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文安县 >> 文安要闻 >> 三苏文选外一

三苏文选外一

牛宝彤先生所选注的《三苏文选》,是桂哥旧书店里拣来的。冬夜无事,懒倚枕上读之,其味甚好。文章好,是不必说,三苏出世,传眉山草木为枯,当然传说而已,但山水之钟灵毓秀,集中于三苏之家,执文坛牛耳不说,历千百年后,他们的文章尚熠熠生辉,掷地可作金石声。唐宋八大家,他家独得其三,牛皮不是吹的,火车不是推的,文章俱在,不妨于清夜读之。

苏洵是二苏的老爸,应该算大器晚成,人称老苏,有《嘉祐集》二十卷,《宋史》文苑有传(他家三苏俱入传《宋史》中)。少年不学,二十七岁才决心读书,苦读多年,宋仁宗庆历七年()举进士及茂才异等,皆不中,回家后,把以往写的文章全部烧掉,闭门不出,更加用功读书,读通六经、百家之文,这时下笔写文章,一会工夫就能写几千字。宋仁宗嘉祐初年,老苏与其儿子苏轼、苏辙一同进京,晋谒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赏识他的文章,认为即使贾谊、刘向之文,也无以过之,把它推荐给皇帝,一时尽享盛名。后来官倒当得不大,只当了个文安县主簿,只以文章传世。人称其文章风格纵厉雄奇,尤擅长策论,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善于用比。曾鞏称他文章烦能不乱,肆能不流。其雄壮俊伟,若决江河而下也;其辉光明白,若引星辰而上也。这里引《心术》一文开首几句,即可知其笔力。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这不仅是文章好而已,把义利对于军心的坚定稳固和战斗力全部说尽,跨越时空,即至今天,还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说完老苏,说苏轼,那是他家最负盛名的才子,别的不说,仅前后赤壁赋而言,已为人耳熟能详,不须枚举。这里抄则短文,为《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中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这就说出了其文章的风姿,要有善于发现美享受美的眼睛与心灵,才有美文。千年以来,苏东坡仅此一人耳。

再说苏辙,人称小苏,著有《栾城集》五十卷,《后集》二十四卷,《三集》十卷,《应诏集》十二卷。他是三苏中中进士最早(才十九岁)的才子,而仕途坎坷,一如其兄,自号颖滨遗老。人称其文章汪洋澹泊,深醇温粹,似其为人。苏轼则称其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他的才名被兄长与父亲所掩,其实能独立自树,自成一家。笔者这里不俱引其文章,只说万历新昌县志中第一篇序言为绍兴知府贾应璧所撰,首句即云,古云,域中有三权,而史居其一。任岂轻哉!我查了资料,此即引于苏辙之文,以此也可知他的识见卓越吧。

这三苏是时代产物,沒有宋代,也许没有三苏,有了三苏,推进宋代文明在历代封建社会中更加举足轻重。选编者说,这种以一个家庭而文名极盛而冠于当时的现象似只三国时三曹及明代三袁可比,这的确是有识见之言。

最后值得一说的是此书选注者牛宝彤先生也是一位牛人,他是年出生,中国公安大学教授,是李白研究专家。他的选注三苏,是下过学术功夫的,这本小册子,把许多为人们所不注意的典故都注释得明白如话,读来每有收获。如苏轼《前赤壁赋》中,有客有吹洞箫者一句,一般不为人所注意,他引赵翼《陔余丛考》注说,此是道士,姓杨,名世昌,字子京,绵竹人,苏轼《次韵孔毅夫》诗云:杨生(即杨世昌)自言识音律,洞箫入手清且哀。又如苏洵《送石昌言使北引》一文注曰,因苏洵之父为苏序,故避讳序,改赠序为引,又说这篇赠序是送石出使契丹国时所作。凡此种种,他举重若轻,一一言明,为如今难得一见、功夫深厚、功底扎实的以学术研究为底蕴的通俗读物。故为之介绍,与亲们共享。

(外一)也说班竹章氏始祖

前几天看到九门先生在微圈拍摄并刋发班竹章氏宗谱资料,以为原说班竹章氏为章木后裔未必准确,我亦很感兴趣,就把宗谱内容抄录如下。

新昌班竹章氏始祖,章氏宗谱记载为章耀,其小传称:第一世,行千十一,讳耀,字子吉。太公(行三,讳大字,号考槃,宣义公)次子(宣义公共三子,为章光,居剡阮庙前,章耀,居班竹,章辉,居燕窠),章耀勤励自持,善观地理,与诸子议曰:近观溪山之胜,莫如班竹里,天姥峙其东,濛泉当其面,石涧绕其前,桃洞处其右,吾择而居之,后世子孙,必有昌盛者,遂揭家而居焉。因以花墙之旧址,建为义塾,名曰育才小阁,延赤城王好古先生为师。聚郡邑中远近弟子而教焉。其师曾有对云:门对燕窠化出凤凰羽翼,地邻赤土培成桃李芬芳。至今传诵之不忘也,是为班竹始祖云。娶沃洲石氏,合葬干坑金蚁(金旁一义)形与花墙隔二里许,生子五,源静,源清,源深,源定,源安。

按,此见于《新昌班竹章氏宗谱》卷之三,内纪世传,第一世。据此可知,章耀是从花墙迁徙至班竹村的,故把旧址辟为育才小阁,请天台王好古先生为师,他办的学校也非仅招收章氏子弟而已。

而一般记载(如潘表惠先生所记),南明章氏,源自浦城,系五代闽国章仔均(一)后裔,投闽王审知,授高州刺史,妻练氏,封越国夫人。后晋天福末,闽延曦与延政相攻,南唐因闽内乱,破建州,练氏有恩于南唐主将边镐、王建,保住了建州全城生灵。仔均、练氏之后十五子、六十八孙中,第五子仁彻有五子,幼子文炎曾孙章惇居于长兴,在宋哲宗时任宰相,再传四世,名章木者,南宋绍兴二十四年()进士,任岳州推察,迁夔州刺史,因避仇,游新昌天姥山,遂定居于仙桂乡花墙(今燕窠村),为新昌章氏始祖。

章木生三子,长子天辅,定居牛泽,即岭头等,今大市聚。其子章岳,中进士后,官至侍御史,生宣仁、宣义。宣仁徙海游即今三门县内,宣义居原籍。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根据九门先生所发宗谱照片,章耀正是宣义公次子,此派称岭头等派,虽然直接迁居班竹始祖或为章耀,但时间已迟于章木迁花墙好几辈了,因此称章木为始祖,并不矛盾。

与章木长子天辅同时,次子天佑,居城内止水庙一带,称梅湖派。幼子天与,南宋乾道四年()举遗逸,官至大理评事,居上礼泉,为章氏礼泉始祖。

宗谱是个复杂的历史资料,因支派太多,难以理清,所在多有。在此,感谢九门先生提供有价值资料,使历史更接近真实。一孔之见,仅供参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wenanzx.com/wayw/836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