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的命名和地名的沿革都会与当地的地理方位和历史沿革、以及地名所反映的地方民俗等密切相关。可以说,地名是人类文化史的活化石。潮汕人杰地灵,地名丰富多彩,内涵深远、妙趣横生。
今天小编继续为大家带来潮汕地方命名的第二部分!
因宗族姓氏而得名潮汕地区有很多冠以姓氏的地名,往往是最早开辟生活之路的移民,可说是该部落的开山鼻祖。通过这些地名,人们可以追溯到该地的创业史和移民史。
澄海富砂村因先民移居时满地浮沙而得名,俗称浮沙村;
董坑村是五代后晋天福三年(年)董氏移民所创;欧厝村是移民欧姓兄弟于元末明初来此创建;南宋(年)许氏移民创立许厝村;沈洲村的最早移民则是元末明初由福建诏安的沈氏父子4人。
莲上镇南徽村原是北李、北朱两村,年合并时取北李祖宗南山公之“南”、北朱祖宗徽国公之“徽”,合并称为南徽。
建阳村民多姓陈,旧称陈厝。1年取其始祖建阳公之名而改称建阳。其它区县的还原有陆厝围、李厝宫、蔡厝寮、张家庄、苏家坡、前溪许、陈厝合等,不一而足。
因历史人物而得名潮汕地名记录了历史上一些著名人物的活动轨迹,其中影响最大的要算韩愈。韩愈因谏迎佛骨,被贬潮州。他治潮8个月,传道起文、劝农驱鳄,政绩卓著,加上赵德、苏东坡等人的宣传,潮人便以其姓名别号为山水之名:水称韩江、山称韩山,街巷有昌黎路、慕韩里,充分表达人们对韩愈的崇敬之情。
潮州竹篙山也与韩愈有关:有一次潮州大雨成灾,洪水泛滥。韩愈巡视到城北,走过之处都插上竹竿,作为堤线的标志,召集人马,筑堤防洪。岂料奇迹出现:插上竹竿的地方拱起一条山脉,堵住汹涌的洪水,后人便称此山脉为竹篙山。
南宋末代皇帝赵昰、赵昺兄弟和文天祥、陆秀夫等都在潮汕活动过,留下很多与他们有关的地名。如:潮州开元路东侧有一口古井,人称义井;对面胡同称义井巷。相传宋帝昺逃难到此,饥渴难忍,却找不到水。来到城南路边有井,却又找不到汲水工具。宋帝长叹一声:“难道连水也欺负我么?”话音未落,但见井水上涨,涌至井面,帝昺痛饮,感慨地说:“井也知君臣之义。”遂封此井为义,井边小巷也沾光,称义井巷。
南澳也有宋井、太子楼、官屿与乌屿等。
国姓井则是在离南澳22公里的中澎岛上。传说国姓爷郑成功的部队驻队在此,没有淡水饮用。郑成功亲自勘找水源,挖掘此井,不仅解决了官兵的饮用水,也使渔民饮上淡水。为纪念郑成功,人们便将此井称为国姓井,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揭东县云路镇翁内村有曾逵寨,因清朝农民起义军将领曾逵在这一带活动而得名,相沿至今。
澄海莲花山南麓有一峡谷,南宋陈吊眼起兵抗元,其妹陈金花驻守这一要塞,后人便称此峡谷为陈金巷。又因为潮汕方言“陈”与“铜”同音,有人讹传为铜金巷。
福建漳浦海盗吴平年在深澳镇东北部率众创寨,称吴平寨;他在海边傍船而设立的营寨则被当地人称为贼寨。澳东乡有“红山十六村”,解放初期有16名女青年在此安营扎寨建农场,号称“红山十六姑娘”,此地也简称红山十六。
因神话传说而得名潮州湘子桥原名广济桥,相传是八仙之一的韩仙子移山驱石帮助建成。人们为了纪念他而改为今名。
揭西县城河婆镇,原作何婆,只因昔年有一位卖擂茶的何大娘,善良和蔼,擂茶香甜可口,人们无不称颂何婆之美德及擂茶之美味,久而久之,何婆便成了此地的代称,乃至成了地名。
澄海福坪村曾有人育得一个两重的番薯,远近闻名,有人便把该村称为“百二两”,原来的村名反而被淡忘了。
澄海的鸿沟据传唐末以前一直称为环山,后因地震而山崩地裂,海底升高,联成石滩,滩中有一大海沟,涨潮时海水轰涌而入,退潮时鸿雁喧鸣而来。人们视鸿雁为吉祥鸟,此地于是改称鸿沟。
澄海上坑村有座接龙桥,相传宋帝昺逃难至此,天降大雨,又有大河拦路,一时找不到船只过渡。情急之际,一道彩虹横架河上,宋军赶忙过河。后来村民在此建桥,起名接龙桥。
龙田村的跌马桥也有故事:清咸丰年间,潮州、澄海一带田园失收,官府横征暴敛,民众揭竿造反。潮州知府吴均带兵从澄城到龙田弹压,途中狂风大雨骤至,在龙田村的小石桥上,吴均马失前蹄,跌死河中,村民便把此桥叫做跌马桥。
南澳隆东方有白牛树,相传靠海处有一白牛常泅渡过海偷吃饶平海山岛上田里的稻谷。当地村民拔起一株水稻,连泥丢在牛背上,跟踪到了白牛村,在海边把牛杀了。牛死化为白石,贮立海边,称白牛石,附近的村子就叫白牛村。
因风景胜迹而得名潮州开元路在开元寺前,因寺得名;太平路原称大街,年修建马路时挖掘得元朝政和元年()石碑一块,上书“木平”2字,遂命名此路为太平路。
因碑得名的还有普宁石牌镇、揭阳牌边村等。
澄海县城文祠东路、文祠西路因有文祠而得名,李厝宫因有三元古宫,寺后街因在龙潭寺后。
汕头市区的妈屿、妈宫、小公园、石炮台,揭阳的炮台、学宫,以及潮阳的文光路等莫不如是。
年汕头老市区厦岭一带筑堤围并在耀华港畔兴建耀华火柴厂,后厂名改为光华,地随厂名,厦岭改为光华埠。随后,光华农场、光华路、光华村陆续命名。
汕头电视塔下潮汕路口到莲塘的公路原称五七路,是因为公路附近有五七干校和几所中学的学农基地。年以后这里崛起宏伟壮观的汕头大学,成为新的标志性建筑、汕头新八景之一,路名也就改为大学路。
潮汕不少地方有所城的地名,如陆丰碣石、汕头蓬州、饶平东界等地,大都与军队驻扎的军营有关。
南澳有凤屿,别名辞郎洲,其由来是南宋景炎元年()宋帝赵昰与弟赵昺要离开南澳,都统张达护驾跟随,张妻陈娘送夫至此,珍重挥别,故名。后人据此编演的潮剧《辞郎洲》成为经典剧目。赵昰赵昺在南澳留下的名胜古迹还有很多,也都成为地名。他们曾在海滩上挖掘了三口井:龙井、虎井和马井。潮涨潮退,岁月烟灭,而今人们还能见到的宋井就是当年的马井。
寄寓吉祥,因心得名地名是人们赋予地理实体的名称,命名时往往寄托着美好的愿望,寓意吉祥,希望把地名起得文雅并与吉祥幸福有关,最简单直接的方法是大量使用吉祥字眼,如健、康、平、安、长、寿、富、贵、福、德、义、顺、泰、宁、清、明、澄、靖等。
汕头市区有长平路、永平路、永泰路、迎祥路、仁安街、万安街、新兴街、仁和里、万福里、五福里、文德里;潮州湘桥区有太平路、文安路、太昌路、福真路、广平街、永兴街、永丰街、新安街。澄海、靖海均取自“澄靖海氖”之意。
这些地名与地理实体的自然特点没有什么联系,只是直接寄托了人们赋予的思想观念而已。
潮汕人还喜欢用古籍上能反映美好愿望的词语为村落命名。如澄海的德邻村出自《论语·里仁》:“德不孤,必有邻”,既反映了村民希望团结和睦,又十分雅致。龙田村俗称田寮,明朝明村中举人卢升按《易经》“见龙在田”之意,改村名为龙田。
寓托性地名中还有引用古代名贤故事或古籍文献,显得文雅深奥,在民间寻常人家中难以传承,所以在口头上又有另一通俗地名承继下来,成了口头称呼与文字记载不一致的奇怪现象。如澄海西埭头写作海岱、长陇写作长龙、沙尾写作凤尾、下埠写作华埠、下布写作华富、砂砻写作仙龙、龙眼城写成隆城、白沙铺写成碧沙;潮阳的四家写作诗家、牛埕写作珠埕、下寮写作华瑶、际尾写作济美、港尾写作港美、下尾写作华美、南洋写作南阳、高塘写作高堂,等等,不一而足。
弃俗从雅,因意得名地名不同于一般的地理名词,不但有社会性,还有鲜明的民族性,含有更多的历史文化色彩。地名由人组成的社会约定俗成,往往带有人的主观色彩,这就是地名的人文属性。
潮阳两英初名乌雅圩,人们视乌鸦为不吉利,改称鹰圩;又因为鹰字笔划太多,遂改为两英圩。
和平镇地处练江出海口,盛产牡蛎,潮汕方言称为蚝,其地便命名为蚝圩。文天祥勤王之师至此,认为蚝字粗俗难懂,改为和平,沿用至今。
达濠珠浦村原名砂浦,后嫌砂字粗俗而改为今名。
南澳龙地村地形呈长条状蜿蜒曲折,形似长蛇,始称蛇地。民国年间乡民因蛇丑陋而改为龙地。
澄海隆都隘洋村原名鸭洋村,以鸭入名未免粗俗,便以近音隘取而代之。
云关路村原名牛头路村,以字形相似的云关取代牛头。
类似例子在澄海还有很多:岭顶、砂砻、山家村分别改为岭亭、仙龙、仙居村。潮汕人常常采用谐音或近音的方法把原来较粗俗的地名写成文雅的字词。澄海莱芜半岛俗称奶脯山(因双乳峰得名),也讹称篮脯。人们嫌其粗俗而以近音改为莱芜。南澳原有虾尾屿,后用谐音法改为霞飞屿:朝霞晚霞飘然欲飞,何其文雅也!地名既是历史的产物,又具稳定性,代代相传,许多古字的音义也被十分难得地保留下来,如“埭”字、“洋”字。洋的古义之一是广大,后引申用以指田野。“埕”意为庭院、广场,引为地名的有潮阳古埕、惠来新厝埕、南澳前埔埕、饶平大埕和高埕等。
在本平台对话框回复以下
关键词查看对应内容:
小品丨配音丨美食丨工艺丨夏雨来丨揭阳兄丨林江丨陈四文丨林大钦丨
+潮汕人订阅的本地交友自媒体平台
▼
感情
生活
交友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进入潮汕微相亲论坛,交友资料已经更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