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蓟(今北京城西南)。文安地属幽州燕国。战国时代,韩、赵、魏分晋自立为诸侯国后,文安地属赵国。
秦并六国统一华夏,把全国分成36郡,文安地属巨鹿郡,治所在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
西汉高祖五年(前)置文安县,当时的县治在今大柳河东侧(遗迹已堙没)。属渤海郡(在浮阳,今河北沧县东南)。明代郭子章所撰《郡县释名》载:(文安县)“以文安潭名,潭在县北一十五里。”据《读史方舆纪要》载:大业七年()炀帝征高丽经此,以其地处三河合流之处,诏令割文安、平舒二县置丰利县。县治设在今文安县城,属河间郡(今文安县城战国时已形成村落,名为“太阳”)。
唐贞观元年(),以丰利、文安两县相近,遂省丰利入文安,县治由柳河东侧迁至原丰利县城。此即文安县城之始。从唐朝初期至中华民国时期,虽朝代更替,州、郡有别,文安县治驻地始终未变。
民国元年(),文安县属直隶省顺天府。民国三年,撤消顺天府,置津海道,文安县属直隶省津海道(治所在今天津市)。民国十七年(),直隶省改称河北省,文安县属河北省津海道。
年,抗日战争爆发后,5月文安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
8月5日,冒着淅沥沥的小雨,位于县城西部曙光路的曙光学校正在加紧施工。文安县曙光学校建设工程今年7月27日进场施工,规划占地总面积99.15亩,总投资1.2亿元,学校设置办学规模小学部6轨36班,初中部12轨36班,学校建成后将提供小学学位个、初中学位个,解决城区西部、赵各庄镇适龄学生入学难问题。
图片来自网络
我县中小学、幼儿园大多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设备陈旧,年久失修,校舍状况令人堪忧。文安县委、县政府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本着以优先发展教育的理念,以非凡的气魄,空前的力度,着力打造“三好”工程(即最好的建筑是学校,最安全的建筑是学校,最美的地方是校园)。
年以来,我县开始大刀阔斧地推动教育基础设施改善提升系列工程建设,投资万元,启动实施曙光学校等20所学校建设,总建筑面积平方米,投资万元,启动实施史各庄中学等24所学校建设,总建筑面积平方米。
学校建设总体原则为高标准、高质量,综合考虑设计方案,突出中小学、幼儿园特点,设计上高于一般性社会场所,抗震设防烈度达到8度,提高了安全防范等级。
为做好这项得民心、顺民意的“惠民工程”,县政府将学校建设写入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列为全县重点工程和惠民实事。为确保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县主要领导每周例行召开由发展和改革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生态环境局、住建局、财政局、行政审批局、公安局等单位参加的项目调度会,会议主要内容是了解工程进度,解决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树正气、杀邪风,严厉打击工程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阻工、扰工、强揽工程等违规现象。各相关单位也成立了由一把手任组长的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在工程前期手续办理、质量监管、资金拨付和竣工验收等环节严格把关,为学校建设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优质周到的服务。
“安得广厦千万间,莘莘学子尽开颜”,一分耕耘,一份收获,学校建设工程成绩喜人,截至目前,大留镇中学、东德归中心校、尹村幼儿园等22所学校已建成投用,总建筑面积平方米,解决了名学生在高标准教室里学习。曙光学校、县直第四幼儿园等27所学校正按年初既定计划加快推进。全部学校工程建设竣工投用后,我县教育基础设施条件将得到大幅提升,城乡教育资源差距将进一步缩小。
下一步,我县将进一步加大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努力改善学校幼儿园办学条件,逐步完善配套设施,为学生学习提供优越的条件,为广大师生创造更好的生活学习环境,促进我县教育事业稳步、健康发展。
作者:张岩方来源:今日文安在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