城县的西河大鼓演出队,经常深入乡村服务村民。西河大鼓表演时,演唱人员一手持两片铜板,一手握木棒击鼓,用三弦伴奏。演唱曲目多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古典故事或长篇小说和民间趣事,至今还能演出的有《呼家将》《刘公案》等长篇和一百多部中、短篇。现在大城县西河大鼓(青门)继承者们还时常为当地群众演出,并收徒传承这一传统民间艺术。
西河大鼓O文安
西河大鼓出现于清道光、咸丰年间,源于木板大鼓和弦子书,为木板大鼓艺人马三峰所创。文安人朱化麟(又称朱大官),早年拜马三峰为师学习演唱西河大鼓,他在行艺过程中广泛收集文安当地的民歌小调,积累了丰富的生活阅历和深厚的艺术经验,将西河大鼓的改革进一步强化,形成了以“帅”、“巧”、“俏”为艺术风格的朱派西河大鼓,为西河大鼓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朱派西河大鼓的主要书目分两类,一类是如《杨家将》《小五虎》等近二十部的长篇大鼓;一类是像《蓝桥会》《三堂会审》《李三娘打水》等几十篇中小段。朱化麟经常在文安县境内的田间地头演出,为当地培养了很多的朱派西河大鼓的传人,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朱派西河大鼓在文安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和发展。
燕山大板O三河
燕山大板是廊坊地区特有的一个曲种。年由当地的文艺工作者在莲花落、霸王鞭曲调的基础上,经过修改并吸收了燕山一带的民间小调,以及影调、评剧、北方二人转的精华,创作出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新曲种,现在传承下有近二十种曲牌和多种板式。燕山大板属快板类,与传统快板书所用竹板形同但略小,演唱者一手执大板,一手执小板(亦称“节子”)。表演时根据乐曲的板式与唱段内容,双手配合有序,打击出不同节奏的点式和花样。演唱形式不拘一格,可一人单唱,也可多人群唱,载歌载舞。燕山大板的表演形式活泼新颖,音乐豪爽清新,不仅具有很强的互动效应,容易传唱,而且对各类题材的唱段都能适应。此曲种在当时的华北一带具有很强的影响力。
八角鼓O三河
昝辛屯村的八角鼓属于古曲类,约在民国九年由昝辛屯村文人张寒所创,他历时七年到北方各地专事民间曲调与唱词的搜集和整理。回村后,对各种曲调推敲改编、整理规范,在此基础上研创了一种能适应于各类唱本的演唱形式,即“昝辛屯八角鼓”,亦名“九腔十八调”,又称“杂牌曲”,并开始招徒授艺,对外演出。至年,八角鼓在京津部分地区亦有流传。八角鼓自创始起,演出过的各类唱本、唱段约计二百余出,多为传统唱本或唱段,亦有少许的改编和自创,代表作有《大姑娘算卦》等,现在保存下来的张寒所整理的八角鼓唱词曲谱资料达七万五千余字,并注有曲牌名称及标点。昝辛屯八角鼓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对鼓曲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太平歌词O文安
太平歌词是一种从属于相声艺术的曲艺形式,约形成于清初叶,其曲调是从莲花落演变而来,流行于北京、天津等地,并一直被作为相声的基本功传唱至今。二十世纪初期有相声艺人在露天(明地)演唱,以此招揽生意。苏桥镇的靳山营少年家贫,到天津学艺,师从太平歌词大家常连安,并在“七七事变”后将太平歌词传到了苏桥镇,他的弟子郭万祥精通《姜太公卖画》《韩信算卦》《白猿偷桃》等几十个段子的演唱。表演时说口音质厚重、口齿清晰,面部表情丰富、身段讲究、动作与表演相结合,有让板、连板、慢板、快板等,每段曲目一韵到底,唱法开头甩腔、中间适当加以俏口、托腔以及流水板唱法。太平歌词取材广泛,易学易演、便于传唱,艺术表现力强,深受群众喜欢。
太平鼓子O霸州
太平鼓子,旧时主要流行于霸州的胜芳和信安等地,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说唱艺术形式。表演者自打自唱,双手巧妙配合击打扇鼓,节奏鲜明欢快,音色独特,高手可打击出各种不同的花点,边唱边敲,并附以各种表演动作,非常受各地群众的喜欢。此曲种不受舞台限制,街头巷尾,田间地头,农家院落都是它的表演场所。太平鼓子表演的内容,多取材于民间流传久远的神话故事,兼有节日吉祥祝福之词,即兴创作,即兴发挥,适应各种不同的情境。旧时胜芳李万成是较有名的太平鼓子演员,解放初期他经常利用太平鼓子宣传党的政策。近年来由于受到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影响,以及其他娱乐方式的冲击,太平鼓子的传唱已渐行渐远,能表演者多是耄耋之人。
胜芳宣卷O霸州
宣卷指的是胜芳镇古老道教团体——太上门独特的唱经仪轨。胜芳太上门,其存在历史已超过二百六十年,他们曾保有四卷古唱经卷本,“文革”中丢失两卷,现在能熟练的演唱有《十王宝卷》和《伏魔宝卷》。唱经音乐,分为韵调、曲牌和杂曲三种,词曲长度,从五言到十言句不等,长者千余字,短者几十字。不同的句式,使用不同的韵调演唱,形式灵活,律调丰富,但听来依然节奏和谐,换调圆通,往而有返,畅顺悠扬。唱经的伴奏乐器叫“法器”,也很有特色——扁鼓、小钹、单云锣、木鱼、手磬、手铃、手器(长柄小铃铛)。演奏时音不压声、奏不废韵,很好地突出了主题。流传到现在的胜芳宣卷,是一份不可多得的道教宣卷活态遗存,具有较高的民间宗教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十不闲O三河
十不闲于清康熙年间,流传于北京及京畿一带的廊坊、保定、唐山等地,是一种自我伴奏的说唱艺术。十不闲演出时在木架上固定锣、鼓、镲等乐器,一人担着木架走场舞动,同时还要拉动系在乐器上的各种绳索,发出节奏,可谓手脚不得闲而称其“十不闲”。演奏者被称为“掌正”,这种技巧也非一般人所能掌握。十不闲除扛架子演员外另有一旦一丑,其演出形式分单曲、彩唱两种。单曲由一人演唱故事,清唱不化妆,曲目有《西厢》《摔镜架》等;彩唱由数人分饰旦、丑两种角色,分包赶角,曲目有《杨二舍化缘》等。黄土庄镇栲栳山村的周景春、华金城系清末在京学习演唱十不闲后传回三河,并在传承中有所发展,将当地风土人情加入唱词内容并得以传承至今。
什么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由文化部确定并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国务院分别于年、年、年和年公布了第一、二、三、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其中,第一批名录共计项;第二批名录项和扩展项目名录项;第三批名录项和扩展项目名录项;第四批名录项和扩展项目名录项。
点击以下关键词查看胜芳电视台精华内容
少儿节目:成长加油站
少年梦工场
美食节目:咱家的色香味
赛事晚会:MTI世界旅游小姐金色使者模特大赛决赛
本地生活:广告投放
新闻投稿
胜芳电视台招聘
点击以下链接,查看胜芳新闻上月精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