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县委、县政府开展的“我为文安做贡献”实践活动,是向党的十九大献礼的重要行动,是践行“八个提倡”的生动实践,是推进文安实现跨越腾飞、后发赶超的现实要求。县妇联召开了动员大会,发出倡议书,积极组织、带领广大妇女深入开展“我为文安做贡献”实践活动……在弘扬传统美德、孝亲敬老的千家万户中、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基层一线中、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大潮中,在服务基层群众、岗位建功立业的火热实践中,展现了“半边天”的别样风采,创造了“巾帼不让须眉”的光辉业绩,形成了人人都为文安发展出一份力、尽一份责的浓厚氛围。从今日起,巾帼文安将选取在全县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妇女代表进行报道,进一步团结、动员和激励全县广大妇女投身于文安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为建设美丽幸福新文安奉献巾帼智慧和力量。
(三)
多一份关怀多一份孝敬
作为一名平凡而普通的小学教师,工作中吴苏丽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扎实提高自身业务水平,踏踏实实干好本职工作,在小小的三尺讲台上认认真真地实践着自己的生命价值。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构建民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吴老师连续多年担任班主任,带毕业班,她的时间是学生的。家务事婆婆二话没说,主动承担起来。吴老师讲过这样一件事,年十二月份,她儿子肺炎需要输液,那时班里的许多学生也病了,她总是利用放学的时间为那些落下课的学生补习。每天都是丈夫放学骑摩托车带着儿子去输液,那时儿子才六岁,婆婆用大衣把孩子围起来,搂着他坐在摩托车后面。他们每天晚上九点多钟才能回来,冬日的寒风刺骨,每天回来时丈夫和婆婆的脸和手都冻得通红。连大夫都问,孩子的妈呢?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吴老师连续多年取得优异的成绩,多次被县政府记三等功,获得“优秀教师”、“德育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论文、课件也多次获奖。她说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家人的支持和付出。
(前排右二为吴苏丽)
不知不觉中,吴苏丽步入婚姻的殿堂已经有十七个年头了,这十七年里,由一个“女儿”的单一角色,转变成妻子、媳妇、母亲等多个角色。虽然,她家和大多数家庭一样,只是一个平凡的家庭,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但多年以来,她一直奉行着“百善孝为先”这句古语,她认为照顾老人健康快乐的生活,是应尽的义务,也是自己的福气。
吴苏丽自年走入这个新的家庭。公公早逝,身高1米52、体重不足70斤的婆婆独自一人拉扯着三个孩子。由于家庭贫困,哥哥没有成婚,妹妹十几岁尚未到出嫁年龄,一家五口挤在三间房里,生活状况可想而知。由于生活的压力,本来性格和善的婆婆变得唠唠叨叨,常常为一点小事倒腾个没完。她总是本着理解与宽容的心态,耐心解释,逗婆婆开心。婆媳关系十几年来一直很融洽。
年,丈夫的外婆因婆媳关系不和,外出借房独居,70多岁的老人因做饭不慎,引燃了房子,幸亏邻居发现及时,老人虽然性命无碍,但是烧焦了头发、烧伤了胳膊。苏丽看到舅舅、舅母实在难容老人,于是就跟丈夫商量后,把老人接到了自己家中。跟婆婆说:“妈,以后姥姥和你我们一起养。”婆婆感动的泪流满面,姥姥一直在叨唠:“我得了外孙媳妇的继。”
这些年,吴苏丽帮着婆婆共同支撑着这个家,在她的操持下,让小妹高高兴兴的做了新娘,百转千回为大哥娶了媳妇,完成了婆婆的最大心愿。虽然分家各过,但大哥大嫂不会做饭,苏丽与婆婆每天要轮流把做好的饭菜送过去,这些年如一日,每天在送饭的路上苏丽听着村里人夸赞的话语,看到别人赞许的目光,心里感到丝丝安慰。
五年前,80多岁的姥姥患脑血栓住院,因治疗及时,挽回了生命,但出院后常常大小便失禁,每天擦屎擦尿的工作就落在了瘦小的婆婆与苏丽身上。婆婆很是过意不去,苏丽总是那句话:“这不也是我的老人么?”三年前,姥姥小脑萎缩,患上了老年痴呆症,昼夜颠倒,白天打瞌睡,晚上大喊大叫,出门就找不到回家的路,一家人轮流看护老人,出门就得有人跟着。经常两个孩子就成了老人的拐棍。
前年婆婆生病住院,正赶上暑假丈夫外出培训,大哥大嫂做事抽不出身。苏丽只好把儿子送到了父母家。医院跑照顾婆婆,还要记挂着家中患老年痴呆的姥姥,不要出意外。中午再折返家中照顾老人、给她做饭、换尿垫、衣服。村里人有的看不过,就建议让她把老人送到她儿子家,可苏丽却认为老人是自己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要老人有生之年不受委屈,自己苦点累点都没啥。婆婆出院后逢人没二话,就这一句:“这么多年我没白守寡,娶了一个好儿媳,不但我,连我妈都跟着享福了。”
就这样,本着多一份宽容与谅解,多一份关怀与孝道,吴苏丽一家人相濡以沫,幸福的生活着。
赞赏