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论坛党员干部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

在逆境中成长在磨难中坚强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古城建管处调研室朱春柳

一本精美的厚书摆放到我的桌上。封面上一张黑白照片深深吸引了我的眼球:一个身穿纯色衬衣、左肩挎包、体型高瘦的年轻人跃然纸上,他一头短发、衣着朴素,右手插进裤袋的姿势略显拘谨,但是目光坚定、嘴角带笑,显得十分帅气自信,身后背景是一池荷花和葱茏树木掩映中的农家小院。他是谁?图片下的一行白色大字告诉了我答案《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就是年轻时的习大大?!都说青年时代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习近平的知青时期经历过哪些波折和苦难?有哪些不为人知的心路历程?为什么他能在众多的“红二代”和政治家中脱颖而出,成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他的知青生涯为今后一步步走上党和国家领导人打下怎样的基础?满怀惊喜与好奇之心,带着诸多疑问,我马上如饥似渴地捧读起来,一发不可收拾,仅仅花了2天时间便通读一遍这本31万字的采访实录。

虽然之前也曾听说过习总书记年轻时插过队,当过农民,但对具体的情况却是知之皮毛、不甚了解。读完后这本书后,我心潮澎湃,感慨万千,内心深处油然而生一种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敬仰崇拜之情,也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新的感悟。我出生在湖南邵阳的一个贫困山村,习总书记插队7年的年龄基本和我的中学时代对应。在每年的寒暑假和周末,我也经常帮助父母下地干农活,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亲历者方可体会。虽然中国南方和北方农村大不一样,但习总书记当知青时干过的活我基本都干过,受过的苦我也基本都受过,不过由于时代科技的进步和父母的关照,那时候我的劳动强度和劳动时间比起当年的习总书记来还是差的很远,学识能力、思想境界等更是天壤之别。作为湖南农民的儿子,自己并不以此为豪,也通过考大学成为一名山西煤矿工人,每次回老家探亲时还有点不太适应农村的环境。可是习总书记却有着真挚深厚的农村情结,并在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后还不止一次地面对国内外媒体自豪地说过“我当过农民”“我就是从贫困窝子里走出来的”。这种伟大格局和情怀令自己无比汗颜羞愧,在不断学习和认真思索后,对这本书的感触和体会概括起来主要是有“五个没想到”:

一是没想到习总书记会是知青“三最”原型之一。难以想象,作为一个出生在北京城里货真价实的高干子弟,习近平总书记当时却是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待的时间最长的知青之一。放到现在,15岁正好是上初二或初三的年龄,也正是青春期发育长身体和学习的黄金时期。可是,由于父亲习仲勋蒙冤被关押审查的影响,加上正值文化大革命的动乱时期,属于“老三届”的习近平招工、升学、参军等均希望渺茫,在毛主席的号召下,15岁的他有些无奈却又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插队,而且是到自然环境恶劣、土地贫瘠、交通不便、经济落后、黄土高原上的延川县梁家沟插队。那时候的知青插队和现在的大学生村官迥然不同,就是实实在在地“接收贫下中农再教育”,就是亲身体验当农民、干农活,和农民同吃同住,一起挣工分。没有吃苦精神和毅力,根本就难以坚持。有的女知青为了减少劳动强度,甚至就嫁给了当地农民。大多数男知青也是想方设法早日离开农村,有的出工不出力,一般都是待2、3年,多的也就是4、5年,而我们的习总书记却在那最艰苦的地方一待就是整整七年。年有了上大学机会他也主动放弃,甚至发自肺腑地做好了一辈子当农民为梁家河村多做实事的准备。这种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知恩图报、一心为公的精神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

二是没想到习总书记当年干过那么多农活。作为一名“红二代”,要坦然接受插队当农民这种命运的安排实属不易,真正像农民一样长年累月干那么重的体力活更是难能可贵。面对逆境和磨难,在最初的彷徨、迷茫后,他迅速调整心态,平衡内心的落差,积极适应环境,从过“思想关”“跳蚤关”到过“厕所关”“饮食关”,再到最关键的过“劳动关”,短短几个月后就由一个城市知识青年转变为一个地地道道的陕北农民。习近平总书记在年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说:那时候什么活儿都干,开荒、种地、铡草、放羊、拉煤、打坝、挑粪……几乎没有歇过。他扛斤麦子,十里山路是不换肩的。有过同样农村生活劳动经历的我情不自禁地想到,他的手掌一定起过很多个水泡,他的肩膀一定会磨破很多次皮,他的脚板一定会长厚厚的茧,他的衣服一定会有很多次被汗水浸湿得没有一根干纱。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事实证明,习总书记不就是这样接受大任的“斯人”吗?

三是没想到习总书记那么爱读书而且读书方式独特。到农村插队,客观上为知青们提供了难得的读书自学的环境。但那时是“文革”时期,把知识分子说成是“臭老九”,“读书无用论”“知识越多越反动”等谬论甚嚣尘上。受这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加上今后前途和出路虚无渺茫等原因,而且年龄大一些的知青还面临婚恋等现实问题,身边又没有老师督促和指导,因此不少知青基本放弃了读书学习。而习近平总书记酷爱读书、矢志不渝,当年到陕北插队时只带了两个行李箱,里面装的几乎全是书。陕北七年,他始终坚持苦读深思,白天的空闲之际在田里地头“牛角挂书”,晚上在煤油灯下经常“挑灯夜战”,不仅涉猎历史、马列主义经典、文学作品、军事著作等广泛领域,而且读书有方。他的知青好友雷平生、雷榕生指出,习总书记读书注重分析对比,他看书经常是以看一本书为主,同时又寻找相关的书籍作为佐证,进行对比分析,“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不断地扩展阅读书中的知识,也养成了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问题的习惯。不管条件如何艰难困苦,都一定要坚持读书学习并讲究读书方法,将书籍当成精神粮食和成长进步的阶梯,这是习总书记传递给我们最重要的宝贵财富之一。

四是没想到习总书记年轻时就那么亲民、特别是对农民有那么深厚的感情。现在不少城里的工人、知识分子都打心眼里看不起农民,更别说那些“官二代”、“富二代”们。我是当年乡里唯一一个考上省重点中学——邵阳市第二中学初中的人,同学们大多数都是城市孩子,虽然不曾当面侮辱、欺负我们那几个农村来的学生,但他们背后经常互开玩笑或者调侃时都说对方是“农民样!”,在他们眼里农民代表着愚昧、落后、贫穷、不讲卫生、思想保守......那种看低、嘲笑农村人的思想深深刺痛了我。有时听到后我也和他们据理力争、反驳农村人没什么不好,但实际上我也因为自己是农民的儿子而一度非常自卑,一心只想好好读书以便将来“鲤鱼跳农门”。然而,身为“红二代”的习总书记并没有因为农村的落后面貌和农民的缺点而鄙弃,反而因为了解产生了深深地同情和悲悯之心。梁家河村民对他的关爱和帮助,更是增加了他对农民的深厚感情。在知青时期,他不止一次地自称“是个普通农民”,并愿意为改变农村面貌而积极努力。从社教活动的实际负责人到担任梁家河村支书,年纪轻轻的他组织带领群众修道路、打淤地坝、办铁业社、建代销点、打大口井、发展沼气,以自己的实干苦干引领群众向过上好光景奋进。在陕北七年插队生活锻炼中,习总书记由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年脱胎换骨为群众眼里“吃苦耐劳的好后生”,一心让群众过上好日子的领路人,也是我心目中最接地气、最亲民、最关爱农民的国家领导人。

五是没想到习总书记当年入团入党经历了那么多波折。俗话说,事不过三。当看到习总书记当年以屡败屡战、坚定执着的精神先后写了8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时,我被深深震撼了,因为我看到了一个热血青年心中对党和国家的无比忠诚和坚定信仰。在家庭浓郁革命氛围的熏陶下,习近平总书记从小受到很严格的革命传统教育,充满着对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充满着“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豪迈情怀,不管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始终没有对党产生过怀疑和动摇。天助自助者,知青习近平的一片赤心深深打动了当地党组织领导和当地村民,不仅让他有惊无险地入团入党,还推选他为梁家河村党支部书记。文安驿原党委书记白光兴在采访中证实“这些都是他自己(习近平)努力奋斗的结果,不需要、也没有任何人给予特殊的关照。”在习总书记当年被推荐上大学临走之际,全村人一大早就自发来到窑洞门口送他,连一个双腿行动不便的残疾人都拄着双拐来了,有的人甚至送到了县城。村民们这种依依不舍的真情流露,从侧面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七年知青时期的优异表现,不仅让他当时动容落泪,也让我这个读者湿润了眼眶。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七年的知青岁月,锻造了习总书记坚毅刚强的意志品质和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让他真正接了地气,了解了国情,贴近了人民,培育了他同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期间历经波折地完成入党、提干、推荐上大学的人生中的三件大事,为人生打下了坚实基础,系好了“人生第一粒扣子”,也让全国人民以此“辨材”——习总书记就是这样一位从基层走出来的当之无愧、值得拥护爱戴的“核心”!通过拜读这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我应该已经找到了开头那些问题的一些答案,更获得了今后人生中的启迪和指南,那就是人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像知青习近平那样学会在逆境中成长,在磨难中坚强!

赞赏

长按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比较好
在北京治疗白癜风大概需要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http://www.wenanzx.com/wayw/9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